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劉昂(右)作為代表領取2020影響力年度城市獎項榮譽,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左)為其頒發榮譽。)
2020年度城市
獲獎理由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與「試驗田」,這座城市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實現了由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精彩縮影。40年間,這座城市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奇蹟,更重要的是留下了豐厚的改革遺產和創新基因,始終引領中國改革的浪潮,並將在創新之路上繼續勇立潮頭。
深圳:不惑之年正青春
本刊記者/周群峰
發於2020.12.14總第976期《中國新聞周刊》
2020年8月26日,深圳特區迎來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日。
深圳,原本只是一個隸屬於廣東省原寶安縣、靠近香港的邊陲小鎮,鮮為人知,甚至在地圖上難覓其蹤。設立經濟特區後,通過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改革,深圳實現了高質量、高速度發展。如今,深圳已從一個3萬人的小鎮,蝶變為人口超千萬的國際化大都市。1980年,深圳GDP僅為2.7億元,2019年,達到2.69萬億元,規模增長了接近1萬倍。人均GDP突破20萬元,位列全國第一,成為繼上海、北京後,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三的城市。
「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如此評價深圳。當初的「改革闖將」「開放先鋒」,當下站在更高的山峰上。已邁入不惑之年的深圳,卻盡顯青春朝氣,依舊充滿活力。
(深圳市福田CBD中心區。圖/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
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
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廣東省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並以靠近香港的深圳鎮為這座城市命名。同年4月的一天,鄧小平在聽取廣東省委匯報工作時說:「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市劃出327.5平方公裡試辦經濟特區。這一天,也成為深圳特區的「生日」。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深圳一直扮演著「試驗田」「先行者」的角色。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時講道,「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難免會犯錯誤,但我們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停步不前。」「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解放思想、不懼失敗、開放包容等理念被廣泛認為是成就深圳的因素。深圳最早在全國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可以改革失敗,但不允許不改革」等發展理念。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認為,深圳經濟特區最初能夠獲得發展,與政策優勢密切相關。成立經濟特區後,深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授權,使得在深圳拓荒的人勇往直前,擁有了廣闊的冒險、探索空間。這種率先改革的政策優先權,迅速展示出了對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疊加的「虹吸效應」,從而迅速推動了深圳經濟闊步發展與壯大。
陶一桃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深圳的成功與移民城市的特質也有直接關聯。很多人看好深圳未來,放棄了原本很好的工作環境和職位,他們組成了深圳一個特別的群體,使深圳產生了獨特文化。他們的到來,讓這個城市冒險指數更高,不同文化的碰撞,也更容易產生思想火花。
(深圳市寶安區中心城區。圖/深圳市寶安區委宣傳部)
今天,這座年輕的城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資料顯示,40年前,深圳市最高樓僅有3層。如今,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樓,已大約有1000棟。深圳的道路裡程已超過6000公裡,地鐵通車裡程297公裡,也是一座擁有近千座公園的「公園之城」。在深圳,各級各類中小學校、幼兒園數量較特區成立之初增長了801%;高等教育從零起步,如今已有15所高校。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城市經濟受到衝擊,但深圳經濟快速實現了「V」形反彈。上半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12634.30億元,同比增長0.1%,在四大一線城市中率先轉正。
在陶一桃看來,土壤加翅膀,讓深圳經濟能夠持續高速增長。深圳在1992年就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的所有制結構。現在,在整個經濟結構中,民營企業佔比達到96%,在高新技術產業中,民營企業佔比95%。可以說,「民營企業早已成為深圳經濟增長堅實的土壤,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民營企業發展起飛的翅膀。這是深圳可持續增長的內在驅動力,也是深圳能夠創造中國奇蹟的根本原因」。
深圳市委原副秘書長、政研室(改革辦)原主任樂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相比內地城市,深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成熟,而且是先行一步。因此,在要素市場主體的培育方面,比多數地方要領先一步。比如在人才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等方面,都要比內地活躍,這也給深圳的創新發展方面帶來了必要的支撐起到了激勵作用。
樂正稱,在培育市場主體方面,深圳還率先進行了一系列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建立了現代產權制度,所以深圳民營企業發展的步伐很快,成長了一批在國內外嶄露頭角的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深圳企業有個特點就是瞄準國際市場,進行國際資源整合,來開拓國際的創新要素,所以在創新方面也走在了全國前列。深圳較早地打開國門,發展開放型經濟,並利用了國際產業的梯度轉移,加入了國際產業鏈條。特別是在IT領域,率先加入了國際的創新鏈條,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優勢。
40年來,深圳首創了1000多項改革舉措,並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7%、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城市第五位。
以法治優化營商環境
深圳特區成立以來,建設法治化城市和踐行法治化思維,一直是這座城市的主要標籤。
1983年7月15日,深圳市蛇口律師事務所成立,成為新中國首家律師事務所。
後來,組建全國法院首個經濟糾紛調解中心、法官職業化改革正式破冰、敲響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在法治建設方面,深圳多次開全國先河。
2019年12月,在中國社科院等單位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與民營企業家評價調查報告》中,深圳法治環境指數得分位居全國第一。
(深圳市南山區後海總部基地。圖/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
40年來,特別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以來,深圳充分發揮立法「試驗田」作用,共制定240餘部地方性法規;2020年以來制定出臺了智慧財產權保護條例、個人破產條例等具有全國探索意義的法規。
2020年6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智慧財產權保護條例修正案》,新條例結合深圳實際,針對智慧財產權維權路上的「攔路虎」,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破解之道。202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經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四次會議通過,該條例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孫迎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部條例在深圳的醞釀已經有很長時間。深圳經濟比較活躍,個人信貸也有很大規模,但是經常遇到涉及個人長時間甚至終身難以償債的法律難題。」他認為,無論是深圳的需求,還是全國人大法工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對深圳先行先試的積極態度,都有利於深圳率先出臺該條例。
「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是健全市場退出機制、激發商事主體競爭力和創造力的需要,也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破產法庭庭長曹啟選說。
良好的法治環境也吸引著更多世界名企落戶深圳。2020年8月6日,世界500強企業戴爾科技集團在中國的首個全新項目落戶深圳。戴爾科技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王利軍說:「我們看好深圳公開透明、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深圳市政府對智慧財產權保護高度重視。接下來還會有一系列投資計劃,我們對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充滿期待。」儘管經濟全球化遭遇挫折,但深圳卻吸引了更多外商紛至沓來。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深圳全市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接近2000個,吸收合同外資近8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超4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
深圳市商務局投資推廣處副處長魯雲帆介紹,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深圳,新設立企業數量不降反升,新登記商事主體237209戶。其中,企業151144戶,同比增長14.9%,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2020年,深圳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6%,增速居全國一線城市首位,淨增企業16.2萬家,商事主體數和創業密度繼續保持全國城市首位,社會投資增長14.7%,民間投資增長22.1%,實際利用外資增長7.7%,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增長37.6%。
除了法治化理念塑造的營商環境,「來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更體現出這座城市的包容性。2019年,深圳市政府面向外來務工人員等開展補貼性培訓26.5萬人次,共發放補貼1.26億元;2020年全市建設籌集公共住房不少於8萬套,供應3.2萬套;2035年深圳將建設籌集170萬套住房、公共住房不少於100萬套的發展目標。
脫口秀演員李誕曾調侃道:「中國其實有四個一線城市,但為什麼總有人說逃離北上廣?這會不會是深圳政府引進人才的一種策略?」玩笑話的背後,反映的也是深圳的多元文化和發展理念的吸引力。
以更大魄力探路改革「無人區」
改革是深圳不變的基因。不惑之年,深圳如何繼續在改革方面破局,是全社會對深圳提出的問題。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布。從此,標誌深圳又踏上了「二次創業」的新徵程,開始了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跨越和迭代。
陶一桃稱,這意味著歷史又一次選擇了深圳,深圳又一次站在了改革開放的前沿和制高點上。改革開放40年後,市場經濟體系已經基本確立,很多面上的改革已經基本成體系,而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等更加深刻的領域改革,深圳應該繼續走在全國前面,為全國層面的改革貢獻出一些可以複製的經驗。
(深圳市龍崗區大運新城。圖/深圳市龍崗區委宣傳部)
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該方案圍繞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科技創新、對外開放、民生服務、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等方面提出27項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陶一桃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大方面來講,深圳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和方向圍繞上述實施方案進行。在她看來,富裕起來的改革比貧窮時的改革更加艱難,而現在的改革更需要敢闖精神和冒險精神,更需要民族擔當和使命擔當。
深圳市委原副秘書長、政研室(改革辦)原主任樂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些年,深圳的一些要素成本上升過快,造成了企業發展的成本壓力,比如住房、物業、勞動力資源等要素。在今後的改革中,深圳應該更加重視控制要素成本上升過快問題。
深圳市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深圳依靠改革開放走到今天,依然要靠改革開放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更大魄力,就是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的魄力,就是「殺出一條血路」的魄力,就是要敢闖「深水區」「無人區」;更高起點,就是要面向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改革,就是要從過去的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