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系專欄作者投稿,作者網際網路江湖。
要說2020年最驚豔的手機產品,不是延期發布的iPhone12 也不是受到無數小屏愛好者追捧的12 mini,而是三星發布的第二代摺疊屏產品Galaxy Z Flip。
即便在爆炸事件之後,三星在國內市場影響力逐漸淡出的當下,Galaxy Z Flip的火爆也再次說明,智慧型手機存量市場,多麼需要有差異化競爭力來打開新的增量。
2018年柔宇科技發布了全球第一款可摺疊屏幕手機——柔派,今年3月份,又發布了柔派第二款產品FlexPai2。作為一家面板供應企業,柔宇科技似乎不想錯過這樣的市場增量,想要通過產品切入C端市場,但面對華為、三星、小米、OPPO等對手,柔宇在C端市場還有機會嗎?
在國內市場,華為、小米等品牌紛紛推出自己的摺疊手機,而OPPO也推出了捲軸屏的概念產品。相較之下,發布「第一款」柔性屏手機的柔宇科技在雙十一期間卻沒有多大聲量。
今年雙十一期間,柔宇方面也似乎並未正式公布其摺疊屏手機的雙十一「戰績」,不過從各大電商渠道的銷量來看,「第一款摺疊屏手機」之名似乎難負產品銷量之實。
在天貓柔宇數碼旗艦店,FlexPai2僅有93人付款,在蘇寧易購上,FlexPai2的用戶評價只有1單,拼多多方面,在僅有的幾家非官方渠道中,銷量最高的FlexPai一代,拼單成功的也只有92件。
在數據上比較好看的,只有手機發售前京東旗艦店的預約量達到了5萬多人,但從柔宇京東旗艦店的銷量上來看,其新一代產品FlexPai2的銷量不過在千臺左右,最終的銷量可謂「慘澹」。
一度被媒體稱為「2020年最值得購買的5G摺疊屏手機」、「雙十一新寵」、「未來形態」的FlexPai2,卻最終落得如此「驚人」的銷量,不免令人唏噓不已。
這種從預約量到銷量之間的落差似乎表明,在品牌的「營銷炮彈」下,用戶可能會為概念心動,但卻很少有人會為概念買單。
這其實是一種「需求易得性偏差」。即,對於大多數摺疊屏的潛在用戶來說,智慧型手機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當下,他們想要的實際上是一款與眾不同的智慧型手機產品,而並非一塊可以摺疊,但事實上可能仍然不太成熟的摺疊屏幕。
另外,這似乎也表明,雖然「第一款摺疊屏手機」足夠吸引眼球,但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柔宇手機的品牌認可度、對FlexPai系列產品力的認可度,可能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
從總體銷量上來看,有業內人士估算,柔宇FlexPai一代產品與二代產品的銷量總和也不過數萬臺左右,客觀的來看,這樣的估算可能與柔宇摺疊屏手機的實際銷量有出入,但從柔宇單條6代屏幕的產線來看,這樣的估算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而另一方面,根據Canalys給出的數據,在摺疊屏手機出貨量上,目前三星出貨量已經達到100萬臺,華為摺疊屏手機出貨量50萬臺。
柔宇與三星、華為之間如此大的數量級差異背後,實際上是供應鏈布局、品牌影響力以及產能上多種因素的結果。做手機,不僅僅是做好一塊屏幕,產業鏈上下遊的資源整合才更為關鍵。
在這樣的供應鏈整合中,供應鏈實力的均衡,可能是影響最終產品實力的重要因素。
在網際網路江湖(ID:VIPIT1)看來,包括面板行業在內,很多行業其實都遵循一個「反木桶效應」:木桶效應是指,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而反木桶效應則是說,最短的短板決定容量大小這件事不重要,而短板的長度直接關乎「木桶」本身的「可用性」。
拿柔性屏幕來說,柔性屏幕並不是智慧型手機性能中的「最長的長板」,反而有可能成為最「短的短板」,從而決定產品本身的可用性。
三星第一代Galaxy Fold的「翻車」就是一個例證,去年4月份左右,多方媒體報導三星Galaxy Fold卻出現了多項故障,包括:屏幕破裂、黑屏、閃爍等問題,三星方面雖然也在投入市場之前做過很多次翻折實驗,但最後在市場上的應用仍然暴露出在產品可用性上的巨大漏洞。
實際上,對於柔宇而言,類似的風險似乎也存在。也就是說,在柔性屏幕技術沒有真正大規模應用之前,任何對於摺疊屏的「押注」可能都會存在風險。
從這個角度來看,柔派手機似乎更像是一個「取悅」資本市場的「自嗨」式產品。不過,雖然C端市場足夠大,給夠給資本市場足夠的想像空間,但在前有華為三星,後有OPPO的市場競爭格局下,無論是在供應鏈上還是品牌上,柔宇似乎都沒有足夠的競爭力。
與柔宇相對應,三星則是一個反例。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在Note7爆炸事件之後,三星的Galaxy Z Flip為什麼還能火?一方面與其從1到0.5的摺疊方式的出彩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與其Note8、Note9幾款產品重新積累起的品牌形象不無聯繫。
對於柔宇來說,在其推出第一代摺疊屏手機之前,並沒有推出任何一款智慧型手機產品,也就是說,柔宇在做的,是在沒有足夠的供應鏈積累的情況下,通過一個業內公認的還未完全成熟的產品,去從0到1的開拓一個全新的C端市場,其中的風險自然不言而喻。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對於摺疊屏手機這樣的「新事物」,大多數消費者的決策周期會變得更長,這樣更加考驗品牌力以及在新技術應用端的產品力表現。
產品的背後是技術應用,技術應用的背後則是完善的產業鏈體系。智慧型手機屏幕不斷「變軟」的背後,是面板產業從技術到生產再到應用的深層次變化。
在半導體生產領域,一個新工藝下的產品能不能投入市場,關鍵要看良品率,良品率低,生產成本就越高,如果良品達不到一個市場應用的理想閾值,會造成兩種結果,一個是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項目失敗,另一個就是勉強可以投放市場,但價格極其高昂。
換句話來說,柔宇的柔性面板能不能在市場有一席之地,關鍵在於良品率,從目前來看,柔宇尚不能達到資本市場的期望。
《中國企業家》曾經報導,據華為知情人士透露,華為之所沒有採用柔宇的產品,是因為「在產能、良品率上都有一些問題,無法滿足需要。」
從產線的數量上來看,在國內的OLED顯示面板企業中,除了柔宇科技位於深圳的一條生產線,目前已經建成的6代OLED生產線中,京東方有位於成都、綿陽的2條6代生產線;深天有位於武漢6代生產線(1條);星光電(1條)、維信諾(1條),以及和輝光電的1條試生產線。
從月產能上來看,根據DSCC整理的數據顯示,6代線產能中,最柔宇的產能僅為15K/月,而京東方每條6代生產線產能均為45K/月,和輝光電6代線產能為30K/月,柔宇科技6代OLED顯示面板產能墊底。
因此,對於柔宇科技來說,如何提高「超低溫非矽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下的面板良率和產能問題,可能是其今後衝擊IPO的關鍵因素。
今年早些時候,市面上不時傳出柔宇科技謀求IPO的報導。彭博社在一篇報導中沿述知情人士消息,柔宇科技原先的美國上市計劃暫時擱置,轉而謀求國內市場上市。年初,彭博社曾報導柔宇可能秘密申請在美國IPO,計劃籌集10億美元以擴大銷售、營銷和研究設施。
8月份,據選股寶報導,中信證券受聘擔任柔宇科技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並上市的輔導機構。
據天眼查App 融資信息顯示,今年5月份,柔宇完成了F輪3億美元融資,6月底又進行了一輪未知金額的股權融資。由此可以推斷的是,在一級市場輪融資之後,無論是從企業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投資人訴求來看,上市似乎成了柔宇科技「求索」面板行業的「必經之路」。
在網際網路江湖看來(ID:VIPIT1),對於面板這類比較重的行業,資本市場大多也是看企業而非看行業,對於如今尚未實現自我「造血」能力的柔宇來說,在赴美IPO受阻之後,轉向在國內市場上市,可能沒那麼容易。
此外,在企業估值方面,面板企業在估值上有很多不確定性因子,這些不確定因子可能意味即使柔宇未來可能上市,也很難被資本市場看好。
不確定因子一:未來收益難以預測,公司成長價值受限
在未經大規模的市場驗證情況下,新技術下的業務成長價值難以界定,反映在商業上,就是面板公司未來增長價值空間受限。
半導體晶片也好,面板也好,實際上,新技術技術本身的價值難以確定。比如說,柔宇方面聲稱「超低溫非矽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優於三星、京東方等企業採用的「低溫多晶矽(LTPS)技術」,而在外界不能獲取到技術細節的情況下,柔宇是否真得有技術優勢其實有些「羅生門」的味道。
另外,柔性面板的價格是動態變化的,不僅受技術、生產成本影響,同時也受市場競爭因素影響。就當下而言,柔性面板可能是一個大的方向,由於技術還未完全成熟,市場競爭感不強,但未來市場做大之後,價格戰也可能會隨之而來,屆時柔宇能不能保持價格上的競爭力還很難說。
不確定因子二:梅特卡夫效應下,業務的可持續性決定估值天花板
梅特卡夫定律是指,一個網絡的價值等於該網絡內的節點數的平方,而且該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如果把每個柔性屏產品的用戶看作整個柔性面板產業中的一個網絡節點,那麼用戶數量越多,網絡的價值就越大,這樣的價值傳導到生產端,則是規模效應下生產成本的大幅縮減。
用戶的數量越大,下代產品的潛在市場空間就越大,同時,回流的資金也可用於未來產品研發,形成業務價值的正循環。
柔宇未來可能面臨的困境在於,在缺乏市場規模的基礎上,如何形成用戶價值→產品市場規模→業務可持續性的正循環,這將決定一家面板企業未來的發展是依賴自身「造血」,還是在虧損之下不斷尋找新的融資渠道,通過持續的巨額融資維持企業運營。
不確定因子三:行業周期性強的情況下,業務變現的下限較低
面板產業有典型的周期屬性和馬太效應,技術、產品的優勢是有時效性的,技術與產品、業務變現與公司價值本身屬於一種一榮俱榮的捆綁關係。另一方面,面板技術的成熟度決定面板企業業務變現的下限,而品牌與供應鏈話語權,則決定面板業務變現的上限。
比如,三星在面板行業的話語權是很重的,其高端OLED的面板產能直接關乎蘋果高端手機的出貨量,這也意味著在業務變現上能力上大廠的上限更高。
而面板小廠在行業內的話語權往往較弱,在量產能力受限的情況下,即便技術上稍微取得一點優勢,由於量產能力有限,變現業務的下限依然很低,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小廠很難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在柔性面板行業,我們有機會和韓國面板產業站到同一起跑線上,但在缺乏差異化競爭的市場中,大部分企業都是在虧錢賣產品。」有業內人士對網際網路江湖表示:「只有在技術和產業上形成自身的差異化競爭力,在商業上培育出能夠自我造血的企業,我們才有彎道超車的可能。」
結語:
科技的發展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科技企業的發展同樣如此。
目前來看,柔宇科技接下來的上市路要面臨的不確定似乎還有不少,但講故事不如做實事,如何通過實打實的技術研發突破,解決良品率的問可能是柔宇現在最需要做的事。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