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之一,起源於漢代,由古代蹴鞠發展而來。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作為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
2、蕩鞦韆
用途遊戲用具,將長繩系在架子上,下掛蹬板,人隨蹬板來回擺動。鞦韆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並流傳至今。
3、拔河
拔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後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拔河為雙方各執繩一端進行角力的體育活動,屬於中國的傳統運動項目。2015年12月,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一起申請的拔河(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成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抓石子
關中東部叫「抓子兒」「抓石子」或「抓核兒」,玩的是小石子或桃核。抓羊拐是西安的叫法,因為羊拐是羊脊椎上的骨頭。抓羊拐在關中西部一帶叫「抓羊兒」,玩的是一些又圓又滑的小石頭。叫法有別,玩法大同小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抓羊拐不是女孩子的專利遊戲,男孩子也很愛玩,互相PK,跳橡皮筋才是女孩子的專利遊戲,男孩子很少玩。河南部分地區稱之為——抓撈摸合。
5、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繩、跳猴皮筋,是一種適宜於兒童的民間遊戲,約流行在20世紀50至80年代。跳皮筋起源於明末清初,至於是誰發明已經無從考證,據說起源於今天的河北一帶,當時是一種民間雜技,後慢慢在廣大人群中推廣開。在清朝皇室,跳皮筋是後宮妃子、公主主要的娛樂項目之一。
6、丟沙包
沙包項目屬於民族、民間傳統的體育項目。究其起源,已難以考證。與大多體育項目與民間遊戲一樣,丟沙包由來已久,最早將溯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就會用石頭等硬物擊打獵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且作為遊戲當然不能用石塊等利器,於是人們開始用傷害性較小的沙包代替。中國最早的球類運動是手球類的, 而丟沙包可能就是這種早期球類運動。
7、蹴鞠(現代足球的祖先)
蹴鞠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書中記載:西漢時身為「安陵阪裡公乘」的項處,因迷戀「蹴鞠」,雖患重病仍不遵醫囑繼續外出蹴鞠,結果不治身亡。其後蹴鞠一詞在《漢書》中多次出現。不過,漢以前的戰國,稱古代足球為「蹋鞠」。現代足球的大致玩法和形狀規則都是蹴鞠演變而來。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