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只有當你真的留學之後,才能真切地體會到。
出國之前,我們總是對海外大學抱有十分天真的美好憧憬。然而,在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和別具一格的人文環境之下,留學生需要面臨的挑戰不止語言適應這麼簡單,而是其教育制度下對學術更為嚴苛的多種要求——比如一直以來都讓中國留學生如臨大敵的論文寫作。
寫作是西方知識傳統的核心,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麥可·芒格就曾撰文強調學術寫作在大學中的重要性。
學術寫作(Academic Writing),是指針對某個領域學科或問題的研究和探索而進行的文字性的創作。學術寫作不僅要求學生擁有優秀的語言能力,同時還要有構建清晰的行文邏輯能力與論點撰寫能力。
甚至有很多學校會把學術寫作作為大一新生的必修課。可以說,學術寫作的能力好壞與否是學術成功的先決條件。
然而,對於大部分中國留學生而言,完成學校日常的論文寫作任務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一提到寫論文,大部分初到海外大學的中國學生內心中都會這樣吶喊——
「在國內上學時幾乎沒有接觸過學術寫作,出國後一下子要求用英文寫論文,這誰頂得住啊!」
由於教育體制的差異,在國內接受教育時幾乎沒有學術寫作上的要求,因此很多留學生出國後對於論文寫作非常觸頭難以應對。
西北大學經濟系的Voli教授曾這樣評價中國學生:,
「大多數中國學生學習都很勤奮刻苦,他們也很聽話。我布置的任何作業他們都會盡全力完成。然而,他們只是把我告訴他們的或者書上說的寫下來,他們太習慣於複述別人的觀點,卻不能說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是最大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觀點。」
缺乏大量的閱讀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令很多中國學生在出國後十分不適應。最尷尬的是,絕大多數的海外大學對論文的評分十分嚴苛,從你的主題立意、語法細節、論文格式到文獻引用,無一不會疏漏。而這與當地學生相比,就會顯得毫無競爭優勢。
「老師布置的同樣的作業,我觀察到我美國的同學似乎輕輕鬆鬆地就能完成,而且很容易拿到A,可是我的論文,幾乎是熬了幾個通宵去寫,不僅寫作過程很為痛苦,老師對我的交上去有的論文也總是不太滿意。」
建議一:多讀
很多留學生常常抱怨教授布置的閱讀材料太多。確實,在美國讀大學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閱讀量動輒就上百頁。一個歷史系的教授曾表示,每兩周讀一本厚厚的大部頭著作對她的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
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工程學院的Jonnason教授說:「要想寫得好,首先要多讀。一個讀過50本書的人肯定比只讀過2本的人寫得好。」也就是說,讀的書越多,拓展的知識就會越多,你開始思考的也就越多,這樣寫出的論文也就會更加出色!
建議二:多想
在國內教育制度下,中國學生很善於總結,但不善於批評、分析和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寫論文不能只是簡單材料內容的堆砌。在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學生需要能提出自己對於一個現象、事件或論點的問題。
閱讀之後最重要的是多思考,你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一個具體的問題,這樣常常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提出批評或問題,會促使你進入新一輪的知識收集和思考,這時你提出的觀點一定是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了。
建議三:多交流
如果你只是自己一個人悶頭在宿舍裡寫論文,可能你很難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國外大部分的大學都有Writing Center(寫作中心),你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在這裡跟其他人進行寫作上的交流,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寫作上的問題,還可以獲得良好的建議。
另外,你還可以跟你的教授、同窗學霸一起交流寫作心得,或者參與相關的學習小組項目相互溝通等等。總之,寫好論文不是一蹴而就的,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之後,多思考、多練筆,必要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幫助都是可以的。
論文其實沒你想的那麼難,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一定會有所收穫。最後小編建議大家,如果有條件和充裕的時間,最好在留學前就有意識開始提升自己的學術寫作能力,這樣才能儘快適應海外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提高自身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