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一條消息振奮了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心,尤其是老師和家長,猶如心中巨石落地——抑鬱症被納入體檢範圍了!其實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抑鬱症是一個新鮮的名詞,因為從來就沒有重視過:抑鬱症嘛,就是太矯情了,孩子玩兩天就好了。
還記得去年陪閨蜜到廣州某醫院精神科看診,這時一對家長帶著15歲左右的孩子來找醫生,家長一臉無奈地跟醫生說:「她老說自己抑鬱症,明明是不想學習就裝病,醫生麻煩幫我們開導開導她。」原來,他們的女兒最近情緒失落導致無心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而且時常聽到孩子說「我有抑鬱症,我想自殺」之類的話,但是家長覺得孩子就是不想學習,所以希望醫生能幫忙開導一下孩子,孩子放鬆一下就好了,不要再「裝病」。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組主任委員鄭毅教授指出,抑鬱症會造成孩子行為異常、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會發展為比較嚴重的精神類疾病,影響孩子的成長,甚至發展為社會問題。而國際心理學大會指出,我國有20%的少年兒童面臨抑鬱症的困擾,其中4%的孩子被診斷為重度抑鬱。所以家長們必須要重視起來!
抑鬱症對孩子都有哪些具體的危害?
思維決定行動。人一旦在某件事上鑽牛角尖,就很有可能會想不開,做出一些不合理性的事情,而抑鬱症病人就很容易鑽牛角尖。
去年六月,內蒙古武川縣一13歲女孩墜樓身亡,後經警方證實為自殺。據孩子留下的遺書介紹,她一直被抑鬱症折磨,因為忍受不了最終選擇輕生。對於一個13歲孩子來說,她還有美好的青春和無限的未來,就因為不堪忍受抑鬱症的痛苦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聽起來是多麼的可怕,讓人心驚肉跳。其實類似的案例也不少,幾年前,18歲的西安天才少年林嘉文,被抑鬱症折磨了半年後也選擇了輕生,新聞報導後轟動一時。
大多數普通人理解不了抑鬱症病人的內心想法,這一刻和你嬉戲打鬧,下一刻就是萬丈深淵。
這是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案例。主人翁是我高一的同學小麗(化名),從小就在優越的家庭長大,但是父母都忙於工作,沒太多時間和她相處,所以她從小就跟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她的性格比較內向,還記得剛認識她的時候,還不敢抬起頭來跟我說話,眼神總是在躲避。後來經過長時間的相處,開始熟絡起來了,也會和我們一起嬉戲打鬧。有一天,小麗突然告訴我,她奶奶去世了。我發現她神情很不自然,顯得很憂鬱的樣子,在經過我慢慢的開導後,嘴角終於露出了一絲微笑,那時我認為這或許是親人離世後的正常反應。後來小麗跟我也有說有笑的,所以一直沒太在意。直到幾天後的一個晚上,小麗沒有上晚自習,老師和家長都找不到她,於是老師發動我們幾個跟小麗要好的朋友幫助在校園裡搜尋,終於我在學校後山的山腳下找到了她。找到小麗的時候我發現她頭髮凌亂,眼神呆滯,手腕上有輕微的劃傷,很明顯是剛剛經歷過崩潰的狀態,至於手上的劃痕,後來她解釋說當時想自殺,但是一想到家裡的奶奶和父母就後悔了。
「不給孩子壓力,孩子怎麼有動力?」有時我們會高估孩子的承受能力,而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想法,把孩子逼入窘境。如果孩子能主動尋求家人或朋友的幫助,或許能得到一定的緩解,但是如果孩子本來就內向,自己又想不到任何方法,就只有絕望,靠自殺來逃避窘境。小麗本身就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家裡的爺爺年齡大理解不了,家長忙於工作導致感情疏遠而無法談心,她又不想麻煩同學或者老師,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幸運的是小麗最後沒有選擇輕生,但現實中還有更多的那些不幸的孩子們呢?
抑鬱病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會輕易受到傷害。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提到了我的閨蜜,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從小到大都是自卑和抑鬱的狀態。而對於一個抑鬱的人來說,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都可能會給他們的心靈帶來傷害,簡單到你的一句無心之言、一次無意之失,對他們來說就猶如一盆冰冷的水潑在身上。記得有一次,我裝作很認真地跟閨蜜開個了玩笑,結果她哭了,後來她告訴我,她明明也知道我在開玩笑,但是在那一刻她無法阻止自己的內心把我的話當真了,馬上就變得心情緊張、手心出汗,而且哭起來。
專家指出,抑鬱症還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
危害一:剝奪人的睡眠
通常表現為頑固性的睡眠障礙,失眠、早醒、睡眠質量差等,而睡眠不好又會加重抑鬱情緒,如此往復循環。
危害二:精神運動性阻滯,思維消極
行動遲緩,精力減退,缺乏興趣和活力,整天無精打採、思維消極、悲觀和自責、自卑。
危害三:直接傷害肉體
比如食欲不振、心慌、手抖,甚至會出現身體上這不舒服、那不舒服、免疫力下降,可能還會伴隨很多軀體症狀。
總結:抑鬱症對孩子的傷害實在太大了,但很多家長常常會過度關注孩子「飛得高不高」,而忽略了他們「飛得累不累」。一些抑鬱症孩子在與病魔作鬥爭時,不僅無法得到父母的理解,還要承受旁人的不解與指責。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對於患抑鬱症的孩子早發現早治療,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支持。
那麼怎麼才能知道孩子是否有患了抑鬱症呢?抑鬱症有哪些表現?下一期我們將繼續討論。
歡迎下方評論交流,關注了解更多育兒知識~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