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2020-12-15 DeepTech深科技

昨天,中國科學家又刷新一項世界紀錄!

中國科大潘建偉和陸朝陽領銜的團隊宣布,成功將量子糾纏的比特數提升到了 18 位。他們以 6 光子系統為基礎,利用光子的 3 個自由度,推出了 18 位量子比特的量子糾纏系統。該系統的詳細信息由潘建偉團隊整理並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高水平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另外,據中國科大官方透露,該成果從投稿經國際同行評議到被正式接收,只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

更「可怕」的是,這距離他們上次刷新世界紀錄只過去了 1 年半: 2016 年年底,他們同時實現了 10 個光子量子比特和 10 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就將量子比特數提升了近兩倍,不禁讓我們想到半導體界的「摩爾定律」,這也不禁讓我們繼續期待,那在一年半之後的 2020 年,量子比特數是否又會再次刷新呢?

圖丨潘健偉

而在此次的 18 位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系統中,作為一套完備的量子糾纏系統,其主要要有兩個方面的創新:一是提升的量子位數,二是成功設計的高效量子糾纏測量系統。

這就好比是信息系統的加密和解碼,提升了的量子位數能將傳輸的信息量大幅提升,18 位的量子比特能夠得到 2^18=262144 種不同的量子疊加態組合;高效的量子糾纏測量系統則能提升獲取信息的效率和準確率,此次系統的量子態保真度已達 0.708±0.016。這一切都將有利於大規模的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

量子糾纏中,計算和存儲的基本單位就是量子比特,就像我們如今用的電子比特一樣,以「0」和「1」不同的狀態來編碼儲存信息。但是量子比特的方式不一樣,它採取一種叫做「疊加態」的形式來儲存信息,它的狀態不再是單純的「0」或者「1」,而是「0」和「1」不同權重的疊加,就像著名的薛丁格的貓一樣,可死可活,可不死也可不活。

可以說,增加了量子比特的位數,那就增強了整個系統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各國的量子科學家都在競相追逐量子比特位數的原因。

具體而言,此次的 18 位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系統採取 6 光子系統作為基礎,利用每個光子的三個自由度:路徑(Path)、偏振(Polarization)和軌道角動量(OAM),拓展為 18 位的量子比特,這種方式也被稱為「超量子糾纏」。

雖然前人的研究中多是採取增加光子數或者離子數來增加量子比特數,但是利用多個自由度能夠更高效提高拓展量子比特數。而且,此舉能在相同量子比特下使用更少的粒子(光子)數,從而進一步增加整個系統的穩定性。某些需要大量計算量和存儲量的量子信息技術也將受益,例如量子超密編碼、簡化量子邏輯門技術以及多自由度單光子傳輸技術等。

上圖中的a 到 e ,我們能看到整個 18 位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系統的簡化結構圖,其中 a 和 b 是量子糾纏的編碼部分,cde 是相應的測量部分。

入口處,一束波長為 788nm、脈衝持續時間 120fs、重複頻率 76MHz 的超快雷射通過三硼酸鋰(LBO)的二向色濾光片(Dichroic filter)轉換為 394nm 的光。隨後這束光繼續通過由兩個β-硼酸鋇(BBO)和一個半波片(HWP)組成三明治式非線性晶體,產生三對糾纏光子,如圖 a 中所示的 1-6。

接著,每個光子經過不同厚度和方向的 YVO4晶體進行空間和相位的修正,再依次通過編碼偏振的 PBS、編碼路徑的 PBS(偏振分束器)和編碼軌道角動量的 SPP,最終得到的就是擁有三自由度的單光子量子態。

而測量部分就像是編碼部分的鏡像系統,依次解碼就得到了信息。量子糾纏的解碼過程其實就好像是你坐在國內的家中,知道了、在大洋彼岸的孫子出生了,但是你的兒子眾多,一時之間無法得知是誰生的小孩,那你只能從孫子的照片上找一些蛛絲馬跡,推斷出整體的信息,例如這原來是小五生的第三個兒子。但是如果隔了 18 代呢?這個推導過程可就長了,獲得的信息將會是 2^8=262144 種不同的狀態,數據量十分巨大,這也就需要高效且保真度高的測量系統。

此次 18 位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系統採用了共計 48 個單光子探測器,能夠同時測量出 262144 種組合,且最終的量子態保真度已達 0.708±0.016。一般認為,多粒子量子糾纏系統中,量子態保真度超越 0.5 就已經足夠進行有效量子糾纏了。

一句話,潘建偉團隊打造的 18 位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系統既創造了量子比特位數的世界紀錄,也開創了採用多粒子多自由度提高量子比特位數的創新思路。

圖 | 位於紐約 YorktownHeights 的 Thomas J.Watson 研究中心的 IBM 量子計算中心將量子計算機放在大型低溫容器(最右邊)中,使其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

此次成果在歐美各國都積極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資源,開展國家級的協同攻關的當下,對中國的量子技術發展有著更深層次的意味:歐盟在 2016 年就宣布啟動量子技術旗艦項目;而美國國會也在最近正式通過了「國家量子行動計劃」;諸如谷歌、微軟、IBM 等大型高科技公司也早已強勢投入量子計算研究中……而這一次,中國沒有落後。正如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的量子物理學家 Christopher Monroe 說 : 「 一年總會有那麼幾次,當我讀到他們(潘健偉團隊)正在做的事情時感到十分震驚。」

參考:[1]Wang X L, Luo Y H, Huang H L, et al. 18-qubit entanglement with photon's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J]. 2018.[2]Barreiro J T, Langford N K, Peters N A, et al. Generation of hyperentangled photon pairs.[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5, 95(26):260501.[3]Gao W B, Lu C Y, Yao X C, et a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hyper-entangled ten-qubit Schrdinger cat state[J]. Nature Physics, 2008, 6(5):331-335.

相關焦點

  • 中科大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 量子計算時代更近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5光量子比特糾纏、6光量子比特糾纏、8光量子比特糾纏、10光量子比特糾纏,18光量子比特糾纏……在位於中國科技大學東區理化大樓中編號為「01003」的實驗室內,密布著錯綜複雜的管線及各類光學和電子設備,中科大教授潘建偉和他的團隊在這裡不斷攻關,刷新著光量子比特糾纏數目的世界紀錄
  • 中國學者刷新世界紀錄!開發出20量子比特量子晶片並成功實現全局糾纏
    這項成果由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內單位組成的團隊通力合作,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
  • 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在我國誕生
    在光學體系方面,研究團隊在2016年首次實現十光子糾纏操縱的基礎上,利用高品質量子點單光子源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單光子量子計算機。在超導體系方面,研究團隊打破了之前由谷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公開報導的九個超導量子比特的操縱,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十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並在超導量子處理器上實現了快速求解線性方程組的量子算法。
  • 中國學者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量子晶片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研製出超導量子比特晶片處理器原標題:刷新世界紀錄!中國學者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近日,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內單位組成的團隊通力合作,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記錄。這一進展今天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 中國年輕教授,4次刷新光子糾纏世界記錄,卻只稱量子力學太好玩
    光子糾纏,它被認為是「最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預測」,根據理論,發生量子糾纏的一對粒子,即使遠隔天涯,對其中一個進行操作,就會對另一個也產生影響。在未來世界裡,人類或許能通過量子糾纏來實現「瞬間移動」。
  • 潘建偉團隊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原型機「九章」誕生
    76 個光子、不依賴於樣本數量!剛剛,潘建偉團隊實現 「量子計算優越性」 裡程碑。他認為,「在摩爾定律逼近極限的時代,在人們對算力需求指數級增長的時代,量子計算機必然會成為世界前沿的『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對於本次成果的優越性,潘建偉說:「這是一個動態過程,所有領先都只是暫時的。」在光量子信息處理方面,潘建偉團隊已做出一定成果。
  • 潘建偉師徒詳解:實現「量子霸權」,中國「九章」何以後來居上?
    ▲陸朝陽介紹「九章」最新進展(許琦敏/攝)繼谷歌去年10月宣布「量子稱霸」之後,今天,中國在世界上宣布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以76個光子、不依賴於樣本數量的更強姿態,登上《科學》雜誌。陸朝陽說,由於操縱量子比特數量的大幅增加,「九章」的輸出態空間(量子糾纏可能出現的狀態)達到了10的30次方——如果要將這些狀態全部紀錄下來,目前世界上所有內存硬碟光碟全部用上也不夠。而「懸鈴木」的輸出態空間為10的16次方,兩者相差了十幾個數量級,這也是導致「懸鈴木」未能充分體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原因之一。
  • 潘建偉、陸朝陽團隊實現量子優越性:原型機九章登Science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了 76 個光子 100 個模式的高斯玻色取樣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其處理特定問題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
  • 潘建偉:敢做世界領跑者
    他說:「量子信息科技革命給了中國一個偉大機遇—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蹤者、模仿者邁向未來信息技術的領跑者和引領者。」  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有太多令人驚羨的「世界首次」:量子隱形傳態及糾纏交換,遠距離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與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絕對安全距離超過百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並始終保持著糾纏光子數的世界紀錄……  追隨者的無奈  潘建偉清晰地記得,
  • 量子霸權是什麼?為什麼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的量子研究很牛?
    對於過去的2019年科技盤點,關於谷歌宣布實現量子霸權上個多個國內外科技盤點榜以及排行榜,成為2019年的科技熱詞之一。什麼是量子霸權?量子計算機使用的基本單位是量子比特,量子比特可以比作是一個旋鈕式開關,它表現出的狀態可以是無窮個,因此使用特定的量子算法,可以做到傳統計算機做不到的某些計算工作。為什麼現在沒有量子計算機?
  • 剛剛中國科學家實現 「量子霸權」!今天就來講講他們的故事
    而實現量子霸權的團隊領頭人,正是中國的量子之父潘建偉、和他被稱為「量子鬼才」的學生陸朝陽!2008年,潘建偉科研團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個3節點鏈狀光量子電話網;2009年,潘建偉團隊建成了,名師出高徒,陸朝陽交出的答卷驚豔了全世界:他不僅成功製備了六光子糾纏態,還在國際上,第一次實驗了對六光子糾纏的操縱,直接刷新了多光子糾纏
  • 量子就像孫悟空 潘建偉亮相浙大深入淺出講量子
    那天,他代表團隊在上海宣布兩件關於量子的喜訊:成功研製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成功實現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10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作為中國量子領域研究的領軍者,潘建偉雄心勃勃,但為人低調。前天,應浙江大學物理學系的邀請,潘建偉在浙大玉泉校區,做了一場「量子飛躍:神話傳說到哲學到信息科技」的講座。
  • 我科學家實現大規模量子糾纏對的同步製備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超冷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將實驗中所能操控的量子比特的糾纏數目大大提高,為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 量子指紋識別理論於2001年提出,但受限於各種技術條件,國際上以往的實驗都未能突破經典極限。潘建偉小組搭建了具有主動相位補償的20公裡長雙Sagnac幹涉儀,結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超導實驗室研製的超低噪聲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最終實現了傳輸信息量比經典極限低84%的量子指紋識別。
  • 專用的量子計算機: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再獲重要突破
    11月1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信公號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Trento)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
  • 潘建偉:手握量子「密鑰」的人
    無論面對記者還是成百上千的普通聽眾,他都能侃侃而談,不時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解釋晦澀的量子物理。在談到什麼是量子態隱形傳輸時,他將一對糾纏粒子比作夫妻,第三個粒子的介入就像是插足的第三者,會和夫妻中的一方結合成新的夫妻。與此同時,「第三者」攜帶的單身信息就傳遞到那個不幸變成「單身漢」的那個粒子上。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當然潘建偉的研究並不是傳輸宏觀物體,而是用於量子通信。 理論基礎:量子糾纏 要想弄清楚「量子隱形傳態」的原理,就繞不開「量子糾纏」的概念。量子糾纏是指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所呈現出得關聯性。科學家早就發現,處於特定系統中的兩個或多個量子,即使相距遙遠也總是呈現出相同的狀態,當其中一個量子狀態改變時,其他量子也會隨之改變。 愛因斯坦曾把量子糾纏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不過觀察者網曾經報導,科學家如今認為,量子糾纏其實也是需要信道的,潘建偉教授的項目組2013年也測出,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至少比光速高4個數量級。
  • 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本期墨子沙龍邀請陸朝陽教授為客串編輯,構思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如何實現一百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並邀請了正在三個不同物理體系(光子、超冷原子、超導線路)從事研究的幾位青年研究人員一起討論和回答。 目前,科學家們基於各種不同的物理體系和不同的途徑開展了量子計算的研究。
  • 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
    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如今,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中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
  • 中國科大首次利用糾纏測量實現量子定向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定向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復旦大學朱黃俊和北京理工大學尚江偉合作,基於量子糾纏測量技術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量子定向。該研究成果於2月13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定向任務是指發送者Alice利用量子資源把空間中的某個任意方向發送給接收者Bob,它在定位導航等領域具有重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