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與寶都街道

2020-12-14 魯網

   魯網12月13日訊 全市「四個城市」建設動員大會強調,打造產業強市、文化名市、活力城市、品質城市,為順利實現現代化強市目標提供堅強保障。會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曙光在著力打造文化名市時要求,深度挖掘和宣傳推介與濰坊有關的成語典故,不斷提升濰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寶都街道作為「古城新街道,昌樂核心區」,不僅環境優美、產業發達、宜居宜業,而且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請看成語典故與寶都街道:

  「危在旦夕」

   「危在旦夕」是一句發生在咱們昌樂縣寶都街道,且和孔融有關的成語。說到孔融,大家會很自然的想到「孔融讓梨」的故事。《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即出處於此。

  那麼,「危在旦夕」這句成語如何發生在寶都街道?孔融和寶都街道又有什麼關係?

  那是在東漢末年。公元190年,孔融出任北海國相,人稱「孔北海」。那時北海國下轄18個縣,涵蓋今天的濰坊市境域以及萊州市西部。說來這北海國的國都位於劇縣,就在今天的昌樂縣寶都街道高家河、戴家莊一帶。

  當時的北海國,是黃巾軍起義鬧的最兇的地方。孔融作為這裡的地方行政官,出兵屯駐都昌,結果被黃巾軍的管亥部包圍。孔融見突圍無望,形勢危急,只好請東萊人(今龍口市)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太史慈見到劉備後,說:「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見《後漢書·孔融傳》)。

  那時,劉備和孔融雖為「同級幹部」,但劉備「出道」不久,名氣還不大。而孔融作為「建安七子」之首,早已名滿天下,「粉絲」眾多。見到「大腕兒」有求於自己,劉備很是吃驚地說:「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於是,劉備「遂遣兵三千救之。賊乃散走」。

  這也是《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的故事。同時,這個故事也留下了「危在旦夕」這句成語。意指危險就在早晚之間,後來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危險就在眼前,情況十分緊急。

  孔融在北海為相六年,如《後漢書》所記,他「收合士民,起兵講武」、「立學校,表顯儒術,舉賢良」,深受百姓愛戴。

  「捫蝨而談」

  「捫蝨而談」這句成語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該典故的主人翁是被范文瀾稱為「將相群中第一流將相」的昌樂寶都人王猛。

  王猛,字景略,生於公元325年,北海劇(今昌樂縣寶都街道,縣治在該街道的高家河、戴家莊一帶)人,是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王猛出身貧寒,曾以賣畚箕為業。但他「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公元354年,東晉荊州鎮將桓溫北伐,駐軍灞上。此時的王猛,只是一個寒士,他聽到這個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到桓溫的大營求見,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面摸尋身上的蝨子,一面縱論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他的見解和神態讓桓溫感受到他的非同凡響。後來,王猛被網羅賢才的苻堅重用,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他成就的偉業,連同他的「捫蝨而談」典故流傳下來。自此,在許多文人雅士那裡,捫蝨不僅不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情,反而是一件風雅的舉止,捫蝨而談也成為言談不凡、態度從容不迫、無所畏忌的代名詞。就連當代偉人毛澤東,在延安時也曾當著斯諾和林彪的面,寬衣捫蝨,斯諾將此寫進了他的《西行漫記》裡。

  「東閣待賢」

  昌樂縣寶都街道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湧現出了三國時吳國重臣滕胤、「功蓋諸葛第一人」的王猛等將相。「東閣待賢」的成語典故,則與出生於寶都街道的「布衣丞相」公孫弘有關。

  公孫弘,字季,西漢柳泉國人。這柳泉國屬於侯國,在今寶都街道南流泉村和北流泉村。這裡三面環水,綠柳繞岸,因此被稱為「柳泉」。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因他視公孫弘為偶像,就把「柳泉」改為「弘陸」,以紀念公孫弘。後人取源遠流長之意,又改名為「流泉」。

  公孫弘年輕時曾為獄吏,後因犯錯而被免職。他40多歲開始潛心研究《春秋公羊傳》,由於學習刻苦,很快成為著名學者。漢武帝時,63歲的公孫弘被任命為丞相。據史料記載,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甚多,但他卻身穿布衣、食不重肉。因此,被稱為「布衣丞相」。

  公孫弘不僅為官清廉,而且深知「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為廣招賢才,他特地在自家庭院的東邊開了一個小門,建了房舍,用於招才引智,吸納各地有才能的人,讓他們為國出謀盡力。他用自己的俸祿,供給這些有才能的人,以至於自己家無餘財。這就是「東閣待賢」典故的來源。

  由於公孫弘廣開賢路,接納人才,這一時期人才濟濟,成就了西漢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後來,「東閣待賢」這一典故,用來指廣開賢路,款待、招納人才。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說的是伯夷、叔齊兄弟倆兒的故事,出自《史記·伯夷列傳》。這哥倆兒是商朝末年,孤竹國(位於今河北東部)國君之子。他們的老爸臨終前讓叔齊「接班」,但叔齊卻讓給老大哥伯夷做國君。倆人讓來讓去,索性一塊兒離家出走。孤竹國人只好「立其中子」,也就是讓老二接了班(按照古人「伯仲叔季」的排序,從名字上可以推測,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家裡還有一個叫仲什麼的老二)。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於是便一起投奔。西伯昌去世,周武王繼位後,便開始了討伐商紂王的事業。當周武王的大軍開拔到今河南孟津一帶時,兄弟兩人趕緊騎馬趕去,建議立即停止對商紂王的動武,並批評周武王此舉是不孝不義。周武王的手下一聽,敢辱罵領導,那還了得,立馬拔出劍來要殺這哥倆兒,幸虧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說:「這倆人是有義之人。」要求將士們不要為難他倆兒。

  商朝滅亡,天下歸為周朝後,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一件可恥之事。於是,哥倆一路向東,來到了今屬昌樂縣寶都街道的丹水河畔,那時屬東夷之地。在這裡,兄弟倆兒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不食周粟。粟,就是小米,泛指糧食。「不食周粟」,就是不吃周朝大地上出產的糧食。既然不吃糧食,他們就「採薇而食」。薇,俗稱「野豌豆」,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他倆兒就靠吃這種草本植物的種子為生。

  後來,住在丹河附近的一位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不吃周朝的糧食,可是你們採食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於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哥倆兒就離開丹水河畔,來到在今昌樂縣城東八九裡地的首陽山上隱居了下來。最終有一天,哥倆兒餓死在首陽山。

  今天,在首陽山上仍留有「夷齊祠」,以表彰他們的品格氣節和精神美德。在首陽山腳下的十裡堡村大街上,據說曾立有大石碑一方,上刻:「幾根傲骨頭撐持天地,兩個餓肚皮包羅古今」。此碑雖已失存,但這兩句話仍在民間流傳。(通訊員:郝際文) 

相關焦點

  • 成語典故與昌樂寶都街道
    會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曙光在著力打造文化名市時要求,深度挖掘和宣傳推介與濰坊有關的成語典故,不斷提升濰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寶都街道作為「古城新街道,昌樂核心區」,不僅環境優美、產業發達、宜居宜業,而且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 邯鄲成語典故之都街頭「快閃」秀成語故事
    如果說這是一個成語的場面,無需提示,人們一定能夠脫口而出:負荊請罪!13日下午,在「成語典故之都」河北邯鄲市,30名來自河北工程大學的大學生身著古代服飾,在邯鄲市文化藝術中心廣場上演了「完璧歸趙」、「黃粱美夢」、「胡服騎射」等12組成語造型,並與現場觀眾同時揮動手機,共同高喊口號「成語邯鄲搖一搖」。這是邯鄲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碩果金秋·品讀邯鄲」系列網絡宣傳活動中「魅影邯鄲」系列快閃的第二場。
  • 趙孝斌和「中國成語典故名城」
    小學三年級時,一本愛不釋手的袖珍版《漢語成語小詞典》,萌發了他的文學夢。20世紀60年代初即開始求學、生活、工作在開封,幾十年來,他把對這個城市的愛都凝聚在宣傳開封文化上,在繁忙的工作期間搜集、積累了大量發生在開封和與開封有關的成語典故資料,並潛心考證每一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和喻義。
  • 河北邯鄲真不愧為成語典故之都,邯鄲學步的典故起源於此
    邯鄲位於河北省南部,與山東省和河南省相鄰,這是河北省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同時還是我國的成語典故之都。據考證,直接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多達200餘條。這些成語典故,也是邯鄲歷史文化的標誌之一。在邯鄲老城區,有一座橋,叫做學步橋,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邯鄲學步」這個成語,實際上這也是邯鄲學步這個故事的發生地。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於是不顧路途遙遠,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
  • 成語典故苑落戶御河岸
    記者 陳豔輝東方今報開封訊  12月5日上午,由《東方今報·開封讀本》連續報導的趙孝斌編著的《開封成語典故故事》現實版——開封成語典故苑開苑儀式在御河岸邊舉行。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內有1500多條成語典故,你絕對知道
    「紙上談兵」「毛遂自薦」「背水一戰」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你知道這些成語典故的來源嗎?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這個城市,它以成語出名,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到成語典故,這個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從邊塞到中原,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多種多樣,應有盡有。
  •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的哪個成語最有名呢?至今沒有共識?
    邯鄲是一座擁有30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悠久的古城孕育了勤勞的人民和不朽的文明,湧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據專家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在邯鄲,你漫步街頭巷尾,隨處都能見到成語典故,每一個典故,都承載著一段歷史,或催人奮進,或引人深思。在邯鄲,有「路不拾遺」的風尚,有「完璧歸趙」的慷慨,更有「一枕黃粱」的春秋大夢。
  • 淄博臨淄百條成語典故 再現齊文化泱泱大風
    據統計,《中國成語大辭典》共收釋古今漢語成語18000餘條,而源於齊國齊地的成語有千條之多,源於齊都臨淄的就有百條以上。淄博市臨淄區成語典故數量多、意義深,多側面、全方位地展現了齊文化的內涵,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2009年,「臨淄成語典故」獲批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了解開封成語典故 看這裡
    開封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退休幹部趙孝斌歷四年多時間,參考古今118部典籍,編撰了一部長達40萬字、共收錄成語典故故事295條的《開封成語典故故事》。這部書以成語典故為主線,串聯了從先秦到清代的賢達之士滿溢聰慧謀略的詩文、品德與言行;融思想性、資料性、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為一體,讀來引人入勝。
  • 大名成語典故——隕雹飛霜
    大名成語典故——隕雹飛霜 2020-03-06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淮南中國成語典故大會鳴鑼比武
    成語典故文化是淮南文化脈系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塞翁失馬」「風聲鶴唳」「一葉知秋」「時 苗 留 犢」「臨 淵 羨 魚」等許多歷史典故膾炙人口,和淮南有密切關係的成語有1000多條,還有眾多的成語典故遺址景觀,淮南因此成為了「中國成語典故之城」。
  • 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淮南:一千成語一座城
    「百川歸海、一葉知秋、草木皆兵、一寸光陰一寸金……」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都出自淮南。近日,淮南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成語典故是最能體現漢語優點的一種語言結構,寥寥數語,蘊意無窮。
  • 三五成群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 餘繼登《典故紀聞》:「三五成群,高談嬉笑。」近義詞有:成群結隊,反義詞有:風流雲散、形單影隻,三五成群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用於人群的分散。三五成群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三五成群(sān wǔ chéng qún)成語釋義:三個一夥;五個一群;指幾個人在一起。成語出處:明 餘繼登《典故紀聞》:「三五成群,高談嬉笑。」
  • 大名成語典故——折節力行
    大名成語典故——折節力行 2020-05-13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名成語典故——殺人不眨眼
    大名成語典故——殺人不眨眼 2020-01-08 21: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語典故---羽扇綸巾
    成語典故---羽扇綸巾 20-06-08 09:08
  • 淮南:細品成語典故 看盡城市春秋
    在眾人努力下,以《淮南子》精髓為核心、八公山典故為重點、歷史故事為主題的系列書籍、戲劇、電視、電影、動畫等成語典故表現形態,及與淮南地方成語相關的文化產業和文藝精品也相繼出現。「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八公山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等這些成語典故一直根植於中華民族文化靈魂之中,而這些成語典故均源自具有燦爛古代文化的淮南大地。
  • 臨淄:圖解成語典故——覆水難收
    悠久的歷史不僅造就了大批名人,形成了眾多名篇巨著,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也流傳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2009年,臨淄成語典故被山東省政府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淄成語典故作為濃縮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發生和傳承的過程中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臨淄人。
  • 曲沃被命名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鄉」
    2月19日,記者從曲沃縣委宣傳部獲悉,該縣申報「中國成語典故之鄉」順利通過專家評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曲沃縣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鄉」,並成立「中國成語典故傳承基地」。  根據現有資料統計,《漢語成語大辭典》中收錄的5500多條成語,出自曲沃的有300多條,與曲沃有關聯的多達1500條以上。
  • 了解開封成語典故 看這裡(圖)
    開封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退休幹部趙孝斌歷四年多時間,參考古今118部典籍,編撰了一部長達40萬字、共收錄成語典故故事295條的《開封成語典故故事》。這部書以成語典故為主線,串聯了從先秦到清代的賢達之士滿溢聰慧謀略的詩文、品德與言行;融思想性、資料性、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為一體,讀來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