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徐斌 好大夫
本文作者:徐斌醫生
一入浴室深似海,恐怕熱水器也不答應
冬天,洗個熱水澡真是再舒服不過的事情了,尤其是像北方人愛的「澡堂子」,泡澡加搓澡,真是從頭爽到腳。
但是,洗完後也發現身上開始痒痒痒痒癢,刺撓的不行,這是咋回事兒?
冬天,皮膚越洗越癢是咋回事?
❶ 氣候因素:寒冷的氣溫下,人體為了保存熱量維持體溫,皮膚的毛細血管會收縮,皮膚的血流量減少,汗液、皮脂的分泌也隨之減少,於是皮膚就容易乾燥。
❷ 代謝因素:特別是老年人因為新陳代謝水平降低,皮膚汗腺、皮脂腺出現生理性萎縮,皮脂的分泌減少,皮膚少了皮脂,瘙癢自然容易找上門。
❸ 洗澡太勤:很多講究人天天都要洗澡,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冬季「慵懶」的皮脂腺好不容易分泌點皮脂,火速就被洗掉啦,皮膚不幹才怪!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跑到皮膚科,喊自己渾身痒痒的原因。
頻繁洗澡,當心會得乾性溼疹
乾性溼疹又叫乏脂性溼疹,主要因皮膚水分丟失,皮脂分泌減少,皮膚變得脆弱,表面出現細小裂紋,嚴重者可出現「碎瓷」樣改變。多發生四肢伸側,尤其是年老患者的小腿伸側。
這4個洗澡習慣,容易招來乾性溼疹!
1、洗澡次數過多
我們皮膚的表面有一層皮脂膜,過多的洗澡次數,加上頻繁的搓澡,會破壞這層保護膜,導致皮膚細胞內的水分更容易蒸發掉,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一般情況下,建議每隔2~3天沐浴1次。
2、洗澡水溫過高
在高溫的作用下,皮膚末梢神經被麻醉,感覺遲鈍,瘙癢緩解,頓時覺得舒服無比。但過勤的熱水燙洗會更容易帶走皮脂及水分,洗完後當皮膚溫度恢復至原來溫度時,反而會更乾燥更刺撓。
3、沐浴露或香皂的過度使用
想要洗完澡香香的,哪兒能少的了香皂和沐浴露呢?
無論是香皂還是沐浴露,都是通過鹼性的皂鹽或者表面活性劑,起到清潔作用,因此頻繁使用沐浴露或是香皂,容易破壞皮脂膜,「趕走」人體表面為數不多的健康油脂,從而產生乏脂性溼疹。
4、不停抓撓
感覺到癢,下意識就會用手去抓撓,越癢抓撓得越厲害,殊不知當癢的感覺下去了,痛覺就上來了。
反覆搔抓會激發皮膚的自我防禦機制,即增厚變粗糙,皮膚越來越厚,越抓越癢,最後形成「瘙癢—搔抓—瘙癢」的惡性循環。
搔抓還可促進一些炎症介質的釋放,產生皮膚炎症,加劇瘙癢。
沒有輕重的抓撓還會導致皮膚受到損傷,可以說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這些錯誤的洗澡方式,別再做了
1、不建議用搓澡巾
尤其是尼龍質地的搓澡巾,建議大家最好別再使用了,就算用,也別用力搓擦,更不能全家共用一個搓澡巾,它可是傳播皮膚病的「大功臣」之一哦!
並且,有些人搓個澡簡直用光了自己的洪荒之力,你越用力,皮膚越容易「受傷」。
2、不磨嘰,速戰速決!
如果是在浴缸泡澡的話,最長20分鐘;淋浴的話,時間最長不要超過15分鐘哦。
提醒:不建議女性經常進行盆浴 ,最好淋浴。
3、不同年齡段洗澡頻率不同
不同年齡階段,人的皮膚油脂分泌的情況是不同的。
特別是老年人,由於本身皮膚就比較乾燥,皮脂分泌少,要儘量減少洗澡次數。尤其是乾燥的秋天和冬天,5~7天洗1次就行了,而且一般用清水就行,儘量少用沐浴清潔產品。
4、清洗產品不要天天用,建議2~3天用一次
如果皮膚不是很油的話,選擇中性的浴液和香皂,或者嬰兒沐浴露為好,隔兩三天用一次即可。而且,泡泡在身體上停留的時間不宜過長,一定要衝洗乾淨。
5、最重要!記得洗完塗身體乳哦!
身體乳可以鎖住皮膚表面水分,緩解乾燥瘙癢。冬天皮膚會比較容易乾燥,洗完了一定要給全身塗抹身體乳哦!
這5種情況,不宜洗澡!
1、喝醉酒後
人在洗澡時身體會出汗,如果是在酒後洗澡,身體水分會蒸發,加上熱水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很可能會導致血壓下降,出現頭暈眼花、渾身無力的現象,甚至引起心臟病或者腦中風的發作。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要注意。
2、飽餐過後
在吃飽飯後,我們身體的血液主要流向胃腸道來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這個時候洗澡,在高溫下,全身血管擴張,使血液不能充分地流向胃腸道,可能會影響消化吸收。
3、勞累後
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後,最好休息一會再洗澡,否則容易引起心臟、腦部供血不足,甚至發生昏厥。
4、發燒時
當人發燒體溫升高時,身體的熱量消耗增加,再加上身體比較虛弱,此時洗澡容易發生意外,比如暈倒。
5、血壓過低時
血壓低時洗澡容易引起供血不足,發生虛脫。另外,低血壓、有心臟病的人同樣是不適宜長時間泡澡的,這些行為都可能會增加他們發病的機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