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之後便是年。農村集市、城市街區年味十足,年貨琳琅滿目。外甥打燈籠、大紅燈籠高高掛、正月十五雪打燈說的都是燈籠。新年、新春掛燈籠的風俗,從古沿襲至今。臘月裡,西安市場傳統的手工燈籠少多了,西安市周邊的「燈籠村」為應節慶,老手藝人又一次扎、編、糊、系,眼看著身邊的傳承稀稀落落,不免傷感。
春節前後 手工燈籠走俏
西安市灞橋區塘村的燈籠手藝人王學坤與老伴張淑雅已是古稀之年,獨愛編制傳統篾子燈籠「火葫蘆」。王學坤老人說:「我們每年要做4000多個燈籠,最旺時「火葫蘆」掛編半個西安城,周邊農村過年、過喜事都愛訂購我們的燈籠。春節前趕工扎制的比平常多好幾倍。」
記者在西安市灞橋區白鹿原上的「燈籠村」看到,春節臨近,白鹿原上編制燈籠手藝人夜以繼日正在忙碌地扎制各種燈籠。
白鹿原上的篾子燈籠
白鹿原的「長命富貴燈籠」已有百年歷史,在灞橋、臨潼、周至等農村頗受歡迎。燈籠骨架用的是竹子,裱糊紅紙,寓意四季紅火、節節高、長命富貴。王學坤老人說:「長命富貴燈籠用15根竹篾子紮起來,一個空填一個空進行編制,展勻分枝,表示走向四面八方;120根篾子編成360個孔,代表一年,將編好的燈籠架子烘烤定型,燈籠腰身裱糊一圈紅紙,一個長命富貴燈籠完成了。」
與白鹿原上的竹蔑紙燈籠相比,西安市雁塔區三兆村的燈籠則多銷往西安城區、省外及國外。自漢代有了元宵節後,長安城人家過年都要掛花燈以示喜慶。 「三兆村燈籠」一度成為西安的名片。三兆村的燈籠是金屬骨架、外裹綢布,扎箍、裹布、貼花、掛須,臨近春節,訂單會多一些。
以節為令 做燈籠不掙錢也沒人學
塘村老藝人王學坤告訴記者,家裡編制燈籠,是養家餬口的手藝活。年輕人因耗時間、來錢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老伴張淑雅說:「一個燈籠幾塊錢,到現在也才幾十塊錢。」
西安市三兆村製作大燈籠 圖片來自西部網
三兆村的一位村民說:「兩米高大燈籠,製作花了兩天時間,也就賣100元,什麼都漲價了,可這燈籠還是幾年前的價。」 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兆村村民春節前到外省去做三四個月燈籠,收入高成為萬元戶,名噪一時。如今,三兆村的燈籠經過多年試驗、改進,美觀大方,但訂單不固定,願意學習傳承、從事經營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手工製品為節慶添彩 衰落式微
王學坤、張淑雅老人如今是蔑子燈籠的「非遺」傳承人,還會參加一些「非遺」展會,進校園。年輕人表示願意學,卻沒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老人擔心「絕活」手藝會失傳。
西安市街頭迎新春的燈籠裝扮
傳統手工燈籠曾經名噪一時,在工業化、市場化衝擊下,已經完全靠「節」吃飯,只能在春節前後短暫走俏,手藝的傳承、工藝的發展陷入困頓。老手藝人們堅守傳統、苦苦支撐,只能精做賤賣。「非遺」普遍式微、走不出小作坊,沒有與時代、科技同步,老手藝不容易做大做強,只能眼看著這些 「絕活」手藝成為博物館裡的陳列品、影視劇的「化石」。(作者:央廣網陝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