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人士認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受到「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影響,很多家庭進行過選擇性人工墮胎,這是致使社會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主要原因。
父母都知道子女終究會有自己的家庭,未來也只會抽出少量的時間來陪伴年邁的父母,但是很多人「重男輕女」的思想雖然嘴上不說,心裡卻一直都有。
很多家庭都覺得「女兒終究是別人家的人」,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始終是先犧牲女孩的利益,讓她們輟學打工、補貼家用。身邊50歲以上的人,失學率的差異明顯就能看出來。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甚者,將女兒當成是物品一樣的交易,收取高額的彩禮,再用這些錢補貼兒子的生活。家裡沒錢也會開口向女兒索要,即使是女兒做得再好,在他們眼裡終究是「別人家的人」。
家裡沒有兒子,就預示著貧窮和被別人看不起,害怕老了之後女兒不養他們,這是大多數「重男輕女」思想被放大催生的根本原因。
有很多有識之士一直在為改變「重男輕女」思想而吶喊,社會學家也為「重男輕女」思想的演化而敲響警鐘。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在社會上根深蒂固,這是思想的落後,這是社會的病症。
迫切改變「重男輕女」思想,扼殺「重男輕女」思想應該是社會課題裡面最重要的一課。標語說的好:「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後人。」
自古以來就有風華絕代的武則天,續寫大唐盛世;不讓鬚眉的花木蘭代父從軍;英雄殺敵的穆桂英保家衛國;溫柔婉轉的李清照詩詞無雙……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誰說女兒不如男?」站出來,咱倆沒事聊聊為什麼說「女兒不如男」?
村裡的葉奶奶家有兩個兒子,在鎮上做木匠的工作,按照木匠工資一天200,一年做200天,也有40000塊錢的收入。可是這兄弟倆每年到了年底都是兩袋空空,更別提存錢過日子了。
兩人做事情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幹活的時候必然是渾身疼痛,碰都碰不得,不做事立馬就生龍活虎,一跳三尺高。50來歲的人了,連基本的家庭責任感都沒有。
最近一次的事情是兩個人因為家裡沒米了,該誰買米的問題鬧矛盾,最後是葉奶奶的女兒送來了兩袋大米。葉奶奶收下兩袋大米,沒有留女兒吃飯,晚上做好飯之後,還端給兩個兒子吃。
好在葉奶奶的兩個兒子都討上了一房媳婦,計劃生育導致兩家都只有一個孩子,而且還都是男孩。
葉奶奶對兩個孫子是疼愛的不得了,前幾年女兒會給她添置一些鞋子衣服,後來她告訴女兒,不要再給她買鞋子衣服了,這些東西不如換成錢給她自己買。其實女兒給的錢,她都偷偷留著給孫子了。
兩個媳婦因為看不慣丈夫的德行,全部都去學校附近租房子陪讀去了,只要回家了,葉奶奶都會讓她們做這做那,大屋簷下,媳婦也不好罵婆婆落下一個潑婦的罵名,所以兩個人索性就不回來了。和丈夫的關係也是名存實亡,有名無實。
現在是一個手機發達的時代,兩個孫子都喜歡玩手機,一個愛玩遊戲,一個愛聊天看直播。放假回來了,宅在屋裡,有時候幾天都不出門,吃喝拉撒也在屋裡解決。兒子罵他們,葉奶奶就說:「你們先把自己管好,再罵我孫子」。
葉奶奶從來不罵孫子,孫子玩手機不吃飯,她就端飯到房裡。給他們洗衣服,倒大小便,掃地,疊被子……這些事情,葉奶奶一個人全包了。這種情況,連外人都看不下去了,在背後指指點點。
葉奶奶在臨死的時候,兒子孫子沒有一個傷心的,只有女兒哭得死去活來,她終於明白了,艱難地告訴女兒:「我錯了,這麼多年,對不起你,我一個人,害了你們所有人啊。」
最直觀的後果就是一代人的「重男輕女」,害了兩代人的一生,然而這種思想對未來子孫的影響必然也會一直延續下去。
生男生女的奧秘早已經被探索明白了,為什麼在文明時代還是會有那麼多「重男輕女」的人?
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是母愛,世界上最辛苦的人是母親,世界上最疼你的人是媽媽,這些名詞代表的都是女人,卻不是男人。
今日話題:你覺得生兒生女最大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