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騎白馬」
鏟蜆子
浙江在線07月18日訊「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他……」聽到這熟悉的歌詞,是否喚醒你久遠的兒時記憶?你肯定會想起小時候大家圍在一起的丟手絹遊戲,還有滾鐵環、翻格子、跳房子、鬥雞……你的孩子會玩嗎?
丟手絹、翻格子、跳房子等一些遊戲至今還有些孩子繼續玩著,而滾鐵環等遊戲,因為玩的工具很難找,在孩子中「失傳」已久。
嘉善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初步完成了民間童玩的普查整理工作,挖掘到19項民間傳統遊戲,為下一步的開發和傳承奠定了基礎。「現在在幼兒園裡,老鷹捉小雞還是在玩的,可是翻格子、滾銅板就不一定了。要是以後的小孩聽到這些遊戲,我們不希望看到他們一臉茫然的表情。」參與這次普查的退休教師徐順甫說。
「摸蛋」、滾銅板、滾鐵環
看得孩子心痒痒
「那些舊時遊戲也要記錄下來,還要拍成錄像?」當嘉善縣丁柵鎮普查人員來到73歲的村民李文良家時,村民聽說不僅要老人回憶一下那些民間傳統遊戲,還要全程拍攝整個過程,不禁都笑了起來:「這些遊戲都是我們小時候玩的,想不到現在倒要把它們當寶貝了。」
李文良首先教記者玩「摸蛋」遊戲。所謂「摸蛋」就是一人扮作母雞趴在地上,身下放三磚塊作為雞蛋,「母雞」為防止其他幾個人摸「蛋」,就用腳攔摸「蛋」人,如果攔不著,大家繼續摸,摸空了算輸,如果被攔住了則「摸蛋人」和「母雞」角色互換。
滾銅板、滾鐵環,當老人們興致勃勃玩起這些遊戲時,仿佛回到了少年時代,讓許多小孩子看得心痒痒。10歲的王煜辰站在奶奶邊上看「摸蛋」,使勁拉著奶奶衣角,吵著要玩;還有小男孩感興趣於滾鐵環,那麼為什麼這些小朋友愛玩的遊戲會「失傳」呢?
王煜辰的奶奶說,「摸蛋」要有很多個孩子一起玩,可現在孩子都一個人關在家裡,要玩這個遊戲很困難,而且玩遊戲時,要趴在地上,家長肯定不願意,覺得太髒了!
參與這次普查的丁柵鎮文化站工作人員蘇麗君今年26歲,她說,有些遊戲她小時候也都玩過,「初中時,班裡有個男同學喜歡滾鐵環,一路滾回家。不過現在滾鐵環很少見了。」
老人們說,有些遊戲失傳的另一個原因是工具沒有。比如「滾鐵環」用的鐵環和細竹管,以前都從破舊的木水桶上拆下的,現在的水桶都是塑料的。取材不方便,玩的人就少了。
老遊戲能否成「非遺」
「我們把發掘出來的遊戲都用錄像記錄下來,即使以後這種遊戲沒人玩了,只要拿出錄像,一看就會了。我們希望這種民間遊戲能夠傳承下去。」蘇麗君說普查結束後,一些有嘉善特色的、面臨失傳的傳統遊戲,會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前幾天,蘇麗君給王煜辰的奶奶拍了錄像,王奶奶教孩子們玩「跳跳繃」。玩「跳跳繃」只需要一根紅繩。王奶奶用雙手把繩子拉開,然後和孩子們輪換拉出不同的形狀。「這個在家就可以玩,還可以讓孩子們動動腦筋。」王奶奶說。
女孩徐丹和弟弟徐濤問奶奶討紙張,說要玩翻格子。姐弟倆拿了幾張紙開始折起來,不一會兒就折成兩個厚厚的方塊,這就是「格子」。遊戲開始,徐丹把格子平放在地上,徐濤則用自己的格子用力在姐姐的格子邊用力拍打下去,產生一股風,把徐丹的格子翻轉了個兒,徐丹就贏了姐姐的格子。
徐丹的爺爺說,這是他自己小時候最愛玩的遊戲了,沒事了叫上一幫小夥伴,吃好飯就聚攏來玩。「很熱鬧嘞!不像現在的小孩,玩的東西也多了。這個『翻格子』是有天下雨停電,兩個小孩煩沒東西玩,我教他們的。沒想到他們很喜歡!」
網絡時代,老遊戲還有價值嗎?
傳統遊戲可以讓成人回到童年時代,讓孩子體驗父輩的童年生活……除了這些,民間孩童遊戲還有什麼意義值得普查人員費盡周折去拍攝和記錄呢?這些日益遠離我們現代生活的民間童玩到底有多少價值可以挖掘?
據普查人員介紹,隨著現代化、高科技玩具的出現,民間遊戲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講逐漸陌生,而民間遊戲是現代玩具所無法比擬的。民間遊戲的優點是講究群體合作性,小朋友們在遊戲中可以學到「有輸有贏」的道理,有助於養成謙虛、合作的人生態度。
「民間遊戲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它的傳承性,通過相互教習,肯定會在孩子中間掀起熱潮,不少孩子現在沉迷網絡,變得孤僻,缺少合作精神,而民間遊戲有它特殊的價值,整理之後可以引入校園,讓它們發揮積極的作用。」蘇麗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