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兩會」時。1月6日起,半個月內,省級「兩會」密集召開。截至1月19日,全國已有27個省、自治區、市已經或正在召開「兩會」。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正在徵集各方面意見。各級各地「兩會」,如何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精神落到實處,人們充滿期待。筆者認為,「改革元年」,各級各地要努力算好「加減乘除」。
加「民生」。1月17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南海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界人士和基層群眾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和建議時強調,政府工作報告不但要加重關於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這方面的筆墨,更重要的是,各級政府要採取實實在在的措施。民生為大,民生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今年各級各地「兩會」,如何加大民生改善、增進民眾福祉依然是關注熱點。民生問題無小事,群眾利益大於天。加大民生投入,始終關注民生,也將是「改革元年」必須放在各級各地政府工作首要位置的大事要事。
減「三公」。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內在要求,是改善民生的現實需要。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控減「三公」經費。因此,壓縮「三公」經費支出,也成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近日,多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今年「三公」經費預算支出的壓縮比例。壓縮比例最高的為浙江省,達到30%,江蘇、寧夏、青海均提出壓縮5%。這傳遞出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那就是要想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政府必須帶頭過緊日子、苦日子。只有「幹部不好當」,老百姓才能體面、有尊嚴地生活。在全面壓縮「三公」經費的基礎上,還要加大力度推進「三公」經費信息全面公開,從而給社會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此外,要進一步簡政放權,破除「玻璃門」、「彈簧門」,更加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乘「改革」。改革開放是時代的選擇、發展的必然。改革創新是發展的助推器、永動機。不改革,就沒有發展。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各種深層次的矛盾日益湧現,這更加需要我們鼓起勇氣、拿出硬氣,敢啃硬骨頭、勇涉險灘,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在發展中推進改革。要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不斷推動開放型經濟建設。要始終堅持全面深化的主基調和總要求,不斷推動改革巨輪駛向更加廣闊的水域,使「改革」的聲音更響、範圍更廣、成果更豐。
除「四風」。絕不放過作風方面的治理整頓,堅決清除「四風」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將改革引向深入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充分運用第一批活動經驗,緊緊扭住反對「四風」,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著力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解決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問題,把改進作風成效落實到基層,真正讓群眾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實效。「改革元年」,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面展開,能不能使幹部更接地氣,能不能解決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問題,關鍵看「四風」問題除的怎樣、清的如何。除「四風」必須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才能以新作為服務於民、以新形象取信於民。
毫無疑問,「改革元年」,全面深化改革必將是主旋律,同時也是一道複雜的運算題。這就要求我們全面運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法則,不出錯、不犯規,從而算好帳、起好步、開好局,全面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