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辦學集體涼涼除了高額學費,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
今年高考真的意外頗多,院校分數線大起大落,讓人摸不著頭腦。很多往年熱門高校突然不香了,也有很多曾不溫不火的大學突然變得炙手可熱。受其影響,每年被家長和考生熱捧的中外合作辦學也突然集體涼涼了,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在我國之前頗受歡迎的幾所中外合作辦學大學,其中最有名氣的應該就是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崑山杜克大學、溫州肯恩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這9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大學了。
根據已經公布的高考提前批和本科一批的錄取分數來看,多個省份的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溫州肯恩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中外合作大學分數急降,除此之外,很多知名大學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受到冷落。
中外合作大學到底涼成了什麼樣?以這些中外合作辦學大學在遼寧省的提檔線為例:
溫州肯恩大學2018年最低投檔線是568分,2019年最低提檔線是551分,而今年真是令人大跌眼鏡,只有362分,比2019年低了189分。
寧波諾丁漢大學2018年最低投檔線是595分,2019年最低投檔線線是587分,而今年的最低投檔線是457分,比2019年低了130分。
除了這兩所大學外,西交利物浦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在遼寧省的最低投檔線和往年相比也是幾十分的下跌。
無獨有偶,江蘇省的中外合作大學也是很冷,創下近3年來的最低。
稍稍了解過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的人都知道,這些混血兒大學的學費相當高,每學期低則6~7萬,高則40~50萬。哪怕是按最低收費標準計算,在中外合作辦學大學一個學期的花費,差不多是我國普通大學四年的全部開銷了。這樣的高額學費,可不是每個普通家庭都可以接受的,再加上受疫情影響,國外形勢依舊嚴峻,所以今年遇冷也是非常正常的。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據最近的一份海歸薪資報告單顯示,45%的海歸月收入不足6000元,從而可以看出留學鍍金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加之有些留學生學歷與能力嚴重脫節,使得國內對留學生認可度下降,留學生的口碑也大不如以前。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大學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逐年增多,留學趨於平民化,留學生也出現了過剩的情況。
與其花費高額學費讀中外合作辦學大學,還不如節約成本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本土大學。這也是中外合作辦學大學遇冷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說到這裡,不知您對中外合作辦學集體涼涼有什麼看法?如果是您會選擇高額學費的中外合作辦學大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