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東黃流鎮花燈手藝人陳宣兆
巧手扎燈40年 只為萬家歡
五彩斑斕的燈籠折射七彩祥光、各式各樣的造型寓意好的願景。花燈,是元宵節留在許多人記憶深處的文化符號。遊花燈、賞花燈,更是海南各地鬧元宵節的重頭戲。
在樂東黃流鎮,元宵節是民間最熱鬧的日子,這一天孩子們定是早早地期待著天降夜幕,拉上鄰家的夥伴,早早地到街上去玩耍,等著遊花燈;而大人們,不僅賞花燈、還能在花燈下許願。
臨近元宵節,是花燈匠人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日子,選材、設計、製作……不僅是給每家每戶做出一盞漂亮、別出心裁的花燈,還是花燈匠人秀匠藝的節日。各色花燈爭奇鬥豔萬家歡,這是每一個花燈匠人最開心的時刻。
□南國都市報記者 易帆
黃流鎮曾遊行的孔雀燈車(資料圖,由記者易帆翻拍)
祖傳手藝
廢鐵絲啤酒瓶成花燈製作材料
今年68歲的陳宣兆,是黃流鎮上的花燈老匠人之一。扎花燈,他一做就是40年,畫草圖、找模型、扎框架……在他的手下,一盞盞花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陳宣兆扎花燈的手藝是祖傳的,自小看著爸爸扎花燈,他也沾染了濃厚興趣。
「可別小看這門手藝,做花燈可是十分耗費精力,做好一盞花燈,要有好的構思,還要有好的表現才行。」陳宣兆說,花燈匠人往往身懷「十八般」手藝,繪畫、書法、雕刻……小時候的花燈,因條件有限,做來做去,都是一個圓燈籠,但還是十分受到大家的喜愛。
在改革開放初期,製作花燈的材料十分有限。「那時候我們用削薄的竹片、廢鐵絲來扎框架,剪彩紙糊形狀,造型也相對單調,功能單一。」陳宣兆說,廢鐵絲、啤酒瓶、透紗布,都是製作材料,鐵絲或者竹片扎出框架後,把啤酒瓶削去一半放至燈內,將搗爛煮熟的糯米填底、固定酒瓶,再用擰好的棉花做燈芯,倒進海棠油。這樣一盞花燈才完成了初步的工藝。但要把花燈做得靈動,還需要用鐵絲連接酒瓶,在燈外做成一個手把,可以手工轉動燈芯。持燈的人轉動手把,看燈內燈火搖曳,賞玩花燈的樂趣就在於此。
花燈手藝逐漸發展,電燈泡取代油燈,薄透紗布取代彩紙,花燈製作有了質的飛躍,集聲、光、電,形、神、色於一體的花燈,成了綜合藝術品。
花燈手藝人在為金馬花燈做外形修飾(資料圖,由記者易帆翻拍)
花燈鬥豔 做一個簡單花燈至少要一周
「鬧花燈,才能討個好年頭。」這是在黃流廣為流傳的一句諺語。
黃流鎮自古來,劃分為七個坊來做花燈、花燈節上,每個坊的作品爭奇鬥豔,並進行評選。黃流鎮花燈協會會長陳大如說:「做一個簡單的花燈,至少也要一個星期,而複雜的,則需要一個月以上。」
陳大如說,做花燈讓坊裡的鄉親鄰裡關係更為密切,即使在外工作的人也會取得聯繫,大家有手藝的出手藝,有物資的出物資,有錢的出錢,只為了坊裡爭得名譽。而對於花燈手藝人來說,這也是一年一度的精神盛會。
花燈手藝人在忙著製作花燈(資料圖,由記者易帆翻拍)
主題不一 寄託手藝人的美好生活願景
花燈的造型主題也反映著手藝人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每年的主題不盡相同。
在黃流花燈史上,鼎鼎有名的是20世紀40年代的一盞「龍燈」。這盞「龍燈」長達30餘米,是用竹子、紅絲布和100盞風燈紮成的。
這樣的例子還不少,陳宣兆曾做過一盞孔雀開屏的花燈,孔雀開屏色彩斑斕的羽毛,由30餘盞燈紮成,竹片固定的孔雀昂著頭,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抖擻,仿若一隻奮起的雄雞。
從舊時的「關羽」、「南海觀音」,到現在的「宇宙飛船」、「嫦娥奔月」,不同的花燈造型主題寄託了手藝人的美好願景。
傳統難題 製作技藝面臨後繼乏人困境
記者採訪過程中了解到,如今花燈手藝人都是些年近古稀的老人,其中還有些老人因身體等因素,已不再製作花燈。鮮少有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門手藝。
黃流文化藝術促進會相關負責人陳鴻漢告訴記者,在以往黃流民俗中,每一戶生有男孩的人家,都要做花燈,而如今這項民俗已經淡化。民俗觀念的淡化,加之傳統手工藝製作複雜、注重細節,利潤微薄,且市場需求不強等因素,花燈製作技藝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
黃流文化工作站站長陳山說,當務之急仍是通過文化引導,讓更多的人了解花燈,才能得以傳承。
責任編輯: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