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晴(自由書寫)
中國有句老話:「技多不壓身。」
人在世間生存,有一門手藝,養活自己與家人,相對有保障些。
或許正是源於此,現在的父母希望孩子為有一技之長而讀書。
不少父母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才藝興趣與技能。
考大學,上技校,都很注重專業的選擇,都希望孩子所學會是將來最有「錢」途的技術行業。
人活著,求物質富裕,安樂享受的豐盛生活,自然沒錯。人求一技之長,使人身存在有安全保障,亦是無可厚非。
但此時切記不可本末倒置,過於強調「技能」,而忽略了生命本身。
人,活著,怎樣才是幸福?人,活著,究竟是為何?人,活著,究竟在追求什麼?
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並時處反覆叩問自己的靈魂。
沒有維持生存的一技之長,於個體生命而言,會有遺憾。但一技之長並非人之生命幸福的唯一條件,亦不是生命追求的極致目標。
若是把一技之長的學習與獲得作為人生的長遠目標與終極目標,總覺得是捨本逐末的行為。
這個邏輯,很容易想明白。
一技之長的學習固然需要時間與精力,但獲得了這個技能,是不是人生就可以高枕無憂,安然享受了呢?
答案顯然是「非也」。
一技之長只是人生幸福的外在保障條件之一。
人生追求也不可能止於一門技能的學習。
有人說,有了一技之長,我會更幸福啊。
這是有可能的,但不是絕對的。
人生幸福是什麼呢?
中國文化裡有「五福臨門」的說法,即「康寧」、「富貴」、「長壽」、「善終」、「好德」。
這或許代表著絕大多數中國人甚至是人類的普世幸福觀啊。
看這「五福」,並列又遞進的關係,卻也蘊含著因果關係。
「好德」是因,有了它,才有其餘四福的果。或者說四福便是我們要的「好德(得)」。
是的,「康寧」、「富貴」、「長壽」、「善終」這四福哪一福的獲得,於人生而言都是比較根本的幸福得到。
若果然這便是我們的人生幸福共識的話,那麼要想得到,「好德」是前提保障。
好德,才能好得。
德好,才能得好。
於是乎,修德自然重於技能的學習。
德為根本,技為末節。
這個道理誰都清楚了。
事實是這個世界這個現實令無數人被蒙蔽,忘記初心本來,看不清楚本末,所以捨本逐末,急功近利被認為是正常,正被群起而效仿之。慢慢的,追求一技之長便成了現代社會的強勢主流。
為了這個,無論大人小孩,無論男女老少,似乎都被捲入其中,無可奈何卻又樂此不疲。
作為中職技校的一名老師,我在課堂內外,曾經不止一次與學生們有以下對話——
我問:你們學習本專業為了什麼?學生答:好就業啊!
我又問:學得一技之長之後準備做什麼?學生答:掙錢啊?
我還問:掙錢做什麼?學生答:花錢啊,想買啥買啥。
我繼續追問:然後呢?學生答:沒有啦!吃喝玩樂,買房?結婚?生子?繼續工作,賺更多唄……
是的,人生追求理想的一技之長可以帶來物質富足,生活優越啊。
我們的生活質量評價標準似乎就是對物質的更高追求。除此,無他。這是真的嗎?
物資是真實可見啊,票子、房子、車子、兒子,這些得到都有量可數,有實物存在,似乎是不虛呢。
可是,人活著,若如此現實,若僅為此,內心會空虛吧,人生會不會不甘?會不會失落?
而且,我也堅信,真正的一技之長,能學習運用到極致,那一定是有與之相匹配的精神境界與高尚道德為前提。
我們欣賞過無數絕世工藝或高超技能展示,其體現的核心價值及震撼人心之處無一不是卓越絕倫的工匠精神和人格魅力閃光。
由此可見,追求一技之長的極致,需要長養自己的「好德」。
或者說,人生走在追求好德的路上,便更容易成就一技之長。
亦或者說,一技之長的苦苦追尋,亦是為了修習提煉我們的「好德」。
若是如此,那把「好德」作為人生本質追求應是更為究竟吧。
「好德」的彰顯即是那「四福」——「康寧」、「富貴」、「 長壽」、「善終」。
怎樣做到呢?這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我們需要在生活生存的每個細節裡自覺體會,特別是在技能學習與為人處事的體驗裡感知領悟。
這也是為人必然的成長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