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 有關規章制度有小修訂

2020-12-13 中國政府網

    長期以來,院士群體以傑出的科技成就、模範操守和實際貢獻,受到黨和人民的高度評價,贏得全社會的廣泛尊重。在國家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今天,在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日益濃厚的形勢下,各單位乃至全社會都十分重視發揮院士的作用,給予院士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這也意味著院士稱號既是榮譽,更是責任,絕不能把院士稱號異化為權力、地位、身份和利益的象徵,更不能變為院士所在單位或部門用以獲得更多部門利益的資源。

    社會上十分關注院士增選工作的公平公正。自1991年院士增選工作制度化以來,已經進行了8次院士增選,每次都強調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強調發揚嚴肅、嚴格、嚴謹的作風,強調要堅決抵制一些社會上不正之風和不必要的幹擾,強調要使得院士增選結果能經得起社會、歷史和實踐的檢驗。今年的院士增選,中科院還是和過去歷次增選一樣,繼續堅持這些好傳統好做法。院士增選的規章制度、程序要求都是公開的,有效候選人和初步候選人名單是要向全社會公布的,有效候選人的相關材料都是要進行公示的,全部過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對院士的標準和條件規定為: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和各歸口初選部門將準確把握這個標準和條件,嚴格進行推薦和評審。和往年歷次增選一樣,院士增選要有助於優化院士隊伍的學科和年齡結構,保持學部的學術活力,故此也希望院士們和各歸口初選部門能更加關注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學風正派的優秀中青年人才,更加關注交叉學科領域和在工程、臨床等一線工作、業績突出的優秀人才,還要更加關注考察候選人的實質性的科技成就和貢獻。

    中國科學院學部要強調院士增選實行的是「推薦制」而不是「申報制」,這涉及到對「院士」稱號的認知問題,「院士」稱號是對院士本人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實際貢獻的一種認可,是一種學術性榮譽稱號,不是一級職務或職稱,因此,國際上主要國家的院士制度都實行「推薦制」,而不是「申報制」。現在,許多人一說起院士增選,就說「申報院士」,這是一種誤解。《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第六條規定,院士候選人通過兩種途徑推薦,也就是院士直接推薦和部門按照組織系統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這就是說,在院士增選過程中,院士和部門在推薦中是主動的,被推薦的候選人應當是被動的。把握好這一點,對院士增選工作十分重要,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有關增選工作規章制度的邏輯性,才能有效地避免對院士增選工作的一些不必要的幹擾和越位。

    院士增選過程包括推薦候選人(分院士直接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按照組織系統推薦兩種途徑)、通訊評審、公示、會議評審、選舉等環節。這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實施細則》中有十分明確的規定,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在2006年中科院舉辦的以「21世紀的科學院」為主題的學部工作國際研討會上,與會的其他國家科學院的領導和代表對我國院士增選工作的嚴格和規範表示高度認同。

    《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等有關規章制度,已經經過多次修訂,總體上講,院士增選工作越來越規範和嚴格,2009年院士增選有關規章制度沒有大的變化,只是為了更加規範,作了一些小的修訂,主要有:要求歸口初選部門的初選委員會要進行會議評審;明確在審核被推薦人的院士候選人資格時,要將兩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年份合併連續計算,即「凡已連續3次被推薦為中國科學院和被提名為中國工程院的有效候選人,停止1次院士候選人資格」;另外,對《院士候選人推薦書被推薦人附件材料》填寫的有關要求也有少量修改,主要是想引導各部門推薦院士時進一步客觀公正地反映候選人的實質性科技成就和貢獻,而不是簡單地關注獲獎次數、等級和文章數目。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終身榮譽稱號,其內涵是十分清楚的。能夠當選為一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的確對科學家本人來講是一種崇高的榮譽。但是,當選為院士,只是對院士本人以往科研工作獲得成就和實際貢獻的一種認可,並不表明當選以後就變成是「學術權威」,其實科學是不承認有所謂的「權威」的,最高學術稱號與最高學術水平並不能直接簡單地劃等號。希望社會各界在舉辦有院士參加的活動中,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對待院士稱號,把院士看作是廣大科技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員。廣大院士也應當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為社會作出表率。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繼續擴散和蔓延,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也逐步顯現。我們認為,這次來勢迅猛的金融海嘯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我們許多重要的警示,也進一步凸顯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凸顯了自主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央根據形勢發展變化,作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決策,要求在2009年要牢牢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功夫,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更好地結合起來,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落實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克服和應對當前的困難和挑戰,學部將切實根據自己的定位,努力發揮自己的社會功能和積極作用。

    一方面,學部將進一步團結和動員廣大院士,堅持胡錦濤總書記在200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的「科技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方向,面向現代化建設、面向廣大人民需求,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領域作為重點,把科技進步和創新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緊密結合起來,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集中力量在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努力掌握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解決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為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科技支撐。

    另一方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對各國政府分析判斷形勢,制定和調整政策增加了新的難度。越是在困難和複雜的情況下,越是彰顯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性。學部將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決策諮詢,努力發揮科學思想庫作用,科學分析世界經濟危機對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認真研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加強能源、水資源、環境保護、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諮詢和戰略研究,部署和深化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天技術、海洋技術以及基礎科學、前沿技術研究特別是交叉學科等若干重要領域面向未來50年的發展路線圖研究,更加關注工農業生產急需解決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更加關注關係民生的食品、衛生、公共健康等重大問題,切實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問題提供諮詢建議,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焦點

  • 蚌埠醫學院兩校友當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學院12月7日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中科院新增選院士61人,工程學院新增選院士70人。兩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先後進行有效候選人、初步候選人、正式候選人等環節評審。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是今年元月啟動,在周一公布增選名單中,蚌埠醫學院1973屆畢業生陳孝平和1984屆畢業生王福生入圍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增選名單。
  • 中科院公布院士增選結果 南京高校新增3位院士
    昨天,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今年共有61名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郭子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萬林、南京理工大學芮筱亭成功當選。    今年56歲的郭子建曾在國外學習、工作10年,1999年起任南京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化學生物學。
  • 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名單出爐:中科院清北復旦浙大居前五
    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名單出爐:中科院清北復旦浙大居前五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凌瑤 2019-08-04 19:18
  • 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啟動,中科院73名、工程院88名 | 特別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
    各位院士: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將於2021年1月1日開始。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2021年院士增選總名額為73名,其中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與數學領域7名,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特別名額6名。
  • 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出爐廈大兩名教授入選
    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昨天公布,廈大兩人入選,分別是廈大校長張榮教授、廈大生命科學學院林聖彩教授。福建總共三人入選,除了廈大兩位,還有福州大學範更華教授也入選。中科院昨天公布的初步候選人名單總共有181人。應該說,從候選到最終當選,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每年中科院院士增選一般是60多名,在年底公布。當然,當選為候選人已經很不容易。中科院明確,每位院士最多推薦3名候選人。被推薦人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
  • 快訊| 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新年啟動/清華女碩士直播間教英語/華為...
    香港中文大學金融EMBA首屆招生進行中】【查看詳情】【2022年上海交大安泰EMBA提前面試時間公布】【查看詳情】【北大滙豐2022級EMBA招生簡章】【查看詳情】【北京郵電大學-法國裡昂商學院EMBA(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021級招生簡章】【查看詳情】【全國首個航空管理EMBA招生中】【查看詳情】教育熱點【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新年啟動
  • 2017中科院新增院士61名完整名單 中科院院士是怎麼選出
    ­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了。中國科學院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61位科學家榮登新院士榜。經過增選,中科院現有院士800名。­  新當選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
  • 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趙竹青)2017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今日正式對外公布。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
  • 「兩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 最年輕 「新院士」僅42歲
    根據《中國科學院增選工作實施細則》和《中國工程院關於提名2019年院士候選人的通知》,「兩院」都提出,院士增選工作中,注意推選符合標準和條件的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被推薦人年齡一般(或原則上)不超過65歲。中國科學院要求,在各學部正式候選人中,60歲(含60歲)以下的一般不少於三分之一。
  •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趙紅衛、蘭州大學三位校友當選院士
    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兼任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副主任和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副總經理。主要從事加速器物理與技術研究工作,在強流高電荷態電子迴旋共振(ECR)離子源、重離子回旋加速器、電子冷卻、強流質子超導直線加速器等方面做出了創新性的研究工作。
  • 200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 35名科學家當選
    路甬祥在講話中介紹說,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的規定,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經中國科協、國務院有關部委、直屬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四總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等歸口初選部門的推薦和院士推薦,2009年共產生有效候選人296名。
  • 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南昌大學江風益上榜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記者譚紅報導:8月1日,中國科學院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共181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9人、化學部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6人、技術科學部39人。其中,江風益位列信息技術科學部。據南昌大學官網信息顯示,江風益,男,1963年出生,江西餘干人。1989年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高校從事半導體發光材料與器件教學和科研工作。
  • 【最新】中科院2017新院士名單公布,最年輕的46歲
    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為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為優化院士隊伍學科結構,在2017年增選工作中,中科院進一步加強了對新興和交叉學科、以及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的支持,專門建立了新興和交叉學科特別推薦機制,成立了國防和國家安全特別推薦小組,並特別增加名額用於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候選人。
  • 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5人河北高校本科畢業,1人為河北現任正廳
    近日,中國科學院網站公布2019年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經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初步候選人共181位。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為不超過71名,最終當選名單預計將在今年12月份公布。
  • 美國院士施一公落選中科院士續:再次進入候選
    施一公京華時報訊(記者孫雪梅 (微博))中科院網站昨天公布,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推薦工作於4月30日結束。經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並經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有效候選人391人,最終將增選院士不超過60名。在有效候選人中,當選美國雙院院士的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在列。此外,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也是候選人之一。 2008年,施一公成為「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的專家回國,並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擔任副院長,但是卻在2011年中科院的院士評選中落選,一度成為當時學術界議論的話題。
  • 2021兩院院士增選,一共161個名額,顏寧許晨陽卻仍大概率落選!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領域的最高學術稱號,代表了某一個領域的權威。如果誰當選了中科院院士或者工程院院士,足以讓自己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拿對人才極為渴求的深圳來說,新引進一名院士,可直接發放一次性獎勵補貼600萬元,此外還有100萬元工作經費,享受一套200平米的深圳住房免租10年的政策!
  • 蚌埠醫學院兩名校友成新晉中科院院士 母校誠邀其回校交流
    我省新增五名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7日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中科院新增選院士61人,工程院新增選院士70人,我省有5人入選。其中,科大陳仙輝、杜江峰、陳曉非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建剛、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院長陳學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完整版名單公布 候選人大幅減少
    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的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日前公布了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57人。由於此次是去年兩院院士大會修訂章程後的首次院士增選,院士推薦範圍、渠道都較以往有較大修改,初步候選人數量比上一次2013年增選時大幅減少。  在上一次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時,共有391人入圍初選。
  • 廈門大學兩名教授入選中科院院士候選名單
    ­  昨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57位候選人。其中,廈門大學的兩位教授,49歲的謝素原和52歲的戴民漢入選此次候選名單。­  這是院士制度最新一次改革後,中國科學院迎來的第二次院士增選。
  • 周鼎新是否院士 有據可查
    周鼎新是否院士 有據可查 12  北京晨報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