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指小兒較長時期不欲進食,或厭惡進食。1-6歲小兒多見。
該病多屬中醫 「納呆」 、「惡食」 範疇,是兒科常見病症之一。
由於厭食,營養攝入不足,常影響小兒生長發育,也降低其防病能力,使之易患其他病。
厭食的基本病機有虛有實。虛為脾虛失運,無力運化。實為中焦積滯,胃腸缺少空間受納食物。臨床多虛實互見,以實為主。
虛證多因素體脾虛,或餵養不當,如乳食品種調配、變更失宜,或亂飲食、補品,或過用寒涼,或因小兒神氣怯弱,猝受驚恐,致脾氣受損。
實證或為積食,或為宿糞,或為痰飲,或因肝氣不暢,或因胃腸氣體太多,氣壓過高,均致胃腸空間相對或絕對減小,影響受納而厭食。
厭食的基本病機有虛有實。虛為脾虛失運,無力運化。實為中焦積滯,胃腸缺少空間受納食物。臨床多虛實互見,以實為主。
虛證多因素體脾虛,或餵養不當,如乳食品種調配、變更失宜,或亂飲食、補品,或過用寒涼,或因小兒神氣怯弱,猝受驚恐,致脾氣受損。
實證或為積食,或為宿糞,或為痰飲,或因肝氣不暢,或因胃腸氣體太多,氣壓過高,均致胃腸空間相對或絕對減小,影響受納而厭食。
食慾減退或消失,不思飲食,或食之無味而見食不貪,甚則拒食;或飲食停滯,脘腹脹滿, 或伴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或伴嘔吐,洩瀉。長期厭食,可影響小兒營養狀況。
小兒推拿治療小兒厭食源遠流長,殷商時期,按摩手法就用於脘腹疾病,《內經》謂按摩「按積抑痺」,晉代葛洪創立捏脊術和抄腹法,流傳至今。小兒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療效確切,常用的厭食方如下:
方一:補脾經,摩中脘,按揉足三裡,捏脊。多用於虛證。
方二:運內八卦,揉板門,清胃經,清大腸,清補脾,掐揉四橫紋,推小橫紋,摩腹,按揉中脘,捏脊。多用於實證。
臨床上多虛實夾雜,故方一方二多根據具體虛實情況進行組合:
運內八卦 100-300次
位置:內八卦位於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之中指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作畫圈狀。
手法:自乾宮起至兌宮止,做順時針作畫圓,運的感覺為接觸皮膚,又不產生壓力,又像是懸空,想像八卦那種柔和感。
作用:順運行氣消積、化痰、平喘,常用於厭食、腹脹、胸悶、咳嗽、氣喘等病症。逆運降逆。
揉板門 300次
位置:板門位於掌面大魚際肌之中點。
手法:重按有酸麻感,為胃全息反應點。
作用:清胃熱、止吐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通調三焦之氣,主治脾胃運化不足導致的積食、消化不良,幫助小兒解決胃動力不足的問題。
清補脾 300次
位置:脾經位於大拇指橈側,赤白肉交際處。
手法:清補脾即來回推之。(最好將小孩拇指微微屈曲再操作)
作用:健脾胃、補血氣,常用於緩解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清胃經 300次
位置:胃經穴在大拇指靠近掌端的第1節,注意,可不是整個大拇指。
手法:從腕橫紋向大拇指指根推就是清胃經了。
作用:清中焦之溼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等。
清大腸 100-300次
位置:位於食指橈側面,食指間至虎口成一條直線。
手法:用一隻手託住孩子的手掌,暴露橈側緣,然後用另一隻手的拇指螺紋面從孩子手掌虎口推向食指指尖。
作用:清利腸腑、除溼熱、導積滯,多用於治療便秘、食積等症。
日常護理:
1、定時進餐,適當控制零食。零食不能讓孩子想吃就吃,應該安排在兩餐之間或餐後,否則會影響食慾。
2、節製冷飲和甜食,冷飲和甜食都會影響食慾。最好安排在兩餐之間或餐後1小時內。
3、飲食合理搭配,注意各營養素間的比例,以求均衡飲食。
4、烹調方法一定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免孩子消化不良。
5、防止孩子挑食和偏食。家長不要把自己的偏嗜帶給孩子,不要當著孩子說自己不喜歡吃什麼,也不要強迫孩子吃當時不愛吃的飯菜。孩子喜歡吃的飯菜要適當地限制,防止過食損傷脾胃。
6、保證充足睡眠,適量活動,定時排便,合理的生活作息能誘發、調動保護和促進食慾。
7、改善進餐環境,排除各種幹擾,讓孩子專心吃飯。
8、堅持做小兒推拿,可以調理孩子的脾胃。
科室簡介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推拿科--小兒推拿療區,採用中醫外治療法與現代醫療科技相融合的臨床醫療科室。現設有醫師2名,推拿師3名,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科室建設完備,設有獨立診療室,預防交叉感染,環境舒適溫馨,充滿童趣。
將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與現代醫療技術相結合,運用小兒推拿、負壓吸痧、中藥熱敷、艾灸、皮內針、耳穴壓豆、毫針微刺等多種中醫外治療法,無毒副作用,方法簡便,患兒易於接受,療效顯著。
適應症:
呼吸系統疾病:感冒、發熱、慢性咳嗽、過敏性鼻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厭食、消化不良、腹瀉、便秘、嘔吐、疳積、腹痛等;其他:小兒斜頸、夜啼、遺尿以及強身健體、輔助生長、眼部保健等。
來源: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