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對密集排列而且相對較小的物體很敏感,甚至產生恐懼,他們看見這些物體或圖片會越看越心煩,嚴重的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心跳加速等。
現在經常被提及的密集恐懼症,是近年來隨著網絡發展才被人們所熟知的名詞,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十分恰當,在精神和心理醫學領域並不存在這樣的診斷。密集恐懼症並不是一種病理,而是一種心理現象。目前的科學研究認為,引起密集物體恐懼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密集的物體本身是警戒色,對密集物體的恐懼,可能是人體本能的保護反應;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有些組合成「密集體」的物體本身就具有讓人恐懼噁心的特點,當它們重疊累積在一起時,這樣的厭惡感就更加容易讓人產生恐懼。因此,患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在看到聚集的肥皂泡、密集的水珠、密集的昆蟲卵等畫面時,就會感到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適。
其實,密集恐懼症更多的是一種本能反應,或是在心理暗示作用下所導致的,一般情況下並不需要治療。但是,當你對於密集物體反應過激,妨礙了工作、學習或日常生活時,最好還是找專業人士治療,及時對症處理。不僅是成年人會出現密集恐懼症的情況,兒童也會,只是症狀輕重不同。
除了密集恐懼症,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恐懼症,比如有人怕黑,有人怕某種動物,有人恐高等,而且程度因人而異。綜合國外相關報導及文獻,一些心理學組織對於恐懼進行了分類,主要包括特定恐懼症(對特定物體或環境的恐懼,包括四個類別:動物、藥物、自然環境及某些環境,如高處、電梯、駕駛等)、社交恐懼症、廣場恐懼症(在公共場合或者開闊的地方停留的極端恐懼,害怕到公共場所或到人多擁擠的地方)、幽閉恐懼症(對封閉空間出現恐懼心理的一種心理疾病)等在內的一系列恐懼症,它們都屬於焦慮的範疇。
每個人的恐懼症狀表現略有差別,但總的來說,都會包括眩暈、心跳加速、顫抖或其他身體不適;恐懼及驚慌;無法從所畏懼的環境中轉移注意力及有逃離環境的急切欲望等症狀。
恐懼症的治療只能通過專業的精神健康專家藉助臨床技能且參考特定標準進行。目前兩種比較普遍採用的治療方法為藥物療法與行為療法,很多臨床醫生更傾向於首先嘗試行為療法,以減輕緊張、焦慮或驚恐發作,僅在需要時藉助一些藥物。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周子毅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