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紙燈籠,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
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但是關於打燈籠還有一些別樣的傳說故事,其中有一個甚是有趣:傳說姜子牙封完神後,自已卻沒有什麼司職,只有某位神仙出遊時給打替班。大年三十眾神都歸位,姜子牙卻沒有地方可去,百姓見他可憐,就在高桿頭點一盞燈,讓他在燈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點燈籠的習俗。
自燈山至宣徳門樓橫大街,約百餘丈,用棘刺圍繞,謂之「棘盆」。內設兩長竿,高數十丈,以繒彩結束,紙糊百戲人物,懸於竿上,風動宛若飛仙。內設樂棚,差衙前樂人作樂雜戲。
皇宮南側,東西大街,街道兩側是幾百米長的燈展區。人們用帶刺的樹枝編成柵欄,柵欄內豎起幾十丈高的巨竿,竿上懸掛著紙糊的神仙、佛像、戲曲人物,風一吹,神佛皆動,就跟活的一樣。這兩根巨竿中間是戲臺,官府派藝人在此表演。
如果我們在燈展期間來到宋朝,還會驚訝地發現一項奇觀:好多宋朝人竟然把花燈放到頭上,人在街頭漫步,燈在頭上閃爍。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根據資料和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的時候已經收到了重視,當時的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是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再後來的民俗資料中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節的形成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雖然在西漢的時候受到了重視,不過真正作為民俗節日的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形成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正逢明帝提倡佛法,需要選一個良辰吉日,最後選定了正月十五,而元宵節也正是那個時候才開始成為了如今的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