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源於上元祭祀活動,到漢代開始盛行,節日活動主要有觀燈、猜燈謎、耍龍燈獅燈、吃元宵等。
元宵節花燈展
元宵花燈展源於:一、道教上元祭祀活動,二、漢武帝對「太一」神的祭祀活動,三、佛教的「燃燈表佛」。
花燈展在漢代開始盛行,到東晉北魏時期,本屬道教徒的上元慶典已經普及為世俗化的節日了。隋煬帝時期,更是大肆鋪張元宵節的張燈、遊玩活動,隋煬帝也多次微服觀賞元宵燈展。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經濟高度繁榮,社會空前安定的時代,元宵節的慶祝活動規模越來越大。風流倜儻的唐明皇正值盛世,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下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張燈遊玩三天。《開元天寶遺事》載,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建造一座高150尺的大燈樓,光照長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不甘示弱,特意製作了一座「百枝燈樹」,高80尺,「豎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裡皆見,光明奪目」。
元宵花燈
「元宵」作為節名,大約也出現在唐代。
到宋代,城市生活進一步發展,元宵燈火更為興盛,帝王元宵節親登御樓宴飲觀燈,與民同樂。張燈時間也由三夜擴展到五夜,從正月十四日到十八日。
到明代,更是把元宵放燈時間延至十日,京城百官放假十天。民間觀燈時間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
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花燈展,民間的燈會依舊熱鬧,只是張燈時間有所減少,一般為五夜,正月十五為正燈。北京元宵節的燈火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其次是工部、兵部、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的燈火好看。
花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