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
201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
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趙紅衛研究員榮膺「新科」院士,
他是出自該所的第五位院士,
也是我省今年唯一一位新當選院士。
中科院近物所黨委書記 副所長趙紅衛研究員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資料圖片)
趙紅衛研究員53歲,甘肅寧縣人。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兼任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副主任和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副總經理。主要從事加速器物理與技術研究工作,在強流高電荷態電子迴旋共振(ECR)離子源、重離子回旋加速器、電子冷卻、強流質子超導直線加速器等方面做出了創新性的研究工作。
趙紅衛及其領導的團隊提出了一種原創的電子迴旋共振(ECR)等離子體超導磁約束結構,實現了一種高磁鏡比三維「最小B」等離子體磁約束新構形;首次提出了高頻率微波加熱電子迴旋共振(ECR)等離子體的一種新模式;首次提出了納秒級時間延遲雙雷射束小角度打靶產生高電荷態等離子體的新方法。研製成功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全超導、全永磁、蒸發冷卻新型強流高電荷態電子迴旋共振(ECR)離子源和雷射離子源,形成獨特的離子源體系。近15年來把高電荷態重離子束流強度提高了約兩個量級,產生並不斷刷新一批高電荷態重離子束流強度的世界紀錄,對基於重離子加速器的核物理和原子物理等領域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趙紅衛領導團隊研製成功國際上束流功率最高和運行時間最長的連續質子束超導直線加速器,為加速器驅動的先進核能、寬譜高通量中子源、同位素製備等重大應用奠定基礎。他負責研製成功重離子治癌的高性價比緊湊型回旋加速器注入器,為我國首臺重離子治癌專用裝置的自主研製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通過與俄羅斯同行合作負責研製成功我國首臺、國際上新一代電子冷卻裝置,使蘭州重離子冷卻儲存環實現了束流強度高增益累積和低束流動量分散的目標。
趙紅衛是繼楊澄中(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魏寶文(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詹文龍(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夏佳文(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後,出自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第五位院士。在這些大科學家的引領下,已鑄就成一支長期紮根甘肅、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重離子科學研究和重離子大科學裝置設計、建造「國家隊」。
中科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 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共產生中科院院士64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 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 。新當選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
頒證儀式現場視頻
蘭州大學
1986級化學系校友吳驪珠
1988級現代物理系校友張錦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7級醫療系校友王軍志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驪珠,1990年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現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於光化學轉換的研究。承擔了國家「973」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和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等。
張錦,1992年蘭州大學理學學士,1995年蘭州大學理學碩士,1998年蘭州大學博士。2006年至今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碳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應用及其拉曼光譜學研究,已發表SCI收錄論文200餘篇,獲授權專利30餘項。在國際和各類雙邊會議上作大會或分會邀請報告60餘次。
王軍志,1982年和1985年畢業於蘭州醫學院(現蘭州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學士和醫學碩士學位。2010年11月任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藥品檢驗總所副所長、研究員。先後主持「863計劃」「生物技術藥物質量檢測技術平臺的研究」等22項國家級、省部級有關生物技術目標產品質量研究項目。負責完成了中日政府科技合作項目「國家藥物安全評價監測中心」(國家1035工程重點項目)。
據了解,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
其中
數學物理學部11人
化學部10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
地學部11人
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
技術科學部15人
新當選院士中
女性6名
平均年齡55.7歲
最小年齡42歲
最大年齡67歲
60歲(含)以下的佔87.5%
此外
中國科學院今年新增選外籍院士20名
來源:蘭州日報、蘭州晚報,光明日報綜合網絡整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