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過節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現在過年/過節真沒意思,一點味道都沒有,想我們小時候……此處省略一萬字,全都滿滿的回憶啊。
小編是個八零後,差不多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變遷。說實話,現在生活真是好啊,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甚至各種異想天開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要是放在以前,真是不敢想。
我小時候過正月十五,哪看過什麼花燈啊,都是自己扎一個紙燈籠,點上媽媽做的專屬面燈, 提著走街串巷,各家各戶的照照雞窩,照照牛欄,照照囤,等到燈油燃盡,大人們會根據燈芯結成的燈花來預測今年的收成。雖說苦了點,但回憶起來,卻有滿滿的幸福感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個記憶中的扎紙燈籠吧。多年不做,手藝退步不少,效果還算可以吧。
材料:就地取材就可以,我用了報紙、彩紙,剪刀,膠水,細繩。
第一步:用報紙卷細長杆
做這個燈籠需要用比較長的細杆子,小時候我們用的是高粱杆,現在比較難找了,用報紙卷細棍兒代替就行。選那種比較大的報紙,斜對角捲成細棍,需要卷六根。
把這些報紙棍折成六個正方形,用細繩或者膠帶固定住。 然後把其中四個正方形角對角紮起來
現在看起來有點不穩,不用擔心,把上下兩個正方形連接固定住就好了(如下圖中的右圖),這樣燈籠框架就基本完成啦。
那時候我們要放面燈,所以會在底部用硬紙板縫一個底,不過現在都用LED燈泡了,可以省掉這一步了,直接貼彩紙就行。用自己喜歡的彩紙把除了上下兩個正方形以外的地方全都糊住。
彩紙聯接的地方可能不太好看,我們可以用鮮豔紙剪一些花邊,貼在接縫處,遮蓋瑕疵。
燈籠紮好以後就是裝飾了,可以用彩筆畫上一些圖案,或者剪一些漂亮的剪紙貼上也行。
最後在最上面的正方形上系一根細繩,再把細繩固定在一根支撐杆上就可以拿出去玩了。如果想讓它亮起來,可以在裡面放一個小燈泡。
這就是我小時候扎的紙燈籠,不知道你們小時候都做過什麼樣的燈籠,歡迎上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