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又是一年花燈明 可惜傳統花燈手藝面臨失傳

2020-12-20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3月2日訊 年夜飯的「團圓味」還未完全散去,轉眼間元宵佳節已迎面而來。國人過春節,到正月十五鬧完花燈才算結束。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節的方式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但在老百姓的心中,花燈才是元宵節的「標配」。

今天就是元宵節,港城街頭的各式花燈再一次「亮起來」,在現代科技與傳統手藝交相輝映之中,今年的元宵節,註定仍是一個文化味濃鬱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契機之一。

電子花燈爭相「鬧」元宵

(□ 徐譽寧)

可愛的小狗花燈、粉嫩的兔兒燈、美麗的芭比娃娃燈……元宵節前,港城市面上各式各樣的花燈開始閃亮登場,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昨日,記者走訪發現,今年市場上出售的花燈以塑料電子燈為主,而一些狗的造型的傳統手工花燈也非常走俏。

昨日,記者在泰源市場看到,不少商戶都在出售各式各樣的電子花燈,小黃人、笨笨熊、喜羊羊等造型的卡通花燈應有盡有,其中也不乏一些傳統的紙質花燈。這些造型美觀的花燈掛在店鋪的醒目位置,顯得十分喜慶,也吸引很多市民駐足選購。記者注意到,今年市場上銷售的花燈主要以塑料電子燈為主,價格在20至35元之間,花燈的造型也在不斷地求新求變。其中,芭比娃娃、孫悟空、笨笨熊等造型的花燈不僅造型逼真,而且還加入了聲光電元素,因而特別受孩子們的歡迎。

「現在很多燈籠倒不像燈籠,更像是玩具!」泰源市場一商鋪老闆張先生對記者說,他的攤位上除了一小部分是傳統的紙燈籠,剩下的全是電子燈籠,裝上幾節電池,不僅可以自由活動,還有音樂和閃光燈,非常吸引人。其中,小狗造型的電子花燈種類最多,也佔據了各類花燈銷量榜首。「小狗造型的花燈,昨天一天我就賣了幾十個,另外,米奇、芭比娃娃、孫悟空之類的動畫造型的電子花燈銷量也不錯,從正月初十到現在,我已經賣了200多個了。」張先生對記者說,這幾天除了電子花燈銷售比較火爆,小狗造型的手工花燈也比較受歡迎。

「今年是狗年,我的兒子屬狗,所以就給兒子挑了一個狗的卡通電子花燈。」家住海州區市東社區的趙女士對記者說,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平時工作也很忙,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自己去尋找或者製作傳統花燈,所以這幾年的元宵節都會給孩子買個電子花燈,讓孩子體驗一下傳統節日的氛圍。「我認為孩子了解元宵節的習俗就行了,至於是電子花燈還是傳統手工花燈並不重要,並且從安全角度來看,電子花燈要更安全一些。」

紙質花燈成了「稀罕」

(□ 顧曉昕)

「正月十五鬧花燈」,隨著元宵佳節的臨近,各式各樣的花燈日漸走俏,種類繁多的花燈營造出了一派熱鬧喜慶的氣氛。可在這些花燈中,基本上是塑料電子花燈一統天下,可以點蠟燭的紙制傳統花燈很少,著實令不少中老年市民感到遺憾。

家住九龍城市樂園的劉阿姨最近逛了不少賣花燈的市場,想給小孫女買一個傳統手工製作的兔子燈,可是卻未能如願,最後沒辦法,只能買了一個塑料電子燈來代替。劉阿姨告訴記者,在她兒時的記憶中,各種手扎的傳統花燈才是元宵節的「標配」。「那時候,元宵節當天晚上,滿街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傳統花燈,有挑著的八角燈、球燈、西瓜燈,有地上走的猴子騎羊燈、牧童騎牛燈、狀元騎馬燈等等,真是熱鬧。」劉阿姨說,「可惜現在沒有以前的那個熱鬧勁了,也看不到那麼多的花燈了。」

據了解,現在很難看到傳統花燈,主要的原因是消費者需求有萎縮。隨著民俗的漸漸淡化,傳統花燈的數量也逐漸減少了。現代材質花燈特別流行,給傳統的花燈市場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那些塑料燈加入了聲光電的元素特別受孩子的喜歡。另一方面,扎制傳統手工花燈的燈藝師也因年事增高而不得不放棄扎燈,傳統花燈手藝面臨失傳。傳統的花燈雖然很精美,但是花費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都非常高,每年只有一兩個月的銷售期,辛苦了一年掙不到多少錢,有時候很難餬口,所以很多年輕人也不願意從事這一行業。

家住明珠皇冠小區的周新海本想買個傳統花燈,追憶一下小時候的元宵節,但是發現市場上淨是一些電子燈,無奈只好作罷。「記憶中,小時候家裡的老人會自己扎一些簡單的花燈,雖然不是很精美,但感覺非常快樂。」周新海說,「非常懷念小時候和家人親手製作的紙糊燈籠,和小朋友們一起提著花燈走街串巷,這樣更有過節氣氛。」

傳統花燈最受市民青睞

(□ 袁春梅 張貴椋)

今年的民主路因為一家手工花燈店顯得格外喜慶。昨日上午,筆者探訪了位於民主路廣場東側的這家小店。店內店外懸掛著的花燈五顏六色,造型也是多種多樣,顧客們仔細挑選,並一一詢問價格。

「好些年沒看到這些手工花燈了,你看這還能放蠟燭,我要給孩子買一個。」聽著顧客們的讚美,花燈製作人王維良開心地笑了。

王維良家住贛榆區青口鎮,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花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從8歲開始接觸祖傳剪紙和傳統手工工藝,擅長剪紙、布貼畫、扎紙、扎風箏、做燈籠等傳統工藝,今年春節被邀請來民主路展示傳統非遺。

孩子們小時,王維良每年都會給他們扎花燈,後來孩子們漸漸長大,也就扎得少了,而市場上傳統花燈的身影也是漸行漸遠。兒子們回憶兒時玩花燈的快樂,深深地觸動了王維良。

2013年秋,王維良去鹽灘砍「鐵礦柴」,做花燈骨架,剪裁彩紙做燈籠的外皮,還在花燈上貼上自己的剪紙。忙活到2014年元宵節,王維良製作了100多個花燈拿到街上去賣,沒想到一頓飯的工夫,那麼多的花燈都賣完了。大家對傳統花燈的喜愛讓王維良很吃驚,也給了他很大的信心。第二年他製作了400多個花燈,也很快被搶購一空。

傳統花燈製作繁複,涉及選材、扎骨架、製作燈身、製作光源、裱糊、晾乾、彩繪等多個環節。要想讓傳統花燈傳承延續下去,就得進一步增量、開拓市場。王維良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設計了龍骨的圖紙,改為工廠批量生產,同時將剪紙圖案印到絲緞上,取代原先的手工剪紙粘貼。規格化、標準化的手工製作,讓傳統花燈有了更大的市場。

「我扎的每個花燈提梁都是活的,底部留有燭座,可以放蠟燭。」王維良說,不管怎麼改變,傳統花燈的特點一定不能變。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學會製作花燈,今年他還製作了1000多個花燈材料包,材料包裡有說明書,家長花上半個小時的時間就能跟孩子一起製作一個花燈,帶孩子感受傳統花燈的魅力,也在孩子的童年記憶裡留下美好的回憶。

繽紛活動讓居民樂元宵

(□ 武娜 樊婷)

在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裡,港城市民通過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感受節日魅力。昨天,我市多家社區也舉辦包湯圓、猜燈謎、扎花燈等活動,百名社區居民和幼兒園小朋友歡歡喜喜鬧元宵。

「看,先把湯圓面搓成一個圓,然後用拇指捏成個餅的形狀,將黑芝麻餡放進去,再搓成個圓,這樣,湯圓就包好啦。」市民龍潤蘭高興地說。昨天,在海州區賈圩社區舉辦的慶元宵活動中,龍潤蘭正在手把手教小朋友包湯圓。

包湯圓現場,社區志願者們和鐘聲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繫著圍裙,揉麵團、搓湯圓、放餡料、捏造型……白白胖胖的湯圓很快就擺滿了桌面。很快,湯圓就全部入鍋了,10分鐘後,湯圓徹底熟透了,社區工作人員將每一碗湯圓遞到社區孤寡老人及居民手上,大家吃得特別開心。

「能參加社區組織的慶元宵活動非常開心,大家一起過元宵節更有氛圍,自己動手包的湯圓更好吃、更有意義。」居民孫素英樂呵呵地說。

「第一次參加包湯圓活動,奶奶手把手教我,很快就學會了,我特別高興,你看我包得很好吧。」已學會包湯圓的6歲小朋友伏芷萱說,每年元宵節她都是在家中度過,今年和社區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一起度過,她覺得特別有意義。

包湯圓活動結束後,社區還舉行了猜謎活動。長長的紅繩上掛著一排排燈籠,每個燈籠下面都附有一條燈謎。有人圍著燈謎苦思冥想,有人猜出來謎底後樂得直嚷嚷。「這個我以前聽說過,答案就在嘴邊。」「這個我知道,我猜這個!」參與活動的居民圍著燈謎開心地討論著。

與賈圩社區一樣,當天,公園社區、鹽河社區等都舉辦了包湯圓、猜燈謎、做花燈等活動,參與的居民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大家在活動中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增進了鄰裡感情。

元宵文化還應融入生活

(□ 陳煒)

3月2日,正月十五,迎來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那麼,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

市民俗博物館館長程志娟介紹,元宵節起源於漢代,因為漢文帝登基的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紀念,因此大赦天下,與民同樂。以後每到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宮遊玩,張燈結彩,與民同樂。因為那時人們把正月還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節」。到後來,司馬遷創立《太初曆》時,把元宵節定為重大的節日。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徐洪繞介紹,民間傳統習俗是過完了元宵節,年就過完了,於是人們藉助元宵節之美好寓意與祝福,團圓或團聚一下。正月十六各行各業就正式開始新的一年生產活動了,打工的開始外出或創業,曬鹽的鹽民也在正月十六這天開工了,漁民也開始出海撒開第一網,期盼新年有一個好兆頭與好收成。他說,元宵節期間,本地鄉村通常只是給孩子糊個小燈籠或者讓孩子放花。城鎮則自發地形成燈賽,俗稱「鬧元宵」或「鬧花燈」。每家門前都有燈,以燈的大、亮和製作精巧取勝,大街上要舉行大型燈會,往往以行業、地域或家族為單位,各顯其能。傳統的節目有抬閣、龍燈、旱船、高蹺、荷花燈、八仙過海、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如今燈賽已被蒼梧綠園等公園舉辦的花燈展所取代,往日的舞龍、舞獅、踩旱船等元宵節舉行的活動都已融入日常的節慶活動之中。近年來,市非遺辦開展了非遺進社區、進校園、進單位等形式多樣的扎彩燈等技藝傳授活動,傳統習俗也正在以新的形式與方式融入百姓生活之中,並不斷得到傳承與發展。

徐洪繞表示,人們在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與家人一起迎接春天到來的同時,更要從元宵節習俗中品味傳統文化,在傳承傳統習俗的同時,賦予節日新的時代內涵。

相關焦點

  • 民間藝人做花燈迎羊年 傳統手藝不能讓它失傳了
    民間藝人做花燈迎羊年 傳統手藝不能讓它失傳了時間:2015-02-11 08:12:02來源:西安晚報作者:黃亞平編輯:白宇萍(實習生)     羊年春節即將到來,長安區炮裡街道西垇村的王蒲芳和老伴晁永昆又開始忙著趕做花燈,那一串串五彩斑斕、造型各異的燈籠把個農家院裝點得格外喜慶。
  • 親手做花燈,北京哪兒能學這項頻臨失傳的手藝
    因為它最早只在宮廷裡見得著」,「將花燈做成瓶子的樣式,是取『平安』之意」……元宵佳節,忙壞了非遺手藝人。做燈的師傅更是忙上加忙,奔走在各種活動場所,帶著大人孩子一起做花燈、聊花燈,送來過節的美好祝福。要是市民參加活動沒盡興怎麼辦?別著急,做燈師傅現在還有了自己的非遺傳習所,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繼續跟著師傅學手藝。
  • 樂東黃流花燈手藝人扎燈40年 祖傳手藝恐後繼無人
    在樂東黃流鎮,元宵節是民間最熱鬧的日子,這一天孩子們定是早早地期待著天降夜幕,拉上鄰家的夥伴,早早地到街上去玩耍,等著遊花燈;而大人們,不僅賞花燈、還能在花燈下許願。  臨近元宵節,是花燈匠人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日子,選材、設計、製作……不僅是給每家每戶做出一盞漂亮、別出心裁的花燈,還是花燈匠人秀匠藝的節日。各色花燈爭奇鬥豔萬家歡,這是每一個花燈匠人最開心的時刻。
  • 秦淮花燈的起源、現狀及花燈製作工藝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秦準花燈凝結了歷代南京人民的情懷和宙美觀,對這門傳統手工藝做詳細調查對研究它的可持續發展前景變得越發重要。1.秦淮花燈的起源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作為民間傳統手工藝的花燈在古時並沒有專門的花燈藝人,而是由紙紮匠,即集扎燈、扎風等、扎紙人紙馬等技藝於一身的手工藝人,為了生計在工作閒暇的時候扎些花燈,等到節日的時候拿去賣錢換些家用。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才逐漸出現了專職的花燈藝人。
  • 價高不愁賣傳統花燈走俏 扎萬隻手工花燈 仍供不應求
    中國江蘇網2月28日訊 正月十三是揚州傳統的上燈日。日前,記者走訪發現,一度受「冷落」的揚州手工花燈,曾經「擺攤」銷售的揚州傳統非遺花燈工藝受邀走進了各大商場,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為元宵節增添了一份濃鬱的民俗文化氛圍。
  • 一起來點亮福州花燈
    在中國,花燈是一種浪漫而溫情的文化元素它不僅點亮黑夜更寄託著人們的守候和祝福在福建,花燈是一種有著悠久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被花燈映紅的南后街人們很少知道,七八月的盛夏時節,正是花燈匠人新一年的開工季。
  • 花燈作業引熱議:作業超幼兒能力 拼的是家長手藝
    近日,有很多市民致電96339熱議這份特別的寒假作業,有家長覺得製作花燈是和孩子之間美好的互動,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的家長則覺得太麻煩,因為很多花燈都是父母直接代勞製作,給父母增添負擔。這些花燈被發上了朋友圈、微博,引發家長的集體熱議。
  • 中國傳統手工藝——《花燈》
    今天來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傳統花燈,取自於古籍中的幾張精美的民俗花燈畫,讓大姐了解中國傳統花燈。花燈的起源:花燈起源於漢代,在唐代較為興盛,直至普及於民間是在宋代起。中國傳統的花燈種類繁多,製作的工藝十分講究。
  • 池州學院志願者走進皤灘,探索「針刺無骨花燈」奧秘
    街旁唐、宋、元、明、清、民國時遺留下來的民宅古居,氣勢宏偉、布局精美的「三透九門堂」,朱熹送子就學過的桐江書院和曾獲得中國藝術展覽會金獎、第四屆國際博覽會金獎的針刺無骨花燈。針刺無骨花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本次調研的重點內容。
  • 寒亭花燈生意經
    齊魯晚報訊(記者 張焜 實習記者 郎韜)1月中旬,距離春節還有半個多月,位於寒亭區的濰坊魯奇花燈彩車製作廠大院外,總是排著四五輛大貨車等待拉貨。該廠負責人王永訓說,如果院外停著大貨車,就意味著院中肯定已經有大貨車正在裝貨了。走進廠院,進入製作車間的途中,會路過一個簡易大棚,棚內擺滿了即將出貨的花燈。
  • 「婆媳組合」傳承針刺無骨花燈 巧手點亮千年燈彩
    圖為:陳彩平的仙居針刺無骨花燈作品 範宇斌 攝(新春走基層)「婆媳組合」傳承針刺無骨花燈 巧手點亮千年燈彩中新網台州2月19日電 (見習記者 範宇斌)又到一年元宵時,華夏大地「花市燈如晝」。27年來,對她而言,做花燈已經從一種「愛好」變成了「責任」。「明朝萬曆年間,皤灘已有盛大的掛燈和鬧燈活動,商賈富戶人家掛燈,盼望財源廣進,平民百姓掛燈,祈求風調雨順。」陳彩平說,20世紀初,仙居花燈發展到鼎盛,花色品種多達80餘種。20世紀50年代後,仙居花燈一度失傳。
  • 「百科校園」在微博直播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製作工藝
    近日,百度百科旗下品牌「百科校園」官方微博發起了一場主題為非遺百科的網絡直播,直播中介紹了仙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刺無骨花燈的製作工藝。  據悉,我國已入選世界非遺名錄30項,世界急需保護非遺名錄7項,數量世界第一,然而我國大部分非遺面臨著傳承人不足、傳統技藝流失、市場嚴重萎縮等問題。
  • 「佩奇」鬧元宵 杭州燈芯巷的「花燈奶奶」手藝巧
    杭州網 記者 閆雨婷 杭州網訊再過幾天就是中國傳統元宵佳節,杭州市下城區燈芯巷社區裡也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氛圍。記者走進社區,道路兩邊、樹枝上、房簷下已經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社區的工作人員正在冒雨緊鑼密鼓地布置安裝花燈,陰冷的天氣並沒有影響到大家的熱情。
  • 巨形花燈首次亮相杭州 「非遺」仙居無骨花燈也太美了吧!
    製作工藝繁複,因為是純手工的,每一盞單燈都需要20-30天的製作周期,這盞「古亭燈組」是她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的,規模龐大,很有氣質。有著希望今年順順利利,風調雨順的美好寓意。相傳,無骨花燈始源於唐代,俗稱「唐燈」,明清時技藝趨於成熟。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九寨溝牙扎藏寨恢復元宵舞獅遊花燈傳統 文旅結合助增收
    九寨溝牙扎藏寨恢復元宵舞獅遊花燈傳統 文旅結合助增收 2019-鍾欣 攝   (新春走基層)九寨溝牙扎藏寨恢復元宵舞獅遊花燈傳統 文旅結合助增收  中新網阿壩2月19日電 (安源 王鵬)晚上8點,夜幕降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漳扎鎮牙扎村一處廣場上,一隻「獅子」正不停跳躍、翻轉、扭身、甩尾,向四面八方展現著雄威。
  • 浙江古村傳承創新中國花燈 借力傳統文化開拓海外市場
    浙江古村傳承創新中國花燈 借力傳統文化開拓海外市場 2018-09會上,李宅社區書記李長春說,因為中國花燈這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東陽離義烏只有20分鐘的車程,他非常看好海外市場。美麗的花燈 周禹龍 攝  李宅荷花燈由明嘉靖年間鑾公夫人程氏首創,有在八月中秋賞月到月塘放荷花燈的習俗。經過近500年的發展演變後,如今的荷花燈以荷花為主題,民間傳說為基調,農村生活為原景。
  • 做花燈打月餅 感受傳統民俗
    做花燈環節,同學們手握剪刀,跟著家長的演示小心翼翼地剪開手裡的彩色卡紙,再用雙面膠將卡紙貼在塑料瓶上,一個漂亮的花燈就此誕生,大家開心地展示著自己的作品,紛紛表示「這是第一次做花燈,很好玩。」緊接著是大伙兒最期待的做月餅時間,小小的手掌戴著衛生手套,將揉好的麵皮和餡兒放進模具中,壓出好看的紋路……月餅就做好啦!「阿姨,我的月餅露餡了。」「老師,還能再做一個嗎?」同學們沉浸在動手的樂趣中。
  • 從自貢花燈設計看花燈的創意的思維
    自貢花燈無論是什麼樣的花燈設計,我們通常運用兩種思維方式進行創意,即共性和創新性。所謂花燈創意的花燈共性思維,即是遵循人們在長期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積累的有關信息傳遞的一般方式。在花燈設計中,什麼樣的視覺形態表達什麼樣的內涵,多數人有著共性認識,體現著人類對於信息處理的一般規律。如傳統的魚吉祥紋樣形象代表「連年有餘花瓶代表平安」等。花燈的設計只有遵循了這樣的共識,才能與受眾之間產生溝通,實現信息的順利傳遞。
  • 青少年手工花燈製作幕後「揭秘」 心靈手巧故事多
    元宵佳節來臨之際,由市文明辦、市教育、汕頭經濟特區報社在全市組織開展的「我們的節日·元宵」——汕頭市青少年創意花燈製作比賽活動吸引廣大市民高度關注,連日來前往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百所學校選送的近2000盞手工創意花燈讓市民大飽眼福,讚嘆連連。記者現場觀展,走訪參賽者、評委和觀眾,深刻體驗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和花燈製作背後令人感動的一幕幕。
  • 巧做花燈鬧元宵 過節更添儀式感
    璀璨的花燈,更為節日增添了喜慶氣氛。  市場上的花燈,造型新穎,元素豐富,有的還搭配電子燈、音樂等,備受孩子喜愛。當然,有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手工製作花燈,特別是親子一起動手,更添節日樂趣和儀式感。極具廈門傳統特色的「豆仔燈」,極具科技感的「3D列印花燈」,不論哪一種,都寄託了市民對節日的歡欣之情和對未來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