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檔西安街頭制手工燈籠 最害怕手藝後繼無人

2020-12-14 華商網

      老兩口在街頭編燈籠    本報記者李宗華攝

  「夫妻搭配,幹活不累」。王西學和老伴這對夫妻檔可是搭配了幾十年。

  在西安市雁塔區樂遊路路口,他和老伴王粉團擺了一個小攤位,專門賣手工燈籠。他的活是破篾子,老伴負責編。「手工燈籠現在很受歡迎,不少人路過這都會買一兩個,順便看看我們怎麼做。」

  生意不錯,王西學喜上眉梢,「正月十五掛燈籠,希望大家掛上我的燈籠,這一年都紅紅火火。」

  夫妻分工做燈籠

  王西學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第幾年正月間在西安街頭賣燈。但燈籠他已經做了40多年。「我和老伴都是長安區炮裡村人。炮裡以前是有名的燈籠之鄉,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燈,我家做燈籠的手藝傳到我這裡,已經是第三代了,從小我就跟著父母學著做,一晃我今年都61歲了。」

  40多年的磨鍊,王西學如今的手藝已是爐火純青。一把竹刀在他的手裡上下翻飛,不一會工夫,兩根完整的竹節就被破成一條條又細又薄的篾子。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每根篾子的粗細、厚度幾乎分毫不差。王西學說,這是一門很多人都練不來的功夫。「別看我劃篾子就是說話間的事,但就這兩下不練上數年,一般人還真到不了這種水平。劃篾子對手的力度、距離的掌握有非常高的要求。」

  王西學破竹、劃篾子是拿手絕活,老伴王粉團編織燈籠的手藝也不差。她向三秦都市報記者介紹,編織燈籠在中國很有講究,一般都會用到15根竹篾,寓意「正月十五打燈籠」。

  「很多人可能會問,一個完整的燈籠編織出來非常細密,用到的竹篾咋才15根。其實,這15根竹篾,每根上面還要再劃開3道口子,分為4條,這樣一來就有60根。一根壓一根編,兩頭一拉,相當於有120根,這樣編出來的燈籠才精巧。」100多根竹篾向四面八方展開,王粉團的手靈活地在其中遊走,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擔心手藝後繼無人

  編織一個手工燈籠看似簡單,卻有著複雜的工序,足足要經過選竹、破竹、泡竹、破篾、起篾、劃篾、盤篾、分篾、編織、收口、烘烤、捏圓、滾漿、糊紙14道工序。

  王西學老兩口每天在街上完成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滿打滿算一天到晚也只能做30個。他們把燈籠按大中小分類定價,大號一個賣20元,中號賣15元,小號賣10元。「經常有顧客上門說便宜點,其實利潤已經很微薄了。原材料不值錢,手工太費事。我和老伴年紀大了,也不知道還能在這街上賣多久。」

  說到這個話題,王西學變得有些傷感。「如今,我們村裡還在堅持做燈籠的連我也就3家,我們也是年前有老顧客預訂了才做,正月裡再上街賣個十來天,其餘時間都不做了。娃們不愛好這,不願意學,我還真擔心這門老手藝再這麼下去後繼無人。」

  來買燈籠的市民姜大叔聽到這話也有些唏噓,在他看來,年就是小時候挑著燈籠和一群小夥伴跑來跑去,比比誰的燈籠最好看,再央求父母給自己也買個一模一樣的。「現在市場上大多數都是電燈籠,好看是好看,但總感覺缺少那麼一點喜慶團圓的年味。希望這門傳統技藝能一直傳承下去,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首席記者張晴悅

編輯:雷曉娟

相關焦點

  • 天安門紅燈籠製作者:傳統制燈手藝恐後繼無人(1)
    原標題:天安門紅燈籠老藝人手工扎制如今的紅燈廠早已不見昔日輝煌,固守傳統的手工制燈者寥寥無幾,這項傳統民俗技藝面臨失傳窘境。老藝人制燈40年不改本色「燈籠是數學和藝術完美結合體,需要大大小小10幾道工序,」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從事燈籠製作30餘年的馬師傅說,燈籠底座、骨架、尺寸以及與建築物的比例都要遵循規律。首先燈籠直徑要和燈座大小相匹配。
  • 評論:手工燈籠靠「節」走俏 誰來傳承?
    外甥打燈籠、大紅燈籠高高掛、正月十五雪打燈說的都是燈籠。新年、新春掛燈籠的風俗,從古沿襲至今。臘月裡,西安市場傳統的手工燈籠少多了,西安市周邊的「燈籠村」為應節慶,老手藝人又一次扎、編、糊、系,眼看著身邊的傳承稀稀落落,不免傷感。
  • 「手工燈籠,既是手藝更是情懷」
    「小時候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場所,所以每天放學後,我只能待在店裡看著爸爸做燈籠。」耳濡目染下,彭少英也喜歡上了這項手藝,便跟著爸爸學習,並一直堅持到現在。  1995年,彭少英來到光孝路開了這家「天就行」,25年來幾乎天天都泡在店裡。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是「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在做燈籠」。由於每一隻燈籠都需要手工製作,別看這些燈籠款式簡單,但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 後繼無人 新加坡華人潮式燈籠彩繪手藝面臨失傳
    後繼無人 新加坡華人潮式燈籠彩繪手藝面臨失傳     「楊瑞發父親白手起家,二戰結束,在牛車水紐馬吉路設店賣燈籠和紙紮工藝品。  楊漢潮從小就喜歡美術,曾在南洋美專(南藝前身)學繪畫,後來家裡經濟拮据,16歲輟學,回到紙紮店幫忙父親打理生意。他很快就從父親和紙紮師傅那裡學會各種製作燈籠和紙紮的手藝,但他最感興趣的始終是燈籠彩繪。  楊漢潮學燈籠彩繪的過程相當艱辛。
  • 樂東黃流花燈手藝人扎燈40年 祖傳手藝恐後繼無人
    樂東黃流鎮花燈手藝人陳宣兆  巧手扎燈40年 只為萬家歡  五彩斑斕的燈籠折射七彩祥光、各式各樣的造型寓意好的願景。花燈,是元宵節留在許多人記憶深處的文化符號。遊花燈、賞花燈,更是海南各地鬧元宵節的重頭戲。
  • 【新春走基層】西安三兆燈籠村 傳承老手藝轉型求發展
    過去,村民幾乎家家戶戶做燈籠,可如今隨著市場需求和手藝傳承的改變,這個傳統燈籠村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正月裡掛紅燈,是許多地方的傳統習俗。眼下正是燈籠銷售的旺季,記者來到了西安遠近聞名的「燈籠村」——三兆村,雖然巷子裡掛著出售燈籠的廣告,村民家門口懸掛的紅燈籠也很搶眼,但卻依然顯得有些冷清。
  • 潮陽金浦手藝人鄭義20餘年堅持手工製作油紙燈籠
    春節臨近,市場上燈籠的身影也漸漸多了起來,其中不乏手工燈籠。做工精細的油紙燈籠是潮汕民間一種雅俗共賞的實用工藝品,更是舊時老百姓辦紅白事必不可少的傳統用具。「很有意思的,手工燈籠陪我度過整個童年時期」,鄭義向記者講述起他與燈籠的故事。1992年,鄭義從汕頭工藝美術學校畢業,開始自己做燈籠。
  • 老藝人手工制樂器一把賣萬元,嘆後繼無人
    在河南洛陽老城的南大街上,有不少樂器商鋪,多以出售樂器廠生產或買來半成品組裝的樂器為主,但有一個店鋪卻是例外,專門手工製作和修理曲胡、板胡、二胡、三弦、手板邦子、三弦蒙面等傳統民族樂器。據民樂愛好者講,這家店鋪做出的樂器聲色純正沒雜音,在洛陽很有名氣,一把好的二胡賣到萬元以上。
  • 西安「燈籠村」的落寞:傳統工藝遭創新之窘
    呼延民的兒子呼延雷稱自己從小看父母做燈,明白箇中滋味,從未考慮過傳承家裡的制燈手藝。  過大年、逛燈會,是中國傳統民俗,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  三兆村位於西安市南郊,相傳已有上千年的燈籠製作歷史,是遠近聞名的「燈籠村」。一度,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扎燈銷售,當時西安銷售的各種燈籠絕大多數出自此處。
  • 西安燈籠村的呼延姐妹改良燈籠很新穎 設計好 摔不壞
    這不,西安傳統的燈籠村三兆村又到了銷售旺季,這些燈籠裡,呼延姐妹的燈籠獨樹一幟,她們使用新材料製作的燈籠摔不爛,設計的樣式也和別家不同。姐妹倆設計製作的各種新式燈籠。在家庭作坊手工製作各種燈籠姐姐呼延榮利說:「村子裡幾百年來,手藝都是一樣,工藝也是一樣,樣式也是一樣,大家除了比燈籠個頭大小,創新不多,燈籠銷售也是越來越少。自己從小和父母製作傳統燈籠,一直就想改變這些,後來上了職業學校,學習了美術設計,近幾年,有了兩個孩子,就沒有上班和妹妹在家製作改良燈籠。」
  • 百年筷子鋪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 現已後繼有人
    原標題:百年筷子鋪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 現已後繼有人   有了第四代傳人 老店筷子製作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  越秀區繁華老城區,在老街濠畔街的尾巴上,有家不起眼的百年筷子老店——「酸枝家具」,古舊的招牌旁邊擺了一疊疊筷子。63歲的冼聯廣說,老店筷子製作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他坦言, 單靠這筷子生意,連自己都無法養活。他曾一度擔心無人繼承這門手藝,但現在已無此憂。
  • 烏鎮傳統手工燈籠,照亮人們的生活
    在烏鎮的所有商店中,銷售傳統手工製作燈籠的商店在夜間最為突出。這些精美作品背後的男人是顧業光,他是一位53歲的工匠,出生於江蘇省南京的一個燈籠製造商家庭。雖然顧業光幾乎花了他一生的時間製作燈籠,但他從未對這個職業感到厭倦,並說如今向年輕人傳授這種技巧是他最近的動力。他承認,他不是出於興趣而選擇了這種工藝,只是因為他被迫幫助了家族企業。
  • 潮式燈籠彩繪乏人問津 新加坡華人手藝面臨失傳
    (林國明/攝) 中新網11月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潮式傳統燈籠的製作過程不算複雜,但將細藤編成燈籠骨架的手藝,早在30多年前本地就失傳,至於能為燈籠彩繪的師傅,很可能僅剩70多年老字號「楊瑞發」紙料商的老闆楊漢潮了。 來自潮州汕頭的楊漢潮(72歲),1940年隨父親來新加坡。父親白手起家,二戰結束,在牛車水紐馬吉路設店賣燈籠和紙紮工藝品。
  • 街頭現傳統手工爆米花 引發市民甜蜜回憶
    入冬以來,覃師傅用老手藝製作的爆米花,受到當地許多群眾的熱捧。    30來歲的小覃師傅告訴筆者,這套老式的爆米花機是他叔叔30多年前使用過的,已閒置在家多年。為了把這門傳統的手藝傳承下去,兩年前,他開始對這套老式的爆米花機進行檢查和維修。修好後,他就開著車、載著這套爆米花機,走村串巷為人們製作爆米花。
  • 新年探訪手工仿古燈籠製作 讓傳統手藝作品星火相傳
    燈籠又稱「燈彩」「花燈」,在我國歷史悠久,有「團圓、喜慶、和諧」之意。崔會斌是合陽縣同家莊鎮西銅鞮村一名燈籠製作手藝傳承人,每年春節,他和工人們都會製作出各種有著不同寓意的燈籠,把美好祝福傳遞到千家萬戶。
  •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一雙頂級的手工皮鞋最重要的是手工縫製工藝。在溫州,有一「工匠」父子檔傳承發揚溫州縫合鞋技藝,給該手藝「縫」上了「非遺」標籤,續寫著溫州皮鞋背後的匠人故事。守藝 完善溫州縫合鞋技藝歐泊鱷手工鞋工作室位於市區墨斗小區一樓,創始人陳文華是國家一級鞋類設計師,也是溫州縫合鞋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我師傅做手工鞋,師公做手工鞋,到我這裡,算第三代。」
  • 溪水灣社區:手工燈籠製作活動
    (通訊員:李正梅)為了讓孩子們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體驗濃濃的迎新年氛圍,溪水灣社區攜手長沙市心快樂公益服務中心,於2021年1月9日下午在溪水灣社區美世界鄰裡中心開展了舊紅包巧手藝手工燈籠製作活動。
  • 西安:三兆村燈籠老藝人為大唐不夜城做創意燈籠 獲遊客點讚
    已做了50多年燈籠的呼延振元,在不斷的挑戰自己,他做過能摺疊高達8米的巨無霸燈籠,他不斷嘗試製作異形燈籠,南瓜燈籠、水滴燈籠、鑽石燈籠……在他的手中一個個面世,他覺得燈籠不能固守老樣子,客戶的需求是多樣的,你必須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圖片來源:魏永賢/視覺中國2019年2月5日,西安。
  • 元宵節燈籠手工製作圖片
    元宵節燈籠手工製作圖片2017-01-29 00:20:3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元宵手工製作是當天活動之一,尤其是可愛的燈籠製作很考驗工夫。一般燈籠師傅要提前花幾周的時間準備遊園的燈飾,才能做出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元宵節燈飾的。
  • 過完年,西安街頭的燈籠陸續被拆掉,堆積在一起的燈籠看著霸氣
    西安年最中國,還記得熱鬧的西安年嗎,相信很多人對西安小寨天橋的紅燈籠記憶深刻,大紅大紅的,一到晚上就是紅燦燦的一大片很是壯觀,轉眼,過年結束,天橋上的燈籠也陸續拆掉了,如圖剛剛拆掉堆放橋頭上的紅燈籠,有序擺放著,很是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