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讓孩子學「收納」?才不是為了偷懶,給娃的好處多著呢

2020-12-23 小魚奶爸日記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成為父母之後,人生處處是考驗。

原以為孕期不舒服,「卸貨」就好了;孩子太小走不開,長大點就好了。可現實是,問題也此起彼伏地襲來,讓人疲於應付。

都說家裡太乾淨的,一定是沒孩子,這的確是經驗之談啊。

孩子的東西本來就多,玩具、繪本每次都喜歡全部拿出來,每一樣在手裡看不過兩分鐘就扔到一邊,到最後整個屋子慘不忍睹,甚至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家長工作一天已經夠累的了,晚上還要收拾孩子留下的爛攤子。只有把孩子送去奶奶、姥姥家,才能暫時感受一下安靜整潔的氛圍,否則每天都雞飛狗跳。

與孩子好像永遠也釋放不完的精力相比,家長就只能用「筋疲力盡」來形容了。

其實這件事也不是沒有解決辦法,比較治本的是讓孩子學會收納自己的東西。

0101關於孩子收納的問題

談到這裡,很多家長都會說:

我也試過讓孩子收納,可他實在不配合,獎勵呀、誇獎呀,這些方法都用遍了,也沒見有任何效果。別說收納了,就是能幫我把東西攏到一堆都謝天謝地了。讓他收費那麼大勁,還不如我自己收拾一下得了,省時間還省力。

的確,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收納的,需要父母引導和教育,這是個要耗費耐心和精力的過程。很多家長見沒效果就懶得執行,乾脆順其自然了。

但我們為何要讓孩子學收納呢?僅僅是為了偷懶、省心,給孩子養成好習慣嗎?才不是。我之所以建議大家堅持下去,是因為收納意識給娃的好處多著呢,絕對值得付出。

0202孩子學會收納有什麼好處?

1)發展數學思維

孩子收納的本質是分類,而這也是數學中一項特別重要的思維能力。小學時孩子們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把圖形、數字進行簡單分類。

聽起來這好像很簡單,不用收納孩子一樣會呀?其實這就有些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了。別說寫作業,就是在收納的時候,孩子面對一大堆東西也會頭暈。

他真的能把同樣顏色、同樣類型的東西準確地放在一起嗎?未必。

這其實就是缺乏統籌、數學思維以及觀察對比和分類能力的表現,條理性強的孩子,在數學上的表現會更加優異。

2)構建審美世界

在蒙特梭利的理念中,0~6歲的孩子正處於吸收性心智階段,外在的任何事物都是構成孩子精神內在的關鍵因素。

乾淨整潔不僅僅是好看,也能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美感。

而且,這對於處於秩序期的孩子來說,有一種需求得到極度滿足的快樂。

3)培養獨立感和責任感

如果孩子的自信能通過收納這件事建立起來,那麼他會把家庭中更多事務視作自己的責任。

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動手能力及獨立能力都能得到極大的發展,這對他今後進入幼兒園乃至學校,具備許多積極影響。

比如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具備判斷這樣東西要不要留下的取捨能力、預防拖延症的立馬處理事物的能力、堅持完成的持續注意力、與有效分配規律生活的能力。

可以說,孩子對玩具、書本的簡單「重置」過程中,大腦也得到了整理,絕對是件一舉多得的事。

0303如何培養孩子的收納能力?

1)從最簡單的收納開始

要求孩子一上來就把玩完的玩具都收起來,肯定是不現實的,人都有畏難心理,太難的任務孩子容易放棄。

最開始要求低一點,只要孩子把所有玩具都放在同一個桶裡就行,不必要求具體哪個放在哪。

2)正向反饋

孩子收拾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給予及時反饋,表揚他做得很好,這樣孩子就會把收納與愉快聯繫在一起,以後再讓他收納也會更有幹勁。

3)簡單說明

孩子收拾東西肯定不會太完美,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視角嚴格要求,會讓孩子感到挫敗。

千萬不要孩子邊收納一邊在旁邊說:不對不對,你放錯了,我剛才不是教過你嗎?娃娃要放到這個黃色的桶裡。

這樣做也難怪孩子放棄,站在他的角度想想,可能這些東西收拾得很完美。只有慢慢引導,簡潔說明,才能讓孩子知道怎麼放更美觀,千萬要注意語氣。

4)繪本和其他媒體協助

家長可以用故事告訴孩子,收納整理自己的玩具是件多麼偉大的事情。

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把感情代入進去,並期待自己完成得更好。

有的家長會說,這些我也都做了,但為什麼孩子的收納能力就是沒培養起來呢?這種情況下可能就是細節沒有做到位。

0404教孩子收納的環境和工具,也是重要一環

畢竟這件事還是有難度的,要想讓孩子學會,起碼要營造一個適合他年齡的環境才行,主要注意一下兩點。

1)收納櫃要符合孩子的身高

這種符合孩子身高的矮櫃是蒙氏幼兒園常用的,橫向放有很多個格子,孩子能夠著,等年齡再大一些,孩子長高了,還可以把它倒過來,挺實用的。

2)收納工具要豐富

剛開始培養收納能力時,父母只需要給孩子一個大盒子或大桶就可以了。

但隨著年紀增長,對這項能力的要求也要逐漸提高,因此教孩子如何細細分類,並把東西收到相對應的收納盒裡就非常重要了。

這時家長要對收納工具有基本的認識,比如收納繪本用矮的文具紙盒或塑料盒,收納娃娃可以用編織袋,收納其他玩具用帶蓋子的小盒,並配備有專門的分類標籤。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收納這件事,變成培養孩子秩序感、自律能力、管理能力和審美感的方式。

最最最開始的時候,家長不必要求孩子獨立完成,讓他一起參與進來幫著收拾屋子,之後接受起來才更容易。

而且,在父母的作用下,孩子會從內心認同這種方式是有秩序感的,親子間互動還能增加樂趣。

任何一個習慣都需要長久浸潤才能形成,不可能短時間就看到效果,覺得讓孩子學習收納不現實的家長,不妨耐心地再實踐一下吧。

相關焦點

  • 女人生娃後一定要學會偷懶
    有些人覺得我說這樣的話是貪圖自己安逸,不為寶寶著想,即便是我親媽也不能理解我這種「偷懶」的觀點,她總是跟我說:「當媽了還想輕鬆自在?哪個當媽的會不辛苦?」但我很想問問:誰規定媽媽就沒有權利追求輕鬆生活的?我從來不覺得當了媽媽之後就一定要辛苦勞累,有些辛苦和勞累是沒必要的,完全是為了辛苦而辛苦,為了累而累,那些說媽媽用尿不溼就是懶的人,觀念還是太舊了。
  • 帶娃懶出新境界!爸爸為偷懶想出妙招,寶寶獨自一人玩得不亦樂乎
    如今社會愈發趨向於男女平等,帶娃已經不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在慢慢加入到帶娃大隊之中,但是相比一時的勞累,想必大多數寶媽都寧願自己累點也不願意讓孩子的爸爸帶娃,這是為什麼呢?,當不能偷懶時,他們就會絞盡腦汁想出一個辦法方便自己偷懶,不過這些偷懶的行逕往往都存在著不小的安全隱患,因此媽媽們並不是非常情願讓爸爸帶娃。
  • 帶娃"費力不討好"?父母要學會4種"偷懶",孩子受益一生
    為人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磕磕碰碰,受了半點委屈,因此總有家長凡事都想為孩子代勞,親力親為,把孩子保護得很好,但這樣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未必就是好的,也許還是一種傷害,既然終究要為"社會人",世間人情冷暖自然需要親身體味,才能讓自己更快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
  • 不好意思,我不是偷懶的媽媽
    因為工作的關係,她常常會在周末抽出幾個小時,為孩子做上能吃1~2個星期的「冷凍食品」。有餃子、餛飩,也有多重搭配的輔食泥,這些食物都整整齊齊地碼放在冰箱的冷凍格裡。孩子要吃的時候,一個一個地拿出來加熱,非常方便節省時間。
  • 養3個娃,家裡卻一點不亂?這位媽媽的辦法,每天少做2小時家務
    其實呢,做家務這件事,也是有「捷徑」的,掌握對的方法,每天輕鬆省出 2 個小時不是夢。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會走捷徑的日本媽媽——翔子,她家裡有 8 位成員:1 個老公、3 個娃、2 只狗,還有 1 只寵物兔。
  • 被「睡眠訓練」害死的孩子:那些偷懶的育兒方式還要坑多少娃?
    這些年關於各類育兒專家母嬰大V的課程真心特別多,而很多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都會針對父母們的育兒痛點下手,出現了很多速成班,有學習方面的,也有生活習慣和性格養成的,有些課程確實有亮點,但有些課程卻實實在在的屬於收割智商稅,單純的利用家長們的焦慮心理+偷懶意願,打造了許多「坑娃」的理論。
  • 3個娃,家裡一點不亂?照搬這位媽媽的辦法,每天減少家務量
    後臺經常有媽媽說自己每天忙到飛起,白天帶娃、做家務都快累死了,只有晚上等娃睡著,才有時間喘口氣。其實呢,做家務這件事,也是有「捷徑」的,掌握對的方法,每天輕鬆省出 2 個小時不是夢。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會走捷徑的日本媽媽——翔子,她家裡有 8 位成員:1 個老公、3 個娃、2 只狗,還有 1 只寵物兔。
  • 32歲CEO媽媽直播:為了學收納,我開了家整理公司
    1、家庭收納困擾及形成原因家居整理收納是每個家庭都需要並且頭疼的部分,很多朋友面對家中雜亂的狀態,完全是處於蒙的狀態,不知道從哪開始下手,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其實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家裡養娃的家庭,兒童用品多像我們這樣家裡有孩子的家庭,不僅玩具到處都是,為了使用方便,小件兒的衣物經常隨手擺放
  • 「懶爸爸」帶娃,不斷刷新偷懶境界,寶寶卻玩的不亦樂乎
    為什麼很多媽媽都說爸爸帶娃真的很讓人擔心,其實也不能怪媽媽,因為很多爸爸為了省心省事,就會發明一些很偷懶的東西去帶娃,這就讓媽媽們很擔心爸爸們是否能把娃娃帶的又好又安全。不斷刷新偷懶境界,寶寶卻玩的不亦樂乎說到懶,我不得不吐槽一下,爸爸帶孩子到底能懶到什麼程度。
  • 親爸帶娃想偷懶,給娃製作了一個「簡易鞦韆」火了,網友:厲害了
    寶爸帶娃,總是天生帶著一股粗獷氣質,遠不如寶媽帶娃來得細緻周到。很多時候,腦洞大開的寶爸能夠想到各種各樣偷懶的帶娃方法,讓人看了在嘖嘖稱奇的同時,也覺得很是無奈。雖然我們常說,寶爸帶娃的好處多多,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卻是,許多寶爸在帶娃的時候並不走心
  • 我為娃用心改造了家裡5面牆,省出20平米收納空間!
    橘子:前段時間我們社區裡颳起了一陣「曬牆風」,花友把牆面利用得五彩繽紛,學的、玩的、用的,能上牆都上牆!
  • 孩子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我該怎麼答?
    「孩子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我該怎麼答?」
  • 寶寶幼升小,是否要給孩子報班呢?好處是有,但弊端也不可忽視
    文|張女子育兒原創,當好媽,帶好娃,娃娃愛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寶寶幼升小,是否要給孩子報班呢?好處是有,但弊端也不可忽視孩子要升小學了!是否要給報班呢?新手寶媽要知道,上小學前,讓孩子學太多東西,可能弊大於利,別不信!作為父母,可能都會堅持一個觀點,為了孩子的未來,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 要快!有個媽為了讓孩子迅速整理資料考卷,想了個辦法 | 評測
    這種文具對於學生有多重要呢?據說,美國孩子的書包遠沒有中國孩子重,他們的文具提倡資源共享,也就是大家在學校桌上的收納盒裡共用。而書包裡只有三樣東西——文件夾,午餐盒和水杯。低年級學生基本沒有書本,上課時老師會分發講義(薄薄幾頁紙),文件夾是放講義用的。中國孩子的文件夾呢?
  • 讓孩子做家務,不是媽媽要偷懶,這幾點好處越早知道越好
    其實我想說,孩子做不做家務,不僅僅是「懶惰」和「勤快」的區別,讓孩子多做做家務,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掌握生活技巧,有利於孩子參與勞動和未來的獨立發展如果你總表現得很勤快,什麼事都擔負起來,那麼就會給孩子一個假象:「媽媽很厲害,什麼事都做得很輕鬆!」這樣一來,孩子就完全沒有幫你的動力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學會適當地「示弱」、「偷懶」,留點機會讓孩子去嘗試、鍛鍊。
  • 為什麼孩子都上幼兒園了,全職媽媽還不上班?不是想偷懶,很無奈
    但是,全職媽媽遲遲不去上班,真的不是因為想偷懶。因為,孩子上幼兒園後,全職媽媽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閒。比如,孩子剛上學,還不適應校園生活,不願意吃飯、不跟小朋友玩耍、跟人打架等等,全職媽媽可能一天需要往學校跑幾次;還有孩子抵抗力比較低,容易生病,必須要有人照顧,觀察病情;遇到法定的休息日周六周日,還要帶孩子上興趣班,帶孩子出門做戶外運動;孩子正在長身體,一日三餐要規劃好......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全職媽媽真的不是閒得沒有事情可幹,在家做做家務,嗑嗑瓜子,過清閒日子。
  • 讓娃愛不釋手的積木桌,學習娛樂兩不誤,還能學收納,太值了
    就拿積木收納來說,現在市面上就有一種多功能積木桌,集收納玩樂於一體,很好地解決了孩子玩具亂放的問題,身邊不少媽媽都說有了它,帶娃之路瞬間輕鬆了100倍。一聽「輕鬆了100倍」我就立馬精神了,迫不及待地把這個「神器」搬回了家。
  • 4歲才開始接觸英文動畫片的公立普娃,為什麼要堅持學「不適合中國孩子的」自然拼讀?
    「起步晚的娃,學自然拼讀一定會更艱難,也更容易遇到水土不服的情況。」無論是有英語啟蒙經驗的牛媽還是教育專家,都強調必須要聽說先行。那麼沒有聽說基礎的孩子,是不是就不能學自然拼讀呢?我認為這個問題得分兩方面來看:有條件給孩子創造環境並且先知先覺的家長,一定要聽說先行,這絕對是最有效最正確的道路。
  • 在喜歡的房間才有動力,打造孩子喜歡的環境,輕鬆教孩子收納整理
    在螞小蟻的《教孩子學整理》中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孩子的能力和意願是在對他們友好的環境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友好的環境,即父母要去設計和創造環境,為孩子打造有秩序的外部環境。這個環境從整理的角度來說,由三個核心組成:空間、物品、人。
  • 家長出門遛娃,以下場合別偷懶,再累也要把孩子抱起來
    這讓家長們很是焦慮,畢竟從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平平安安」就被刻在了家長床頭,唯恐一不小心出岔子,到時候毀的將是整個家庭。根據大數據統計,兒童安全事故發生場所多在室外,這意味著出門遛娃時家長太過疏忽大意,沒有在該留心的場合關注孩子安全。今天就為大家總結一下,帶娃去以下場合的時候別偷懶,家長再累也要把孩子抱起來,以免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