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日
導語:
這是一場關於未來的真正頂尖技術的較量,在各國爭奪戰當中,這個技術最終被一家中國企業所突破。然而,單憑一項技術,能否撐起60億美金估值?
在電子科技圈,柔性電子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由於要承受一定範圍的形變(彎曲、摺疊、扭轉、壓縮或拉伸)並仍能保持正常工作,柔性電子不但整合了電子電路、電子元器件、材料、傳統平面顯示、納米技術等交叉學科,同時橫跨半導體、封測、材料、化工、印刷電路板、顯示面板等產業,它所帶來的不僅是傳統電子行業的革命,也將是傳統產業如塑料、印刷、化工、金屬材料等產業的深度轉型。
還在理論階段,它就引發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甚至美國《科學》雜誌將其列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與人類基因組草圖、生物克隆技術等並列,基於此研究發現,美國科學家艾倫黑格、艾倫·馬克迪爾米德和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由此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
為爭奪下一代電子技術革命的話語權,包括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全球各國都開始了激烈爭奪戰,比如,美國針對柔性電子展開了FDCASU計劃、日本指定了TRADIM計劃、歐盟也同時指定了第七框架計劃中PolyApply和SHIFT計劃等,投入數十億歐元研發經費來支持柔性電子研發,重點支持柔性顯示器、聚合物電子的材料/設計/製造/可靠性、柔性電子器件等方面的基礎研究。請注意,是研究,還遠沒到成熟的批量化工業生產,更遑論落地應用。
這一次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場關於未來的爭奪戰當中,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卻獲得了先機——不僅在技術上做到了完全的自主創新,而且迅速建立了世界首條全柔性屏的量產線。
全柔性屏的中國式探索
在柔性電子產業當中,最核心的技術之一就是柔性顯示。當然,柔性顯示也是柔性電子最先落地的關鍵環節。
從全球範圍來講,在柔性電子產業發展了十年後,柔性屏幕(簡稱柔性屏,又稱柔性OLED)才開始出現,不過,這有別於傳統的OLED固定曲面屏——從製作工藝上來講,固定曲面屏屬於OLED一次成型,該技術早在2015年就已經誕生並且不斷成熟。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韓國三星就已經率先量產固定曲面屏OLED智慧型手機;而作為柔性電子產業的柔性屏(專業人士稱之為」全柔性屏」)則是像玻璃紙或者塑料薄膜一樣在用戶手裡可以實現反覆可靠彎折數十萬次,這才是真正的柔性屏,也就是柔性屏的第三、第四階段。
從柔性屏的階段來講,第一階段是固定曲率的柔性屏,即現在主流的OLED,第二階段是可彎曲、可捲曲顯示;第三階段是可摺疊顯示;第四階段為可任意摺疊拉伸的全柔性顯示。如今,市場正在朝第二、第三階段不斷發展。公開資料顯示:在2019年,伴隨著摺疊屏手機的不斷升溫,柔性OLED也開始成為消費電子的主流,據DSCC數據,柔性AMOLED屏的出貨滲透率將於2020年達到21%,超過3.5億片。
而從現實層面來講,在全球柔性顯示屏行業發展過程當中,有一個企業不容忽視,那就是三星電子——在全球OLED顯示屏當中,三星電子經過幾十年的研發,其OLED技術代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顯示屏技術,全球最好的OLED顯示屏也均出自三星,一度,三星OLED曾壟斷全球OLED市場。
十年前,在OLED技術全球領先的基礎上,三星又開始了柔性屏的研發,不過,迄今為止,其技術仍然不太穩定——在三星Galaxy Fold推出不久,該款摺疊屏手機就面臨屏幕顯示不正常、膜層分離之類的問題,後來,即便三星二代摺疊屏產品Galaxy Z Flip宣稱改善了製程技術,然而,從硬度測試來看,摺疊處依舊可能因為室溫過低而碎裂。
更令人意外的是,2019年5月,三星曾宣布正式量產上市Fold,與此同時,三星還把樣機寄給了全球數百家專業媒體,然而,這些樣機卻在一周內出現大量彎折可靠性問題和顯示故障,最終,三星迫不得已全部召回了所有的媒體測試用機,並取消了所有客戶訂單。
巨頭研發了十年的技術都沒有突破,那麼,其他企業或者國家有可能在柔性屏第三、第四階段研發成功嗎?
歷史總是充滿意外,並被意外所推動。
2012年,一家叫柔宇科技的公司同時在美國、香港、中國三地成立。
2013年12月,柔宇設計的第一塊單色全柔性屏成功亮相;
2014年8月,柔宇科技開發出了全球最薄厚度僅為0.01mm的全彩色柔性屏;
2018年,全球第一條全柔性屏生產線在位於中國深圳龍崗區的柔宇科技顯示基地內誕生,並成功實了量產;
2018年10月,柔宇科技發布了全球首款摺疊屏手機。就意味著,柔宇科技同三星電子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家具備了自有技術並有能力規模生產柔性屏幕技的公司。柔宇科技的產品和驚人的突破讓三星集團高層大為震驚,在內部給了三星移動社長極大壓力。
那麼,柔宇科技到底是一個什麼來路的公司?又是如何從技術層面超越三星電子這麼一個跨國巨頭呢?
此事說來話長。
在2012年以前,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博士只是一個在IBM位於紐約的全球研發中心顧問級工程師及研究科學家,此前,他的研究課題即為柔性電子基礎理論研究。
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與另外兩個史丹福大學的校友開始討論柔性顯示技術產業化的可能,當他們意識到一切可以實現的時候,這三個斯坦福的博士們就開始了行動。
不過,這三個人同時也清楚的明白,要想實現這個過程也並不容易——首先,從產業上來講,OLED行業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密集、人才密集和資金密集行業,不僅技術要求高,需要通過傳統的LTPS低溫多晶矽製程技術一步步升級到柔性可彎曲屏,而且其整個製作流程漫長,其製造工藝涉及到的材料、製程、成本、良率、可靠性等方方面面;
其次,在這個領域,要想繞過老牌企業三星也並非易事,畢竟無論從規模、資本、品牌等各方面來講,柔宇科技與三星電子都不是同一個重量級的選手。但在這個技術創新造就奇蹟的時代,這三個人當時身處全球科技中心矽谷,不僅了解全球行業的技術方向及趨勢,而且能夠真正從科研角度出發,大家責無旁貸全心攻艱技術,最終經過一年時間,柔宇科技通過自主研發的全新技術路線——超低溫非矽製程集成技術,不僅工藝溫度比傳統三星LPTS(低溫多晶矽)要低200到300度,而且採用了非矽材料,完美避開了單質矽的硬度限制,實現了領先全球的柔性顯示技術方案。
隨後,在技術獲得突破的前提下,2013年,柔宇科技又獲得了B輪融資數千萬美元融資,繼續在柔性電子產業進行探索——在柔性電子領域,從2012年成立至今,柔宇科技已積累擁有超過3000項核心技術智慧財產權。
基於該技術的突破,柔宇科技CEO劉自鴻博士還受邀作為開場演講嘉賓的身份,出席並參與了全球光通信領域三大頂級學術會議之一的CLEO(Conference o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雷射及光電會議),通過視頻與全球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分享了柔性顯示和柔性電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是該有關技術的學術會議近40年來首次有中國科技企業進行演講。
毫無疑問,這是全球一個關於技術的重大突破,同時也是中國科技企業的驕傲。
正如美國工程院院士和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主任鮑哲南教授所說,「柔性電子是橫跨材料學、物理、化學、光學、半導體微電子、機械工程、軟體等多個學科和領域的前沿綜合物種,任何一個環節有短板都很難將其成功實現,因此柔性電子產業具有很高的準入門檻,需要非常強的國際人才和技術研發基礎,而這個人才和技術還不是靠規模取勝,而是要靠最前沿的核心自主技術『針尖』突破取勝。」
一家硬科技企業的彼岸
在全球科技圈,科技企業創業難是一個普遍現象。
尤其在中國,更是科技進步發展緩慢,科技創新水平低,產品、勞動力中科技含量低、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弱,新產品開發速度慢、層次低等。
即便在美國,戴森一樣上演了一個真實的硬科技企業創業難的故事:
·做第5臺吸塵器模型的時候,第3個孩子出生了;
·做第2627臺模型的時候,錢花完了;
·做第3727臺模型的時候,靠媳婦賺錢養家,還把房子賣了……
只是,十年之後,如今的戴森公司,年收入35億英鎊,而且擁有3000項專利和超過500項發明,每周在研發上需要投入700萬英鎊,在全球擁有2000多名工程師和科學家。
柔宇科技也同樣經歷了戴森式創業困境。
一邊是柔宇科技在產品上不斷突破,另一邊是柔宇開始面臨紛至踏來的質疑,比如柔宇科技的技術成熟度如何?柔宇科技的產品能否量產?什麼時候開始盈利?
2015年,這對柔宇科技來說是關鍵的一年。
首先,即便他們在技術上已經全球領先,然而柔宇科技要實現產品的規模量產依舊需要上百億的投資。
其次,當時的柔宇科技並不能自我造血,要活下去他們需要融資,更何況還要大量燒錢實現產品量化,這對於一家擁有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來說是真的很難。
於是,在這一年,然而為了活下來,後續證明自己的技術足夠成熟可靠,柔宇科技的三個科學家不得不到處融資以便推動自主產品量產化的進程,甚至為了這個目標,他們甚至還拒絕了業內某知名企業開價3億美元的收購。
柔宇科技很幸運,他們遇到了慧眼識珍珠的機構——2015年8月,深圳市柔宇科技順利完成了數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投資方為中信資本、基石資本、IDG資本、深創投、松禾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
最終,在這些投資機構的支持下,2015年,柔宇科技開始推進了自主產品量產化的進程,在深圳龍崗啟動了全球第一條全柔性屏生產線的建設,這條生產線總投資規模110億,首期投資60-70億元,當然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更多資金的支持——在2017年9月,柔宇科技又與中信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平安銀行籤約,加上已完成的D輪融資,共計約8億美元;2018年,李嘉誠旗下公司尚乘集團戰略投資柔宇科技;至2018年底,柔宇科技估值超過50億美元。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熬過這個難關的柔宇科技成功實現了量產:2018年6月6日,柔宇科技全柔性屏大規模量產線建設完成並成功點亮投產,這是全球第一條可任意摺疊和彎曲的OLED全柔性屏生產線,並且在實現的過程當中,無論是生產線設計還是核心製程設備的定製研發,柔宇科技全部實現了自主研發。
與此同時,從2018年起,全球的柔性電子產業也開始爆發——據英國分析公司IDTechEX分析,2018年全球柔性電子市場為469.4億美元,預計2028年為3010億美元,是各個國家爭先搶佔的科技制高點。2019年第四季度,柔宇科技完成3億美元F輪融資,此時柔宇科技估值60億美元。
此時,同期三星的柔性顯示發展到什麼階段呢?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三星柔性屏的生產線依舊沒有任何消息。
也就是說,在柔性顯示屏的第三、第四階段技術突破及量產方面,柔宇科技取得了暫時性勝利。
不過,如果清楚知道你的競品是三星電子的話,那麼相信每一家企業都不會掉心輕心。
柔宇科技也同樣如此——在柔性電子產業上面,需要柔宇科技做的還很多,它需要時間及源源不斷的資金——在持續發展的目標下,柔宇科技開始準備衝刺資本市場, 2020年8月5日,中信證券公告稱,中信證券受聘擔任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柔宇科技」)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並上市的輔導機構。
不過,柔宇科技估值60億美元的消息也隨之曝光,並引發了市場熱議。與外媒幾乎一致的讚賞不同,國內反而有更多質疑的聲音:這是不是一家騙子公司,60億美元估值到底值不值?
不僅僅是技術突破,應用落地才是未來富礦
那麼,柔宇科技60億美元的估值到底高不高呢?
首先,投資就是投資未來,這對於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構來講並不陌生。尤其是當今的科創企業,多半在早期都會面臨市場應用的難題。畢竟,全柔性技術是一項世界難題,萬裡長徵只走了一公裡。要蓋百層高樓,所需要打牢的地基是普通十層建築所遠遠無法比擬的。
那麼,未來的柔宇科技到底有何看點呢?
從柔性電子行業上來講,按照英國機構的預測,行業即將在2028年達到3010億美元,作為行業乃至全球的領軍者,如果柔宇科技市場份額僅有10%,那麼其營收將成功實現300億美元,而其市值如果僅按10倍PE進行計算,柔宇科技的估值為3000億美元,這與當前的60億美元相比,可謂九牛一毛,而且如果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對柔宇科技來講,這個大概率只是時間問題。
其次,我們且拿柔宇科技的60億美元估值與代表性的行業內企業進行對比。
在顯示屏行業當中,中國不得不提的企業是京東方,在規模和國產替代上都可圈可點。截至2020年8月7日收盤,京東方的市值為1666億元人民幣。
與京東方相比,柔宇科技60億美元的估值只有其四分之一,儘管現有規模還有差距,然而從技術及發展前景來講,代表新一代技術發展趨勢的柔宇科技顯然更有想像空間。
正如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劉姝威教授的判斷,「柔宇率先創新開發的超低溫非矽製程集成技術,使得工藝製程縮短,良率顯著提升,產線投入成本和生產成本都大大降低,這會使得企業在未來市場開拓上競爭優勢明顯。另一方面,柔性電子技術產業的產品應用領域非常廣泛,這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容量。柔宇的確是一家非常值得期待的具有世界級原創核心技術能力的高科技企業。
從全球來講,柔宇科技的公司在柔性技術上已經超越三星電子。
三星電子的市值目前是多少呢?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8月6日,三星電子的市值為2562億美元,與柔宇科技60億美元的市值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不過,雖然市值與三星電子有天壤之別,然而,從產品及商業模式上來講,柔宇科技在柔性顯示屏的發展節奏上卻走在了三星電子的前面——2018年產品量產之後,柔宇科技就開始了商業化探索,並且在過去三年形成了 「B2B+B2C」的商業模式——其中,「B2B」是指柔宇科技提供面向教育辦公、移動終端、時尚傳媒、智能交通等行業的企業提供關於柔性顯示和柔性傳感的解決方案,;「B2C」則是指將柔性顯示屏技術應用到智能終端的摺疊手機、智能手寫本等產品。
最關鍵的是,對於柔宇這家公司而言,技術雖然是護城河,但它決不僅僅只擁有技術,在各大領域的落地應用才是真正的價值富礦。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柔宇一方面不斷推動其柔性屏技術越來越成熟,另一方面也積極拓展行業應用,且已籤約了包括空客、LV、中興、格力、豐田、中國移動、順豐、瀘州老窖等500餘家國內外大客戶,除了摺疊屏手機、柔記智能手寫本、柔樹、柔性智能銘牌等消費級產品以外,還開發了一系列面向企業級的創新解決方案。
一句話,柔性電子作為新興行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它不是一家或幾家企業的事情,而是涉及整個上下遊產業結構的複雜系統工程。當西方國家以國家之力推動行業發展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一個新興產業發展的難度了——這一切與20年前的亞馬遜、阿里巴巴、特斯拉何其相似,在行業發展初期,面臨虧損、技術突破的時候總是面臨各種質疑,然而,十幾年過去了,時間向當年的質疑者們也向世人證明了它們的堅持和價值。正如華為任正非在提到專業精神時曾反覆強調「板凳要坐十年冷」,要沉得下心,沒有理論基礎的創新是不可能做成大產業的。
柔宇科技也同樣如此,從技術突破到規模量產,從產品落地到飛入尋常百姓家,每個階段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加之公共衛生事件的爆發給幾乎所有行業都帶來了直接或間接的衝擊,行業客戶和產業本身的發展都被延緩,我們無法苛責一項在全球範圍內都剛剛起步的創新應用為何還沒有普及。
誰也不能否認,整個柔性顯示屏行業代表了下一波發展趨勢,或許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伴隨著時間的流逝,無論時間是快還是慢,是五年還是十年,擁有核心技術實力且能不改初心砥礪前行的企業,終將能夠抵達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