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清製作燈籠已經40多年。(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陳文強 攝)
中國僑網9月12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在馬來西亞,中秋節是對當地華人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雖然科技在進步,舊時代的許多東西也隨之被淘汰,但傳統燈籠這種手工藝品,卻仍是許多人難以忘卻的童年回憶。
馬六甲州雞場街文化坊工委會副主席顏天祿表示,日前自己經過觀音亭街,見到一家老店內掛著一個傳統造型燈籠,便向老闆張瑞清要求在玻璃紙添了幾筆,並買了多個不同造型的燈籠帶回家給孩子。據他回憶,自己兒時總會和朋友一起提著燈籠慶中秋,有些燈籠是自己做的,有些則是在觀音亭街的店鋪裡買的。
「燈籠就應該用蠟燭點亮,因為蠟燭代表傳承,同時也象徵著照亮前程。我買了幾個傳統燈籠給孩子,也會和他們分享自己小時候製作燈籠的過程。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很棒的回憶。」顏天祿說。
顏天祿認為,現在市面上的傳統燈籠越來也少,塑料和電子燈籠越來越多,但傳統燈籠的意義不是電子燈籠能取代的,因此應該被「保護」起來,才有希望傳承下去。
店主張瑞清表示,自己跟隨父親製作燈籠已有40多年。中間有段時間市場慘澹,業務曾經一度關停,後來市面上又颳起復古風,一家人才再度投入到傳統燈籠的製作中來。
「每當聽到顧客說『我爸爸以前買這種燈籠給我玩,現在我也買這種燈籠給孩子玩』時,我都會很開心,這大概就是傳承的美好吧。」張瑞清說。
對於燈籠的造型,張瑞清透露,目前傳統燈籠造型以12生肖為主,其中龍最暢銷,兔子、馬和狗也很受歡迎。此外,由於傳統燈籠是手工製作,所以每個燈籠都有不一樣的特色。(陳文強)
【責任編輯:李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