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孤獨症:沒有「神奇療法」 6歲前康復幹預可改善

2020-12-16 環球網

3歲仍然不會說話,想要什麼東西就用手指,也不會與人眼神對視……

兒童孤獨症:沒有「神奇療法」,6歲前康復幹預可改善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殘疾按發病原理分為:智力殘疾、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肢體殘疾和精神殘疾。精神殘疾是指各類精神障礙持續一年以上未痊癒,存在認知、情感和行為障礙,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參與的狀況。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2001年,中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顯示,0-6歲兒童精神殘疾前兩位的致殘原因為孤獨症和非典型孤獨症。2006年,中國0-6歲兒童孤獨症致殘率為0.36%。由於中國還缺乏普查數據,孤獨症兒童患者的數量只能通過推算得出大致數據。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兒童孤獨症預估發病率是1%,中國有4億兒童青少年,按這個比例,中國大概有300萬-500萬名孤獨症兒童,而且孤獨症患者的患病率近些年來呈增高趨勢。孤獨症(也稱「自閉症」)作為一種精神障礙疾病,沒有特效藥,只能以康復幹預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貴人語遲」還是「輕度自閉傾向」

直到路路(化名)被診斷出自閉症,他的媽媽才真正體會到「母親」二字的沉重。

路路長到3歲仍然不會說話,想要什麼東西就用手指,爸爸媽媽也能很快地理解他的意思,家裡老人總說「貴人語遲」,所以路路媽媽也從未懷疑過路路有什麼不妥。一直到快上幼兒園了,路路卻連上廁所、吃飯的需求都不會用語言表達,也不會與人眼神對視,路路媽媽才開始緊張。隨後,媽媽給路路掛了北大六院的號,醫生說路路有「輕度自閉傾向」。

「我聽說得了自閉症就像得了絕症,治不好的。這些孩子輕則難以與人社交,重則不會自理。我們開始發了瘋似地四處尋醫問藥。」路路的媽媽說。

經過很長時間篩選,路路的媽媽突然被一個聲稱「能治癒自閉症的神奇療法」所吸引,這個宣傳瞬間點燃了她的希望,但沒想到,成了她和孩子噩夢的開始。

「剛開始只是配合喝些中藥,再後來開始給路路打針,語言沒說出來多少,反而屁屁都要被打腫了,實在是太心疼就停了。也嘗試過針灸,做一次的費用是1000多元,一個月一療程,最起碼得7萬元!耗費了不少積蓄,但卻依舊見效甚微。」路路媽媽說。

吃藥不管用、針灸不見效、打針更是行不通,無奈之下,路路媽媽選擇了「電擊」療法——「孩子需要戴上一個像牙套似的東西,並在舌頭底下墊上儀器,『醫生』聲稱這能刺激孩子說話、發音。」路路媽媽說,「這個方法持續了兩個多月,我們覺得路路被電得都有點『傻』了,跟他說話更是不回應我們了,我們這才幡然醒悟過來,絕對不能再這麼下去了!我們停止了治療,剩餘的療程費用也統統不要了,我們只希望儘快結束這場噩夢。」

離開那家騙子醫院後,路路的媽媽上網搜了「醫生」給孩子打針用的藥,居然是給大型動物治療用的!「那一刻,絕望、悔恨、自責完完全全地籠罩住了我。來來回回跑了好幾家醫院,半年花費將近20萬元不說,孩子不僅沒有任何好轉,更是落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而我也曾一度抑鬱,靠看心理醫生排解情緒。我甚至萌生出了消極的想法——要不然,我帶著他跳樓吧,也算是一種解脫了」。

停止不靠譜「療法」,儘快開始科學幹預

心灰意冷之時,媽媽帶著路路再次去了北大六院。「醫生說路路只是輕度的自閉症,根本不應該去做那些冒險的『治療』,讓我們立刻停止那些不靠譜的『療法』並儘快找機構開始幹預。我們來到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做最後的嘗試」。

康復幹預才開展一個療程,路路下課回家後居然主動給媽媽背了一首古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他背詩的樣子,讓媽媽和爸爸非常驚喜,仿佛突然間見到了希望和光芒。

路路前前後後加起來,在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幹預了有大半年時間,進步非常明顯:從進班後拿到強化物會哭鬧不返回,到現在可以獨立返回,並且安靜等待;從很少關注教學活動指令,配合度低,到目前能聽從老師的明確指令獨立反應完成50%;從很少主動表達到主動提要求、甚至有評論性對話;慢慢地,也學會了和小夥伴們輪流等待,學會了關注集體遊戲中同伴好的行為……

世界公認的可改善自閉症症狀的只有「科學幹預」

媽媽看到路路實實在在的成長和進步,便開始操心他上學的事情。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不能聚集,所以路路沒有經過考試就直接進行了小學分班。就讀之路還算順利,路路的基本能力都還不錯,只是安坐能力和溝通能力還需要鍛鍊。學校老師建議媽媽來學校陪讀,並且和媽媽一起商量了提高路路安坐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對策。

「如果他不好好安坐,我們就數10個數,如果他坐好了,就畫1個對勾,每攢夠3個對勾就能得到一個好吃的作為獎勵(強化物)。除此之外,我們每天晚上都會給他講繪本故事,在講過一遍之後把繪本上的字遮住,讓他看圖說話。慢慢地,他的語言邏輯性也好了很多。」路路媽媽說。

由於路路的整體能力還不錯,沒有太大的問題行為,所以媽媽在陪讀的時候,也沒有做過多的事情,只是看管他,培養他的安坐能力。「這也是我對各位陪讀家長的建議:尊重老師和課堂,必要的時候再插手幹預。」路路的媽媽說,「他的前庭發育不太好,我就讓他多運動,例如:多騎車、在家裡每天跳繩100下等。現在他感統能力提高了,體質也變得越來越好。」

有時候媽媽聽到同齡小朋友議論路路「是不是有點傻?我們不要跟他玩了,他不會說話。」媽媽在旁邊聽得心裡很彆扭,但路路卻完全不為所動,自顧自地玩去了。「現在,路路雖然還沒有交到很好的朋友,但是跟大家相處得還算融洽。很多自閉症兒童的爸爸媽媽擔心孩子被貼上標籤,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其實,他人的評價都是無關緊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路路媽媽總結治療心得時說。

賈美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很多新手爸媽在剛得知孩子患上自閉症時,難免會心急如焚、走上幹預的彎路,帶著孩子四處奔波。一家醫院的診斷不理想,那就換一家醫院;一家機構的幹預效果不好,那就換一個機構;一種方法無效,那就換一種方式……也有不少家長急於求成,信了網上聲稱能治癒自閉症的騙子療法。

近10年來,關於自閉症的「神奇療法」太多了,不是打著科學的旗幟,就是背著中醫的名銜,但大部分都因缺乏臨床數據支持以及違背醫學倫理而被叫停。

因此,賈美香提醒患兒家長:到目前為止,自閉症的病因仍然不明,更沒有有效的藥物能夠治癒。目前,世界公認的可以改善自閉症症狀的只有「科學幹預」,尤其是6歲前的早期幹預,多數患兒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患兒可顯著改善,進而為成年後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家長在踏上幹預之路之前,一定要擦亮雙眼、選擇合法、正規的醫院和機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兒童孤獨症:沒有「神奇療法」,6歲前康復幹預可改善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2001年,中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顯示,0-6歲兒童精神殘疾前兩位的致殘原因為孤獨症和非典型孤獨症。2006年,中國0-6歲兒童孤獨症致殘率為0.36%。由於中國還缺乏普查數據,孤獨症兒童患者的數量只能通過推算得出大致數據。
  •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的通知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殘疾標準中將兒童孤獨症納入精神殘疾範疇。為及時發現、規範診斷兒童孤獨症,為其治療和康復贏得時間,衛生部委託中華醫學會制定了《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並在全國徵求了部分醫學專家的意見,以使醫務人員掌握科學、規範的診斷方法和康復治療原則,並能指導相關康復機構、學校和家庭對患兒進行正確幹預,改善患兒預後,促進患兒康復。
  • 自閉症兒童3歲之前幹預治療可達到90%的效果
    3歲之前幹預治療可達到90%的效果孤獨症的主要表現為社交障礙、語言障礙、行為問題。目前治療主要有三種:補償性和替代性治療、教育訓練和行為幹預、藥物治療。教育訓練和行為幹預的康複目標,主要是減輕患兒症狀,保持社會功能和學習能力,提高自我生存與發展能力,爭取能融入主流社會。「康復越早進行越好,就像賽跑一樣,不能等孩子落下太多再開始。」兒童孤獨症一般在3歲以前會有自閉症相關表現,男女發病率約為4至6比1。但女孩如果發病,康復的效果會比男孩差。到目前為止,治療兒童孤獨症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
  • 漳州自閉症兒童康復治療項目有哪些?
    許多不同類型的特殊兒童希冀依賴於醫學從根本上項目組解決問題還不具備可能。早期幹預,進行康復訓練,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孩子的致殘概率,儘早幫助其回歸家庭、融入學校。毫無疑問,進行專業的早期幹預及特殊教育治療是孩子未來的希望。
  • 一人一世界,孤獨症的孩子你不明白
    ——蘇州科技城醫院康復醫學科朱斐斐前不久,蘇州科技城醫院康復醫學科來了一位2歲半的小朋友楚楚別看楚楚已經2歲半國際研究報導孤獨症是一種影響終身的嚴重殘疾通常在3歲前出現在交往和社會性接觸方面有嚴重障礙尤其是對於程度嚴重的孤獨症兒童而言一旦晚於這個年齡嚴重的孤獨症患者在3歲以後再確診、幹預,收效就不太樂觀
  • 廣東籍6歲以下自閉症兒童可申請免費康復訓練
    南方網訊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愛日,據廣東省殘疾人康復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0-6歲的廣東省戶籍殘疾兒童可以在公立機構接受免費康復訓練。自閉症,又稱孤獨症,主要特徵為社交能力缺失、興趣狹窄和行為模式刻板重複。
  • 孤獨症幹預康復師成為「中國好老師」新面孔
    來源標題: 孤獨症幹預康復師成為「中國好老師」新面孔9月9日,由騰訊主辦的「中國好老師」之名師直播秀成功舉辦。該活動邀請了全國各優秀老師為眾多用戶提供多元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展示,線上直播間800多萬人觀看學習。
  • 早期幹預可改善預後
    兒童自閉症應看什麼科如果去醫院就診的話,需要考慮去兒童康復科,兒童保健科或者發育行為兒科就診,不同的醫院可能看兒童自閉症的科室會有所不同,但是如果已經明確診斷有自閉症或者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情況,就需要儘快的去兒童康復科進行綜合的康復訓練。
  • 「糞便移植」療法可持續有效緩解兒童孤獨症症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9日報導,美國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和傳到大腦的生物信號有緊密聯繫,糞便移植療法可以大大減輕兒童孤獨症的症狀。這種治療方法在醫學上稱為微生物群轉移療法,這一研究的理論依據是,神經系統疾病的根源可能不在大腦,而在腸道。接受這種治療方法的18名兒童中,孤獨症症狀幾乎減輕了一半。
  • 孤獨症兒童應在2歲前及早幹預
    孤獨症兒童應在2歲前及早幹預 據了解,孤獨症又稱自閉症,常見於3到5歲的兒童。據聯合國統計,每150個兒童中就有1人患孤獨症。這種疾病若不及時治療,患病孩子將失去和人正常交流的能力。黑龍江省醫院兒科主任趙雪妮提醒,2歲以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防治孤獨症最好的方法。  名醫簡介  趙雪妮,黑龍江省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
  • 孤獨症的治療方法滿天飛,哪一個才是真的? | 拒絕謠言
    1982年,我國確診了第一例孤獨症,此後發現的病例不斷增加,但仍有許多漏診的患兒,因為失去了最佳的治療幹預時機,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能夠治癒孤獨症的藥物。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可以最大限度發展患兒的潛在能力,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適應的能力。
  • 陳靚影,等: 人機互動技術在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教育幹預中的應用
    【摘 要】孤獨症譜系障礙發病率不斷攀升,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但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教育幹預訓練是兒童孤獨症康復的最佳手段。據2018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兒童孤獨症發病率約為1:59[2],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我國尚未開展針對孤獨症的全國流行病學調查,但發病率和世界其他國家相似,約1%,以此推算,我國孤獨症個體可能超過1000萬,0~14歲少年兒童的數量可能超過200萬[3]。目前尚無有效藥物可以治癒孤獨症,只能依靠長期教育幹預輔助治療,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幹預治療,將會導致終身殘障。
  • 自閉症如何進行有效幹預?
    而2013年的報告顯示,在6-17歲的孩子中每50個孩子中就有1個患有自閉症,增長趨勢十分明顯。來自不同國家的統計表明,自閉症在總人口的患病比例可達2%甚至更高。 在美國,每個自閉症兒童一生的護理費用超過320萬美元,全國每年的花費超過350億美元。
  • 專題筆談│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語言和社交溝通障礙相關問題
    語言功能的發展缺陷是ASD兒童難以得到改善的症狀,過半數的ASD兒童始終沒有發展出功能性的語言[3],所以語言障礙仍是造成ASD兒童社會交流障礙的重要原因,在ASD兒童中普遍存在[4]。Boucher[5]指出,若ASD兒童6歲前不能獲得口語能力,其語言發展預後較差。
  • 上饒孤獨症幹預:讓別人知道我家孩子是孤獨症=公開「處刑」?
    、孩子的康復依舊沒有進展,即便旁人投以不解的目光,即便遭受了無數次不公正待遇,他們也絕不動搖要為孩子幹預的決心。亞斯伯格症的兒童不僅語言發育沒有滯後,有些還可以使用超過他們年齡階段的學究式語言。即使很多沒有語言的兒童在經過幹預訓練後也可以學會說話。即使有些孩子經過幹預後仍然語言滯後,他們也完全可以通過學習如手語、圖片交流系統、對話板等功能性溝通方式來掌握溝通技巧。
  • 第四次全國殘疾預防日(七) 孤獨症的早期幹預
    孤獨症是一種先天的腦部發育障礙,以社會交往障礙、溝通交流障礙和重複局限的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起病於3歲之前,3歲以後表現明顯,其相關症狀會伴隨終生,絕大多數兒童需要長期的康復訓練和特殊教育支持服務。這11種治療方法都是在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簡稱ABA)基礎上所產生的康復教育方法。包括自然情景教學、回合式教學、關鍵反應訓練、共同注意幹預、同伴訓練、行事曆、自我行為管理、社交故事等等。家長在選擇方法的時候,要分清主次。孤獨症的障礙在3歲之前就有很多表現。
  • 孤獨症患者康復的3個目標
    有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癒呢?迄今為止,孤獨症譜系在醫學界仍是一個未被攻克的難題,病因未明確,也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癒。在全社會共同努力的今天,最有效和最實用的是以教育幹預及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為主的康復訓練。那麼它的目標又分為哪幾個部分呢?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研究發現,孤獨症是在兒童出生前產生的,在出生後幾個月至3歲前逐步出現孤獨症症狀,有的起初表現與普通兒童無異,但功能逐漸倒退產生孤獨症症狀。需要注意的是,孤獨症的核心症狀可能會持續終生。雖然科學與及時的康復可以幫助孤獨症兒童不斷進步、走向獨立,但並不表示孤獨症會止於兒童時期。
  • 感覺統合失調兒童的類型及常見表現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童腦病康復科是臨床、教學、科研三位一體的綜合兒童神經康復專科。邵氏針灸流派傳承二級工作站。河南省0-6歲殘疾兒童(腦癱、智力低下)搶救性康復定點醫療機構,鄭州市0-14歲殘疾兒童(腦癱、智力低下、孤獨症)康復救助定點機構。科室現有床位120張,年出院病人1000餘人次。
  • 孤獨症患兒一歲內可辨異常 提醒家長儘早識別
    日前,深圳市康寧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醫師盧建平接受記者採訪,對孤獨症進行了相關介紹,並澄清了社會上對孤獨症的一些錯誤觀點。孤獨症是一種先天疾病盧建平介紹,不僅在我國,世界上孤獨症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在美國,1980年的患病率是0.1-0.4%。;1990年為2-2.7%。;2002年調查了14個州的8歲兒童,孤獨症患病率仍達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