近日,有官方媒體先後刊發了《獨生女兒留學德國17年杳無音信》和《大連德國留學女孩17年杳無音信……有消息從國外傳來》兩篇文章。文章發出後,也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大量關注。
文章透露,2000年,大連市旅順口區長城街道曹家地村一位叫曹茜的女孩要到德國留學,首期留學費用需要7萬元。那時候,7萬元對於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來說,並不是小數目。但曹茜父母為了支持孩子留學,還是通過東挪西借湊夠了7萬元,這筆錢也傾注了父母對女兒深深的愛。
曹茜作為家中的獨女,遠赴異國他鄉留學,父母肯定是有些不舍和牽掛。就像《遊子吟》這首詩中所寫的那樣,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按理來說,遠在德國留學的曹茜應該經常聯繫父母,那時雖然受條件所限,聯繫不是很方便,通話費用較高。但起碼每隔一段時間應該向父母報個平安,這樣也能避免父母對她的惦念。可是,2003年時,曹茜卻失去了音訊,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和父母聯繫過。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曹茜父母沒有了女兒的消息後,心裡肯定是萬分著急,更會胡思亂想,甚至擔心孩子是不是發生了什麼意外,為人父母都能體會這種心情。但是,孩子遠在德國,他們又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這種情況下,他們根本就無計可施,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期待著某一天,女兒能和他們再一次取得聯繫。
不過,從2003年開始,一直等到2020年,女兒仍然是音訊皆無。如今,曹茜的父母已經年邁,並且都身患癌症,究竟還能活多久,無法預料。彌留之際,他們最大的心願也許就是能有女兒的消息,再看一看女兒。
所以當媒體了解到他們的情況後,不僅針對整件事刊發文章進行了報導,還想辦法幫助他們尋找失去聯繫多年的女兒,希望不要給二老此生留下遺憾。為此,有很多熱心網友紛紛幫助出謀劃策,更有身在德國的遼寧同鄉會的老鄉幫助尋找曹茜的下落,希望儘快能有曹茜的消息。
由於這件事在德國的遼寧同鄉會中迅速擴散,也引起了德國好多華人議論此事,大家都在積極想辦法幫助尋找,並通過有限渠道嘗試聯繫大使館,看看能不能找到什麼線索。
因為現在的信息傳播速度太快,加上大家一心想幫助兩位老人儘快打探到曹茜的消息。所以僅僅幾天的時間,報導此事的官方媒體就收到了一位自稱是曹茜在漢堡大學同學的留言。留言稱:曹茜博士畢業後,改名換姓在慕尼黑大學人文學院任終身教授,因為與家人當年矛盾太深,不想再與家人聯繫了。
而且這位同學還稱,2015年時曾見過曹茜。那麼,如果這位同學留言屬實的話,這對兩位老人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安慰,起碼比他們預想的要好得多,17年來,女兒也只是與他們失聯。那麼,曹茜給同學們留下的印象又是什麼呢?
據曹茜的初中同學講,曹茜當年學習特別好,學習成績在班級裡一直名列前茅,同學們非常崇拜她,老師都非常喜歡她。但是,曹茜性格比較清高,喜歡獨來獨往,她和同學們也不怎麼聯繫。
10年前,曹茜初中的幾位同學,得知曹茜多年沒有和家裡取得聯繫,還曾去曹茜家裡看過兩位老人,當時,看到兩位老人後,覺得非常可憐,而且兩位老人還哭得不停。
通過綜合以上信息,可以感受到父母對女兒曹茜的愛。那麼,曹茜和父母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矛盾,以至於讓她這樣恨父母,17年都不與父母聯繫。
後來,媒體記者帶著這些消息再次前往曹茜父母家中,並且問及17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老人臉上頓時顯現出一些迷茫,並且陷入沉思中。老人回憶說:「2003年初,曹茜向家要了兩次錢,加在一起有3.3萬,年底時曹茜往家裡打了一次電話。因為近10個月沒和我們聯繫,曹茜的父親很生氣。」
當年,曹茜的父親一接到女兒的電話後,說了句:我以為你死了呢,這麼長時間不給家裡打電話。所以曹茜母親認為,是不是這句話傷害了孩子。那麼,具體曹茜和父母之間發生了什麼,也許只有找到曹茜後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縱觀這件事,不管父母有什麼過錯,身為女兒的曹茜都不應該17年不和父母聯繫。讀了這麼多年書,難道連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的道理都不懂嗎?所以通過這件事,也應該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們重視孩子的學習沒有錯,但一定不能忽略孩子的「情商」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彼得塞爾維和約翰·梅耶稱,情商又稱情緒智力,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無數事例證實:情商就是一種情緒管理的能力。可是,我們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卻很差,情緒化比較嚴重,往往憑藉自己的心情處理問題。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當家長的一定要注重孩子情緒的調整,培養他們高「情商」。
其次,我們從小就要就健全孩子的人格。孩子人格健全才能從正確的角度看待問題,也能更好地處理問題。
由於我們把孩子都視為掌上明珠,對孩子的愛把握不好尺度,這樣很容易對孩子進行溺愛。有時我們對孩子自身存在的問題過於包容,久而久之,聽不得父母逆耳的忠言,使他們的人格存在了缺陷。
最後,我們教育孩子,要加強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我們都知道,國家需要德才兼備的人才,而擁有良好的品德也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事。因此,我們要經常通過多種方式對孩子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讓他們從小就學會知書達禮,懂得感恩。
總之,如果孩子教育出現問題,不僅反映了學校教育的失敗,還是家庭教育的一種悲哀。所以通過曹茜這件事,也給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敲響了警鐘,那就是既要重視孩子學習,又要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從而健全孩子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