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阜國強燈籠又統稱為燈彩。
這幅簡筆畫畫面簡潔,生動獨特,線條優美,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