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子代表」陳飛今年帶來了新東西
記者 潘傑
1月13日,省人大代表陳飛拎著竹籃子出現在省老年活動中心,這次他準備了200個發放給老人們,提倡環保生活。
從200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開始,陳飛堅持在全國、省兩會期間免費贈送竹籃子,倡導少用塑膠袋,因此被人稱呼為「籃子代表」。
送了9年的竹籃子後,今年,除了竹籃子,陳飛還帶了新東西。
昨天,在報到現場,這位皮膚黝黑的永嘉農民,從腰間的小包裡掏出摺疊眼鏡,戴上後轉身拉開了行李箱,拿出一堆塑膠袋遞給我:「這是我去吉林考察時留存的,全是用玉米、澱粉做的,完全可降解。」
2008年6月1日起,國內推行「限塑令」,即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倡導限塑令多年後,今年,陳飛草擬了一份《關於在全省範圍內出臺的議案》,準備找溫州代表團的代表聯名後提交大會。
由「限塑」升級到「禁塑」,還要從去年10月底的一次考察說起。
當時,陳飛和溫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溫州菜籃子集團的負責人,到江蘇、山東、吉林這些已經開始實行「禁塑令」的地方考察。
在引進28家生物可降解塑膠袋生產企業的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他被深深震撼,那裡有由玉米、澱粉、稻草為原料生產的塑膠袋,不僅能回收利用,而且填埋兩個月後就能分解掉。這些中號袋子能裝2.5公斤,市場售價0.3元/個。
這次,陳飛遞交的材料主要是建議杜絕使用不可降解的塑膠袋。陳飛建議使用正規的可降解保鮮袋,或者直接用生物原料的塑膠袋。
對於可降解的環保塑膠袋,價格成本如何讓商家、消費者都願意接受?他也有溫州人敏銳的商業嗅覺:「這個可以由市場監管局統籌,定點生產企業,對塑膠袋的冠名權進行招標,以此來降低成本,甚至實現大家免費用,而塑膠袋又成為流動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