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網友金石道人來稿
2019年1月,小米沸騰了一把。
總裁林斌在微博上宣布了一個消息,難掩激動之情:
「我們做出了第一臺摺疊屏手機,應該也是全球第一臺雙摺疊屏手機!」
市場上一片歡呼之際,有人卻十分生氣。柔宇科技副總裁樊俊超在微信朋友圈發布長文怒斥小米:
柔宇的柔派手機才具有顛覆式的創新,小米不是第一,因此小米的高管在撒謊,小米的價值觀有問題。
柔宇科技CEO劉自鴻更是散發著一股子戰狼味:
「人若犯我,雖遠必誅」。
這家和小米硬剛的公司,被很多投資人稱為「獨角獸」。
它的投資者陣容裡,大把知名投資機構,連知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也為錯過它而懊悔。
在柔性屏幕領域,它另闢蹊徑,走了一條獨特的創新之路,它被稱為「國貨之光」。
資本在它身上壓下重注,就是為了博下一個時代——柔性顯示正在成為面板行業的必爭之地。
如今,這樣一隻「獨角獸」就要上市了。但它的周身,依然籠罩著層層的迷霧。
1
連年虧損,資金鍊緊繃
從投資陣容來看,柔宇科技確實對得起「獨角獸」這個名號。
天眼查資料顯示,創立至今,柔宇科技歷經多輪融資,背後陣容堪稱豪華。
▲資料來源天眼查
甚至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例子,知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曾為錯過柔宇而懊悔:
「柔宇科技是我做投資以來,一個真正錯失的項目。每次看到他們的好消息,我都心如刀絞。」
儘管如此,柔宇科技還是缺錢。
有人在柔宇科技的招股書上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2019年下半年,柔宇科技實控人、董事長劉自鴻等4位高管自己掏了錢借給公司,這些金額都不大,從16萬元到100萬元不等。出借金額最低的是董事、副總經理餘曉軍,他給柔宇科技打了兩次款:
一次10萬元、一次6萬元。
如今,這些錢都已被陸續拿回。但有了這件事,最希望公司上市的肯定有這幾位高管,自掏腰包給公司湊錢的事,太心酸了。
這個故事只是一個縮影,背後現實是:缺錢。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柔宇科技在2017-2020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分別高達3.58億、6.12億8.11億和3.86億元人民幣,公司現金流壓力持續增加。
現金流趨緊的背後,是業務的持續虧損。
招股書顯示,在2017年至2019年,柔宇科技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3.59億元、-8.02億元、-10.73億元。僅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的歸母淨虧損就高達9.6億元人民幣,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虧損額度。
▲圖源深響
三年半累計虧損31.95億元的原因,在於柔宇科技產品的特點:低毛利、高經營費用。
在2017-2019年間,柔宇科技的整體毛利水平均處於負毛利階段,儘管在2020年上半年毛利轉正,但也僅為13.2%,遠遠無法支撐公司盈利。
唯一的亮點,或許是較高的研發費用。但研發是需要砸錢的,這也就導致了公司經營費用率在2017-2020年上半年間分別高達545.7%、708.1%、417.8%和761.7%。
賺得不多,花得卻不少。上市前夕,柔宇科技的資金鍊,壓力山大。
2
銷量慘澹,庫存高企
自2018年10月發布全球首款摺疊屏手機「柔派」以來,柔宇科技一直面臨著「能否量產」的質疑。
對於這些質疑,劉自鴻曾親自回應過。去年5月30日,柔宇科技還正式向外界開放了正在運行的柔性屏量產線,回應外界爭議。
但實際上,產能問題完全不用擔心,因為量產了也很難賣出去。
招股書披露,柔宇科技的產能利用率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分別為15.1%、31.2%和5.3%。也就是說,公司的產能在大多數時間有大量閒置,公司能夠拿到的市場訂單遠小於公司實際產能。
而且,在產銷率方面,柔宇科技同樣存在銷量小於產量的情況:公司生產出來的產品作為存貨大量放置在倉庫中,無法及時轉化為銷售收入。
一個很直觀的例子是,今年雙十一期間,柔宇方面似乎並未正式公布其摺疊屏手機的雙十一「戰績」,但從各大電商渠道的銷量來看,「第一款摺疊屏手機」之名似乎難負產品銷量之實。
網際網路江湖曾做過統計,在天貓柔宇數碼旗艦店,FlexPai2僅有93人付款;在蘇寧易購上,FlexPai2的用戶評價只有1單;拼多多上,在僅有的幾家非官方渠道中,銷量最高的FlexPai一代,拼單成功的也只有92件。
在數據較為亮眼的京東旗艦店,該手機發售前的預約量達到了5萬多人,但從柔宇京東旗艦店的銷量上來看,其新一代產品FlexPai2的銷量不過在千臺左右。
不止線上,柔宇科技在線下的表現也不樂觀。
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經銷模式產生的收入為8819.84萬元,接近總收入的八成。但哪怕是在柔宇科技的大本營深圳——柔宇花最大力氣鋪貨的城市,目前也只有一個直營門店和8個線下經銷商。
據網際網路江湖統計,有業內人士做過估算,柔宇FlexPai一代產品與二代產品的銷量總和也不過數萬臺左右。而根據Canalys給出的數據,在摺疊屏手機出貨量上,目前三星出貨量已經達到100萬臺,華為摺疊屏手機出貨量50萬臺。
巨大的差距面前,「2020年最值得購買的5G摺疊屏手機」,銷量慘澹得驚人。
3
是否掌握核心科技?
柔宇科技之所以與三星、華為之間存在如此大的數量級差異,品牌影響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供應鏈的布局。
做手機,光有一塊好屏幕是遠遠不夠的,產業鏈上下遊的資源整合才更為關鍵。
說到供應鏈,就得說到柔宇科技的技術路線。
一直以來,在柔性屏幕領域,柔宇科技走的是一條「不一樣的路」。和三星、LG以及國內主流廠商京東方、華星光電等採用的「低溫多晶矽(LTPS)」技術路線不同,柔宇科技走的是「超低溫非矽製程集成技術」之路。
據柔宇創始人劉自鴻介紹,該技術不採用矽材料,相比LTPS製程溫度更低,可以降低設備的投資成本,提高全柔性屏的良品率。
而這個「獨特」的技術路線,正是柔宇科技創新力、高估值的核心支撐點。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看中了柔宇科技掌握了這個「核心科技」,投資人才願意一直砸錢。
但實際上,手握「核心科技」的柔宇,甚至找不到產業鏈合作方。根據巨潮商業評論的消息,在2015年的一次採訪中,劉自鴻曾表示:
「從上遊材料工藝、電子器件到下遊產品設計都需要自己做」。
有意思的是,柔宇科技也從未披露過其產業鏈上遊的合作夥伴與供應商。
柔宇科技很快就嘗到了供應鏈不完善的苦果。
從月產能上來看,根據DSCC整理的數據顯示,6代線產能中,柔宇的產能僅為15K/月,而京東方每條6代生產線產能均為45K/月,和輝光電6代線產能為30K/月,柔宇科技6代OLED顯示面板產能墊底。
▲圖源艾媒諮詢
在良品率方面,網易旗下的清流工作室曾在2020年10月走訪過柔宇科技的經銷商,發現柔派手機存在被經銷商退廠的情況。
「賣過,賣得不多」,因為「配置方面都沒那麼好」。
某門店工作人員甚至直言,柔宇的品控太差,公司很多分店都不願意擺柔宇的產品。
這一點《中國企業家》也曾報導過,據華為知情人士透露,華為之所沒有採用柔宇的產品,是因為「在產能、良品率上都有一些問題,無法滿足需要。」
此外,正如巨潮商業評論所說,產線投產兩年多以來,柔宇的全柔性屏沒有在任何一家主流手機廠商的手機上大規模商用;其他應用場景和對外宣稱的合作客戶,如中興、空中巴士、中國移動、路易威登、李寧等,合作產品在大眾市場上也幾乎看不到。
這不禁讓人感到疑惑,宣稱「成本更低、良品率更高、產能更大」的柔宇,為何卻始終無法打開市場呢?
柔宇科技,真的掌握了「核心科技」嗎?
4
尾聲
一直以來,柔宇科技身上的標籤都是「國貨之光」,代表著民族創新與高科技。
柔宇科技也確實走在創新的路上。根據官方介紹,目前它在全球擁有4個研發基地,員工2000餘人,其中六成是研發團隊,擁有的核心技術智慧財產權數達3000多項。
也正是這一點,讓柔宇科技收穫了超高的估值。在iiMedia Research發布的《2020中國新經濟獨角獸200強榜單》中,柔宇科技以60億美元估值躋身其中。
這一估值水平已經遠超同行維信諾(SZ:002387)和深天馬(SZ:000050)。
但從實際產品來看,維信諾和深天馬都與主流手機廠商(小米、華為等)有著密切的合作,也有著可觀的營收和利潤。而反觀柔宇科技,不僅生產線出貨量低、總產能狀態不明、良品率受質疑,而且在B端和C端都沒有可以大規模商用的優秀產品。
這樣的表現,顯然很難與高企的估值相匹配。
甚至柔宇科技自己也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
公司無法保證未來幾年內實現盈利,上市後亦可能面臨退市的風險。
其實,相比於盈利,產能、良品率、產銷率和供應鏈,才是柔宇科技真正應該憂慮的問題。
既然想當「國貨之光」,講故事真的不如做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