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音樂家辛達·威廉士曾說「只要自己相信自己,他人就會相信你。」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多少人過得唯唯諾諾,還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信,而不是「他信」。以別人的標準來約束自己,以獲得別人的認可,這是自信嗎?
最近流傳著一個視頻,極為火爆。
這個視頻是發生在美國就讀的中國家庭,有一天,小男孩帶著媽媽做的中國午餐在餐廳吃飯,他的美國同學看到後不僅嘲笑他,還將其比作「蟲子」。回家後,小男孩要求媽媽為他做三明治,媽媽雖然摸不著頭腦,但還是滿足孩子的願望,做了三明治。
但他卻沒有因此而得到公平對待。小男孩自信滿滿地拿著自己的午餐去加熱,卻被其他同學插隊推搡,並不屑地稱其為「中國佬」。於是雙方發生肢體衝突。
在這件事情中,小男孩因為別人的偏見而改變自己對中國飲食的態度,但事實,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很多時候,為了迎合別人的樂趣而改變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且這樣會讓自己一步步淪陷,失去自我,變得不自信。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誰還能相信你呢?
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因此很多人錯誤地將迎合別人的樂趣,一味地遷就,得到他人的贊同就是人緣好。
其實不然,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而不斷修改原則,突破底線,將自己扮演成小丑,除了獲得別人的嘲笑和調侃,並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
就像剛剛踏入職場的小白,如果一味地討好同事、上司,為他們端茶倒水,他將永遠得不到成長,只能成為別人呼來喚去的傭人。只有沉下心來,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在工作中站得住腳,得到別人的尊重。
真正的社交需要有自己的立場和定位,才不會在繁雜的社會中被不良風氣影響。因此在人際關係中要展現真實的自己,不阿諛奉承,不承歡獻媚,只有讓別人看到真實的自己,才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人際交往中更重要的是求同存異,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當遇到與你的思維三觀發生共鳴的人要好好珍惜,但對於和你持不同觀點的人也要學會存異,人們的想法沒有固定模式,要學會接納他人,讓自己在多樣的社會關係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