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淑麗 本報實習生 汪軍強
輻射、壓力大是發病主因
河南省腫瘤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李玉富說,淋巴癌是一種血液系統疾病,不一定發生在人體什麼地方。這幾年淋巴瘤發病率逐漸增高以及發病年齡前移,與現代人長期處於輻射包圍圈、環境汙染加重、心理壓力大、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等都有關係。
在臨床上,他們每年都要接診數例患淋巴瘤的兒童患者,這些兒童患者,都有一個共同點,愛玩電腦,已經愛到了一天到晚地趴在電腦屏幕前,即使吃著飯,他們也捨不得離開電腦,就是睡覺了,房間裡的電腦也處於開機狀態。
現在大多上班族,在單位用的是電腦;回家了,有些家庭,為了圖方便,臥室放有電視,電視的位置不是處於腳頭就是位於身側,人睡著了,電視還在工作。
無處不在的輻射,是現在淋巴瘤患者急劇上升的主要原因。
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路紅社博士提出,與其他腫瘤相比,淋巴瘤的發病原因除了輻射以外,它們都有一個共性,工作壓力巨大、生活作息不規律也是淋巴瘤的發病誘因。比如工作壓力導致的長期精神緊張、常熬夜和嗜煙、酗酒等,都會造成人體免疫力的下降,有利於有毒有害物質的吸入,誘發淋巴瘤。
重視早期病變信號 及時就診
任何一種疾病在暴發前,都有一種信號,淋巴瘤也不例外。
路紅社博士說,淋巴瘤的淋巴組織惡變一般先侵犯表淺或縱隔、腹膜後、腸繫膜上的淋巴結,也可以同時侵犯這些部位的淋巴結。少數病人可原發於淋巴結外的淋巴器官。
路紅社博士特別強調,淋巴瘤的早期症狀,主要是在身體上摸到腫大的淋巴結,早期皆不痛不癢,因此常被人所忽略。淋巴癌可發生於全身淋巴組織,如下頷、下顎、前頸部、鎖骨上、腋下、鼠蹊部、縱膈腔或腹部動脈旁,有時則發生於臟器引起的壓迫症狀;若發生於胃、小腸或大腸則可能有腹脹、便血、嘔吐、腹痛等消化性潰瘍或胃腸機能障礙之症狀;若淋巴瘤侵犯骨髓,則可能產生臉色蒼白、發燒、不正常出血等泛血球減少症,有時在周邊血液裡可見異常淋巴球出現。
李玉富主任醫師介紹說,在人體有炎症時,淋巴結有時會出現腫大,但這種淋巴結腫大與淋巴瘤的腫大是有區別的。炎症時腫大的淋巴結表現為:表面光滑,質地軟,活動度好。如果是急性的,幾天內就可消失,就是不消失的,好幾年都是這樣,未出現增大。如是淋巴瘤,表面也光滑、活動度好,但質地韌(摸起來,外面軟、裡面硬),生長速度持續增大,一般無疼痛。
李玉富和路紅社共同提出,對出現的早期信號,只要把握好治療時機,有些患者可徹底治癒,就是一些晚期患者,只要對症治療,生存期延長3~5年不成問題。現在,經他們治療的淋巴瘤患者,生存期超過3~5年的患者數量在日益增多。
相關連結:
您了解淋巴瘤嗎?
一般人可能對肝癌、肺癌、胃癌、腸癌、乳腺癌等癌症比較了解,但對淋巴癌卻知之甚少。到底什麼是淋巴癌?
淋巴組織不同於肝臟等實體器官,其遍布全身各處,而且同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密切相關。因此淋巴瘤可以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多數患者在早期表現為無痛的頸部淋巴結腫大,之後其他部位如頷下、腋窩淋巴結等也會陸續腫大,後期可引起結外病變和併發症,引發顱腦、腦膜、顱神經或脊髓等臟器或系統連續性病變,導致死亡。
目前全世界淋巴瘤患者在450萬以上,並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因此被列入十大高發及死亡率腫瘤行列。我國淋巴瘤發病率為0.02%。。每年新增患者約2.5萬人,死亡人數近2萬。此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前高峰發病年齡為45~60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發病年齡高峰前移到20~40歲的中青年群體,平均死亡年齡低於45歲,這和現代年青人的生活方式不無關係。
路紅社和李玉富共同提出,對於淋巴瘤的預防,大家要做到多接受日照,生活規律,儘量不要在新房裝修好後立即入住,購買新車後,進行甲醛測試,並保持較長時間開窗通風。
對現在網絡上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當身體呈鹼性時,就不會患腫瘤;甚至是腫瘤患者,只要身體呈鹼性,腫瘤也會慢慢自行消失。兩位專家共同予以否認,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請大家還是要到正規的醫院,由專業的醫生給出對症的治療方案,才是上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