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的時節裡,各個學校裡將迎來新入學的孩子,看著現在衣著多樣,對學校充滿憧憬的少年郎,每個人自然會想到自己剛入學時候的樣子,而我的記憶裡,除了曾經的老師與同學,曾經的學校與教室,還有那個每個農村孩子都躲不開的話題,那就是學費。曉讀首先想問大家,你上學的學費是多少?都是怎麼籌集的?
三十年前,我放下手裡割草的鐮刀,背上母親給我做的臨時書包來到學校,隨父親一起來到村西面的小學校,雖然那時的學校沒有圍牆,但一個顯得很神聖,收費處在每一排中間的辦公室位置,我仰頭看到父親從口袋裡掏出錢,從窗口遞了進去,而後從窗口一隻手伸出來,遞給父親一個薄薄的紙,然後我們拿著這張紙,在另一個辦公室裡,領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課本,課本新鮮有趣,透著墨香,裡面的彩圖特別好看,回到家興奮地不得了,那時候只關心課本真好看,不曾想到學費這個事,後來才知道,這個50多塊的學雜費是過年時賣豬,父親一直留著給我交學費的。
記憶中,小的時候在農村上小學,學費雖然不多,但對於自己的家庭條件來說,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我記得二年級的時候,關於學費也是開學前收,那時候應該是48元,記得不太清了,但許多家庭一時半會也拿不出來這個學費,因為沒交學費就沒有書,這其中就有我家。
可能很多人現在不理解,那時家裡沒有點存款嗎?說真的,其實那時候的農村家庭,基本沒有存款,地裡種的交了公糧,就剩口糧,基本上沒有多餘的可賣,家裡就靠點養殖賣錢,那一年我記得很清楚,家裡的老母豬懷了豬崽,但下崽產生收益得等到十月底,母雞正是產蛋的時候,母親不捨得賣,大豆在地裡剛見葉黃,一時半會這個時候家裡沒有了來錢的進項。
看著別人都已經拿著新書在搖頭晃腦地讀著,而自己的面前什麼也沒有,心裡很不是滋味。下午放學時,老師強調,明天上午再不交學費就不讓學生進校門,從學校回來,我低頭不語坐在門前的石條上,農村的孩子懂事早,知道家裡的難處,看著我快要掉下來的眼淚,我的父親也沒有說什麼,跟母親打了個招呼走了出去,在晚飯的時候父親回來了,高興得告訴我說,別難過了,學費已經有了,從母親那裡,我知道了,平時不太喜歡求人的父親第一次因為我的學費問題開口向別人借了錢。
錯錢交學費的情況小學裡發生過兩次,第二次是四年級的時候,記得應該是65元,也是那年的九月剛開學的時候,那時候家裡和別家搭夥做紅薯粉絲,因為那時候當年的紅薯還有地裡,做紅薯粉絲都是買去年的澱粉來做,錢都用來買紅薯粉了,一時半會周轉不開,沒辦法,父親就從粉絲收購商那裡先借了100元過來急用,也算解了燃眉之急。
在我的記憶裡,因學費上不起學的同學很多,全班從一二年級的八十多個學生,到五年級只有四十個了,這裡面有很多是因交不起學費,早早失學隨父母一起幹活去了。有的人可能說了,區區不到百元這麼難嗎?但對於那時候沒有打工,只能自給自足的農村家庭來說,確實如此,家裡養些東西都是為孩子的學費準備的。而那時候農村的家長每賣一樣東西,隨口說出的話就是「今年孩子的學費有著落了」!
隨著日子變得越來越好,學費的問題基本上沒有了,但回頭想想剛上學的那些借錢交學費的經歷,還是讓我非常的感慨!
關於入學交學費的那些事,你還有什麼樣的經歷,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