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黃麗霞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每年中秋佳節,除了賞月、吃月餅、猜燈謎,古人還有玩「花燈」的習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燈籠。從前的燈籠都是用紙糊制而成的,款式雖然不多,但卻飽含了製作者的心思。只可惜隨著工業的發展,手作燈籠逐漸被機器製作所代替……不過近年來,一些手作燈籠又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裡。位于越秀區光孝路的寧家裡,就有這麼一間手作燈籠店——「天就行」。但凡路過的人,都會被店門口形狀各異的燈籠所吸引:金魚、楊桃、蓮花、蝴蝶……款式多達70多種。對於老粉絲來說,這些手作燈籠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僅是因為其細緻的做工,小小的燈籠裡更飽含了手藝的傳承,也是老廣們的情懷所在。
談傳承:
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在做燈籠
燈籠店老闆彭少英回憶起童年時,笑著稱自己是「在燈籠堆裡長大的孩子」。彭少英表示,她父親曾經在十三行經營了一家手作燈籠店。「小時候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場所,所以每天放學後,我只能待在店裡看著爸爸做燈籠。」耳濡目染下,彭少英也喜歡上了這項手藝,便跟著爸爸學習,並一直堅持到現在。
1995年,彭少英來到光孝路開了這家「天就行」,25年來幾乎天天都泡在店裡。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是「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在做燈籠」。由於每一隻燈籠都需要手工製作,別看這些燈籠款式簡單,但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彭少英介紹,小燈籠製作需要花費2、3個小時,「如果是大型的、複雜的燈籠,則要耗費一天甚至更多的時間。」尤其是每年中秋節前後,彭少英都會接到大量的訂單。「有時候是公司開業需要,有時候是市民個人訂購,所以幾乎每一天我都會做燈籠。」
一隻燈籠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呢?彭少英介紹,當顧客提出需求後,她首先會進行構思和選料。「先要想好燈籠的大概形狀,當構思成形後,就可以挑選適用的布料製作了。」記者了解到,「天就行」的燈籠大概分為布藝和紙藝兩大類。「如果是形狀比較傳統的燈籠,比如蓮花燈籠和楊桃燈籠,會選用絲綢布、玻璃紙製作;而如果想要做出閃亮繽紛的效果,我會選用圓點布、星星布等。」彭少英介紹道。
選好了合適的材料後,接下來便是扎架,這也是製作過程最複雜的一個步驟。彭少英回憶,早在10多年前,製作燈籠還是用竹篾,「用竹篾要耗費的精力就更多了,因為削竹很麻煩,而且它容易斷。」為了製作的質量和美觀,如今採用多是鐵絲。「將鐵絲紮成燈籠大概的形狀,之後將布料按照燈籠的形狀大小裁剪,並將其粘貼在鐵絲架上,最後進行修邊,燈籠就基本完成了。」燈籠製作完成後,彭少英還會仔細地對細節進行修整,如布料是否貼合,裝飾裁剪是否有瑕疵等,以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談生意:
生意由淡變旺 手工店變成打卡地
「天就行」從1995年開業到現在,彭少英坦言這一路並非一帆風順。「起初,很多人都不知道這裡還有一家做手工燈籠的店鋪,只有一些老廣熟客來幫襯。」起初生意難做,但彭少英並未就此「打退堂鼓」。「如果我不做了,爸爸的手藝就沒辦法傳承下來。」秉持著一份對手作燈籠的熱愛,即便訂單量不多的時候,彭少英依舊堅持每天做燈籠。慢慢地,她的好手藝被越來越多人所知道,「天就行」的名聲也漸漸變得響亮。
而隨著網絡媒介的快速發展,很多市民通過朋友圈、微博等方式,了解到越秀老城區還有這樣一家傳統手工藝店,紛紛前來拍照「打卡」。「近幾年,越來越多80後、90後帶著孩子前來購買燈籠。」時代在進步,彭少英的燈籠店也在與時俱進。「現代社會發展這麼快,大眾的喜好也常常變化,如果不創新,很難生存下來。」
為了提高燈籠的質量,彭少英首先想到用鐵絲代替竹篾製作燈籠。此外,她也敢於在燈籠的款式上進行創新。「過去,人們喜歡蓮花、楊桃、金魚、兔子等傳統形狀的燈籠,但近幾年受眾有了變化,所以我又增加了各種動物造型,還有汽車、飛機、hello kitty等年輕人、小孩子會喜歡的燈籠。」前幾年,彭少英還推出了「小豬佩奇」燈籠,尤為受到小朋友的喜愛。而這些燈籠則會根據尺寸大小,形狀做工定價,價格從20元~400元不等。
採訪當天,記者見到不少市民前來購買。「媽媽,是飛機的好看,還是汽車的好看呢?」市民張女士是在朋友圈了解到這家後,特意帶著孩子來買燈籠的。「近年來,我們店被越來越多人熟知,營業額每年都會遞增20%。」彭少英開心地說道。
談情懷:
看到大人帶小孩來買燈籠,總有種莫名感動
守業25年,彭少英坦言讓自己堅持下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情懷。「情懷,一是出自於對父親的情感,從小爸爸就教我做燈籠,這其中存放了很多我和他的記憶。」此外,對於傳統手藝的傳承和發展,也是讓彭少英沒有放棄的重要原因。「我接觸燈籠有40多年了,從孩童到成家,一直與燈籠為伴。我和燈籠產生了很深厚的感情,不想讓這種手藝斷掉。」
一路以來,最讓彭少英感動的,還是街坊們的支持。據悉,很多熟客每年都會特意回「天就行」買燈籠,有的甚至要坐一個多小時車。「每年熟客來,都會和我嘮嘮家常,提前說聲節日快樂。」據悉,「天就行」的眾多忠實粉絲裡,最高齡的當屬家住荔灣區的梁姨,她如今已經90多歲高齡了。「梁姨以前是來買燈籠給孫子,現在是買給曾孫,她幾乎年年都會過來,真的讓我很感動。」
買燈籠的顧客在長大,在變老,而彭少英的這項好手藝,又該如何傳承呢?記者採訪當日,在店鋪見到彭少英的兒子梁志康正坐在小板凳上,仔細地為做好的燈籠修邊。90後的他和媽媽一樣,也是在燈籠的包圍下長大的,自然而然也學會了這門手藝,細心的他還經常得到母親的誇獎。
目前,梁志康也有自己的工作,但休息總會到店裡幫忙做燈籠。「這門手藝是需要傳承的,如果我不堅持下去,就會越來越少人懂得手作燈籠的方法。」梁志康表示,雖然他有自己的事業工作,但也會將這門手藝繼承發展下去。除了兒子外,如今,彭少英的姐姐和侄子也都在店鋪幫忙,是名副其實的「家族生意」。她的侄子告訴記者,自己幫忙已有三四年的時間,看著越來越多人了解手工燈籠製作技藝,感到特別欣慰。
眼看著「天就行」在這老城區裡堅守了20多年,作為老顧客,市民吳女士尤為感慨:「這些傳統的手工藝需要讓更多人知道,不僅是對技藝的傳承,更是對其中包含的文化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