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朝孩子發火的父母,這3種錯誤行為該警惕,對孩子傷害大

2020-10-03 大果小果媽媽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脾氣很差,父親為了教育他不要亂發脾氣,就給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當想發脾氣的時候,就在木樁上釘一顆釘子。

結果第一天,男孩就在木樁上釘了38顆釘子。父親什麼也沒說。

男孩照樣一發脾氣就去釘釘子,日子一天天過去,男孩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比在木樁上釘釘子簡單,於是有意識的減少亂發脾氣的次數,木樁上新增的釘子也越來越少。

這個時候,父親再次告訴他,每當覺得自己能控制不發脾氣的話,就在木樁上拔下一顆釘子。

有一天男孩高興的跑去告訴父親,自己已經拔出了所有的釘子。

這時,父親把孩子帶到木樁前,語重心長的說了這麼一番話:你做的很好,但你看木樁上卻永遠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洞。我們生氣時對別人說的話,就像木樁上的釘子,釘在別人的身上,哪怕最後拔出來了,也給別人的心上留下傷疤。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為了孩子好,但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尤其是生氣時的氣話,也如釘子一般扎進孩子的心。

說從來都不朝孩子發火那簡直是奇蹟,我們沒法做到100%的好父母,但也求能做個60%的及格父母,別辜負了孩子對自己的一片真愛。

請記住,無論你多麼的生氣,都不要輕易對孩子做這三件事!別小看了對孩子的傷害!

不要說威脅孩子的話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不愛你了)""你看著你就煩,別跟著我",我們不少媽媽在生氣時會忍不住脫口而出,威懾力十足,孩子聽後也確實會變得乖巧些。

但與此同時,孩子的安全感也在遭受巨大的晃動,那種害怕被拋棄的恐懼,會讓孩子內心不安、焦慮、驚慌、無助,久而久之,容易變得自卑,學會了討好,甚至有事也不敢求助。

等孩子長大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大,內心敏感,面對父母威脅的話,不再是害怕,而是更容易採取極端的行為來對抗。

一個初中男孩因為玩手機,被母親責罵"你怎麼不去死",話音剛落,男孩就從窗戶跳了下去。因為一句氣話造成的悲劇,類似的事件在生活中頻頻發生。

有時候,並非孩子玻璃心,而是氣話太過傷人,不會預估後果的孩子更是容易做出衝動行為。

當孩子惹你生氣時,不妨試著冷處理,做一做深呼吸,給自己和孩子一個情緒緩衝的時間,對彼此都好。

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

否定打擊式的教育傷害,希望父母都能警惕。

心理學研究發現,那些自我價值和表現經常受到父母質疑的孩子,在挑戰面前很容易放棄,表現出失敗後的羞愧和洩氣;哪怕明明很成功,但內心依然存在自卑情結。

知名影視演員、導演姜文,在旁人眼中,他自信強勢、成就不凡,但在節目中,當主持人問他,"生活中有沒有充滿失敗感的時刻?"

姜文卻坦言:我人生最大的挫折,是父母的差評。不管做什麼,都得不到一句肯定和鼓勵。

為此,母子倆的關係也一直冰冰冷冷,直到母親去世,姜文心裡的疙瘩依然存在。

哲學家詹姆斯說:人類本質上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

通過批評來激勵孩子上進的反向"激將法"再有效,也終究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說的正是這種情況。

當一個人總是被否定、被認為做不好一件事,久而久之,他就會真正陷入到自我懷疑之中:"反正我做不好的,那我乾脆就不做吧。"

相反,一個總是被肯定和激勵的孩子,更有勇氣迎難而上,相信自己能做到。

孩子很聰明,會根據大人的反饋和評價,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所以,請好好保護孩子的自信心。一個自信滿滿的孩子,將來也更有機會成為佼佼者。

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

"豬腦子""大笨蛋""蠢才""一點用都沒有"……這些字眼都有一個統稱,叫"語言暴力",它們無一不在貶低打擊孩子的自尊,給孩子貼負面標籤,讓孩子感到痛苦又無助。

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多年跟蹤調查發現:

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酷、殘忍",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伊桑博士一項研究結果更觸目驚心:

那些經常被吼叫、被痛罵的孩子,大腦結構會發生不可逆的改變,這種改變會影響他們處理感覺信號,還會降低控制情緒的能力,甚至提高罹患抑鬱症、焦慮症的概率。

這些研究報告分析,都有一個相對一致的結論,那就是:被語言暴力傷害過的孩子,出現過激行為的概率非常高。

別看孩子小,就以為不懂什麼是自尊,你傷他的話一出口,孩子心裡跟明鏡似的,哪怕外表若無其事,但內心早已傷痕累累。在孩子的世界裡,尊嚴也同樣重要,這是一個人天性的需要。

果媽寄語

一直以來,我們會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愛絕對無人能比,但事實上,孩子對我們的愛,才真的自始至終從未變過。

但這不該成為我們傷害孩子的理由,恰恰相反,我們應該倍加珍惜,那些孩子依戀我們的日子。等孩子長大了,你就會發現:老去的自己,已不再是孩子的中心……

莫讓說出去的氣話,給孩子帶來無法挽回的傷害。朝孩子發火時,別忘了"深呼吸",一次不行就多重複幾次。

推薦閱讀


※ 作者簡介:果媽,兩個孩子的媽媽,育兒經驗豐富,同時也是一名老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我的寶媽寶爸陣地,歡迎你加入。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讚,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動不動就朝孩子發火的父母,這3種錯誤行為該警惕,影響孩子一生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為了孩子好,但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尤其是生氣時的氣話,也如釘子一般扎進孩子的心。說從來都不朝孩子發火那簡直是奇蹟,我們沒法做到100%的好父母,但也求能做個60%的及格父母,別辜負了孩子對自己的一片真愛。請記住,無論你多麼的生氣,都不要輕易對孩子做這三件事!別小看了對孩子的傷害!
  • 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朝孩子發脾氣後,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降低
    所以,父母也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邊摸索著如何教育孩子,邊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很多的家長都知道,在對孩子發火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很明白自己不應該這樣的,但一旦衝動起來,理智就沒了,每次過後都會後悔對孩子發脾氣,但每次後悔過後的過後,又是一次次的對孩子發脾氣。
  •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家長需要這3步,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幼兒打人雖然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傷害,但動不動就打人確實不是好習慣,並且這種行為可能持續到長大後。很多家長總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當成是小孩子都會有的階段性行為,認為「沒關係,長大了就好了」,對孩子傷人的行為一點都不重視,這是不提倡的,家長們應該了解「攻擊性行為」對孩子會產生哪些影響。
  • 動不動就朝孩子發火的父母,最應該明白的3件事
    到了晚上,老師打來電話,原來女兒好友的父母告訴了她實情:她拼命吃那麼多飯,不是傻,也不是貪吃,是因為她覺得媽媽工作很辛苦,所以她要吃得飽飽的,這樣就不會老是生病,也能快點長高長大,幫媽媽做飯、拖地,媽媽就不會再煩了。
  • 孩子遇事動不動就哭怎麼辦?心理學:父母警惕孩子的「縮殼心態」
    導讀:孩子遇事動不動就哭怎麼辦?心理學:父母警惕孩子的「縮殼心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遇事動不動就哭怎麼辦?心理學:父母警惕孩子的「縮殼心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動不動就發火?想幫娃馴服「情緒狂魔」,爸媽做好3點很關鍵
    閨蜜最近和我吐槽說,她家寶寶總是動不動發火,而且還會大聲的哭鬧,閨蜜也是一個暴脾氣,對於孩子的發火現象她一開始會忍讓,還會用緩和的口氣去哄孩子。但閨蜜卻發現越是這樣,孩子越來勁,甚至暴躁的情緒越來越嚴重,最後閨蜜忍不住的情況下就會用訓斥和打罵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 父母的這6種行為,每種都對孩子傷害極大
    Bruce奶奶說:孩子的父母對生活很不滿意,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Bruce在家裡很壓抑,基本沒有休息或者放鬆的時間,全都在學習。孩子媽媽脾氣暴躁,一不如意就衝孩子扔東西,手邊有什麼就扔什麼,這孩子過的很苦……從Bruce奶奶的言語中,我們可以得知:Bruce的父母常常以強制型的方式,限制孩子的行為。
  • 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這種不健康的「行為迴避」模式,父母要懂
    只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動不動就選擇離家出走,而且這幾年的年齡越來越低齡化,這讓父母不免的有些擔憂。畢竟孩子在外一切都是未知的,他們會遇到很多傷害和危險,這些都是不可控的,會對孩子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 孩子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發脾氣?孩子有這兩種習慣,家長注意了
    孩子還在嬰兒時期的時候,他不會說話,也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只能通過「哭聲」來吸引父母,以此來表示自己的需求:餓了、拉粑粑了、不舒服了等。但是很多孩子已經長大了,也已經擁有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但他在碰到不順心的事情還是會用哭來解決問題,如果父母不理他,他就會用「哭得更大聲」到你解決為止。動不動就發脾氣,而且還不講道理。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巧用這3個辦法,幫助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巧用這3個辦法,幫助孩子做情緒的主人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大發脾氣時,總是無能為力,經常會看到的是,父母不是以罵孩子、或打孩子來「制止」他的無理取鬧,或者直接無視任其發洩而不知所措。其實這樣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走出誤區和迷茫,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碰到問題應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怎麼辦?這本書為父母們列了詳細的方法與指導
    看到喜歡的玩具,爸爸媽媽不讓買,孩子馬上躺地上撒潑,這樣的場景,我想是個父母應該都有經歷過。 除了要玩具,其它時候,孩子也總是動不動就哭,父母到底可以怎麼辦呢?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本書,書名就叫做《孩子動不動就哭鬧怎麼辦?》。
  •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二、解鎖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獲得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在向父母傳達信息,這就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越深入了解自己以及孩子的行為,就越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而老公的反應是威脅她,於是剛好與她形成權力之爭,因此孩子即生氣又憤怒。只是當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呀。3.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感,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 孩子身上的3處部位,每個都是「生命線」,父母再生氣也不能動
    而真正難做到的是那些去解決問題的父母,所以對孩子打罵絕不是一個良好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孩子身上的3處部位,每個都是「生命線」,父母再生氣也不能動。 第二處:屁股 有些父母知道孩子的太陽穴、耳朵這些脆弱的部位不能動,但是孩子惹自己生氣了總要受到懲罰,於是便朝孩子的屁股下手,認為孩子的屁股肉比較厚,沒什麼影響。
  • 孩子動不動就發火?無非是這4個原因,教你3步馴服「情緒狂魔」
    孩子總是經常發火?這很正常,但家長要幫孩子形成「良性憤怒」相信很多朋友都經歷過孩子發火的時候,孩子適當的的憤怒有利於他發洩內心的情緒,讓他的壞情緒隨著發火而被帶走。孩子們經常發火也不用太過於擔心,人本就是有七情六慾的,經常發火併不意味著他的不健康,相反,如果從不憤怒的話,那他的情緒積壓在內心中沒辦法釋放,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而對於經常發火的孩子,家長們一定要引導孩子正確釋放情緒,形成良性的憤怒。
  • 孩子一哭鬧就發火動粗去制止?受不了孩子哭是種病,得治!
    因為孩子保證不了不哭,結果噼裡啪啦一頓胖揍後孩子哭得更加厲害了,你這是在鬧哪樣?我發現,其實有許多父母都如同上面問問題的媽媽,在面對孩子不合理要求時,不是真的堅守不了自己的底線,也不是捨不得讓孩子哭,而是孩子一哭鬧,就少不了因為發火要胖揍孩子的問題。
  • 父母對孩子發火的6個影響:情緒能感染、改變孩子,也能毀掉孩子
    小孩子由於心智的不成熟,會經常性地犯一些錯誤。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父母會對孩子大發脾氣,訓斥孩子,認為孩子只要犯錯,就需要接受嚴厲的批評教育。殊不知,父母愛衝孩子發火的行為,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 為什麼很多小領導脾氣差,動不動就發火?等你當上領導也會這麼幹
    他告訴我們,不是錢的問題,是他運氣不好,碰上個素質很差的頂頭上司,動不動就發火,員工犯了一點點錯誤,輕則一頓責罵,重則大發雷霆,那個譜擺的,公司大老闆都沒他大。在這樣的領導手下工作,每天總是戰戰兢兢的,生怕犯錯,幹得太鬱悶了。
  • 熊孩子總讓父母發火怎麼辦?學會這3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在生活中,有些熊孩子總是讓父母發火,讓父母情緒失控。所謂的情緒失控是指人類在極度緊張焦慮的情況下,大腦就開始進入戰鬥狀態,其行為上出現暴走趨勢。:孩子的心理會感覺到不安全感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父母情緒發洩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 吼叫對孩子的傷害很大,用這3種方法比你吼一千遍更有效
    這樣對孩子不好,對孩子傷害很大,我可以溫柔對待孩子的,下次一定要溫柔,再溫柔。媽媽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心理獨白啊?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想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你第一次吼完孩子,他會被嚇到了,接著就大聲哭泣,這時他的心裡是十分委屈「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大聲吼我?我做錯了什麼?」你經常吼叫,次數多了,孩子就不再做出任何反應,只是默默地低著頭,靜靜地聽你說。
  • 為何孩子動不動就大哭大鬧?心理學:這是缺乏「遲鈍的力量」
    導讀:為何孩子動不動就大哭大鬧?心理學:這是缺乏「遲鈍的力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何孩子動不動就大哭大鬧?心理學:這是缺乏「遲鈍的力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