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兩口在街頭編燈籠 本報記者李宗華攝
「夫妻搭配,幹活不累」。王西學和老伴這對夫妻檔可是搭配了幾十年。
在西安市雁塔區樂遊路路口,他和老伴王粉團擺了一個小攤位,專門賣手工燈籠。他的活是破篾子,老伴負責編。「手工燈籠現在很受歡迎,不少人路過這都會買一兩個,順便看看我們怎麼做。」
生意不錯,王西學喜上眉梢,「正月十五掛燈籠,希望大家掛上我的燈籠,這一年都紅紅火火。」
夫妻分工做燈籠
王西學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第幾年正月間在西安街頭賣燈。但燈籠他已經做了40多年。「我和老伴都是長安區炮裡村人。炮裡以前是有名的燈籠之鄉,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燈,我家做燈籠的手藝傳到我這裡,已經是第三代了,從小我就跟著父母學著做,一晃我今年都61歲了。」
40多年的磨鍊,王西學如今的手藝已是爐火純青。一把竹刀在他的手裡上下翻飛,不一會工夫,兩根完整的竹節就被破成一條條又細又薄的篾子。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每根篾子的粗細、厚度幾乎分毫不差。王西學說,這是一門很多人都練不來的功夫。「別看我劃篾子就是說話間的事,但就這兩下不練上數年,一般人還真到不了這種水平。劃篾子對手的力度、距離的掌握有非常高的要求。」
王西學破竹、劃篾子是拿手絕活,老伴王粉團編織燈籠的手藝也不差。她向三秦都市報記者介紹,編織燈籠在中國很有講究,一般都會用到15根竹篾,寓意「正月十五打燈籠」。
「很多人可能會問,一個完整的燈籠編織出來非常細密,用到的竹篾咋才15根。其實,這15根竹篾,每根上面還要再劃開3道口子,分為4條,這樣一來就有60根。一根壓一根編,兩頭一拉,相當於有120根,這樣編出來的燈籠才精巧。」100多根竹篾向四面八方展開,王粉團的手靈活地在其中遊走,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擔心手藝後繼無人
編織一個手工燈籠看似簡單,卻有著複雜的工序,足足要經過選竹、破竹、泡竹、破篾、起篾、劃篾、盤篾、分篾、編織、收口、烘烤、捏圓、滾漿、糊紙14道工序。
王西學老兩口每天在街上完成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滿打滿算一天到晚也只能做30個。他們把燈籠按大中小分類定價,大號一個賣20元,中號賣15元,小號賣10元。「經常有顧客上門說便宜點,其實利潤已經很微薄了。原材料不值錢,手工太費事。我和老伴年紀大了,也不知道還能在這街上賣多久。」
說到這個話題,王西學變得有些傷感。「如今,我們村裡還在堅持做燈籠的連我也就3家,我們也是年前有老顧客預訂了才做,正月裡再上街賣個十來天,其餘時間都不做了。娃們不愛好這,不願意學,我還真擔心這門老手藝再這麼下去後繼無人。」
來買燈籠的市民姜大叔聽到這話也有些唏噓,在他看來,年就是小時候挑著燈籠和一群小夥伴跑來跑去,比比誰的燈籠最好看,再央求父母給自己也買個一模一樣的。「現在市場上大多數都是電燈籠,好看是好看,但總感覺缺少那麼一點喜慶團圓的年味。希望這門傳統技藝能一直傳承下去,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首席記者張晴悅
編輯:雷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