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鄉村老人60年堅守傳統手工,一年做4000個手工油紙燈籠!

2020-12-20 莆田小魚網

為做好一件事 你會堅持多久

一天 一年 十年

手藝人的人生很慢,做好一件事,用了一輩子!

時至今日,在這個流水線慢慢磨掉匠心的時代裡,在工廠隆隆聲到達不了的僻靜角落裡,一些被時光遺忘了的守藝人,通過一份孤獨的舊工藝,連接著我們過去的記憶。然而,曾經做出貢獻的老行當即將消失,但他們不應該就這樣被人們遺忘。

《走進》第八期

半生已過 初心不改

蔡起德和他60多年的匠心之路

視 頻 內 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莆田油紙燈籠

在莆田,春節元宵懸掛油紙燈的傳統習俗,已經延續千年歷史,以祈求新的一年美滿團圓、平安吉祥。

莆仙方言中,「燈」與「丁」,「竹」與「德」同音,竹子做的燈籠代表了「財丁興旺」,「德澤綿長」,在莆田地區深受老百姓喜歡。

對大多數莆田人而言,油紙燈籠見得多,製作過程卻甚少接觸。我們走進東海鎮東沙村,通過鏡頭記錄製作傳統油紙手寫燈籠背後的繁複工序,一起感受來自老一輩的沉甸甸的傳承。

2、一輩子就堅持這件事

在東沙村裡,經營著燈籠鋪的蔡起德,對油紙燈籠已是十分熟悉,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燈籠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他的油紙燈籠,依然保持著100多年前的樣式和工藝,完好的保留了莆田古式的技法,由他製作而成的油紙燈籠更是不計其數。

『曾經有一年做4000個手工油紙燈籠,為莆田祈求吉祥美好!』

我們剛去的時候蔡老先生在編織燈籠坯子,見我們到了便起身與大家點頭、擺手問好。

雖然他不太會普通話,但這種友善穿越了語言的障礙,還是讓我們倍感親切。

3、從竹子到燈籠胚

蔡起德老人說:從9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做油紙燈籠,四代相傳,已經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純手工的莆田古式的油紙燈籠,代表莆田地方傳統民俗整體禮制規範和特殊文化內涵,極具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但製作過程繁瑣。

蔡起德的油紙燈籠從破竹編絲作骨,到糊紙做面,手繪圖案,提煉桐油,『油紙燈籠製作的每一道工序,都依賴手工作業,整套製法自成體系。

製作油紙燈籠的原材料是竹子,從簡單的竹子到網狀的燈籠胚,還要經過削竹、編織、修剪等工序。而編織這一過程,更需要手藝人將編織技法諳熟於心,並且熟練掌握。

燈籠胚製作完成,修剪整齊,就可以為它貼上一層「新衣」了,也就是棉塵紙。『蔡起德說:幹我們這行的,全靠手藝和耐力,慢工才能出細活。

4、畫燈籠

別看燈籠上的字只有幾個而已,這也需要一定的書法、美術基礎。他自小便看著家中長輩畫燈籠,受影響頗深,這項手藝也是祖傳而來。

在不同場合出現的油紙燈籠,規格也有大小之分,不單單是規格不同,油紙燈籠上的吉祥語、圖案也會因為不同場合的使用而變化。

每個簡單的圖案和色彩,或來自遙遠的民間傳說,或蘊含著設計者的巧思,傳遞著美好的願景。

例如『燈上繪的大旗、繡球、毛筆、官印,合在一起就是祈求必應,帶著吉祥而希冀的寓意。』

求子、求財、求平安、求和睦,都在其中。表達著人們生活中樸素而美好的願景。

寫好的燈籠,還需刷上一層帶乾性的植物油——桐油,刷上桐油的油紙燈籠更加有光澤度,耐受力也更強,不易受風吹日曬的侵蝕。待桐油晾曬至幹,安裝上燈腳,油紙燈籠的製作才算完成。

5、燈籠上描畫的七種顏色的含義

談起竹製燈籠的製作過程,蔡起德眉飛色舞,頭頭是道:

我家燈籠特點就是兩種,一種就是用桐油,一種就是圖畫不一樣,圖畫我有金木水火土等七種顏色,人家現在改革了都是四種顏色、五種顏色。我還是按古代的。

籠上描畫的每一種顏色和線條都有著特殊的含義。要畫七種顏色。『紅銅、黃金、白銀、黑是鐵,這是紫色,按莆田話說是鍋,含義就是一個家。

這藍色是天,這是草綠,綠色是陸地。那這七種顏色就是包含一個家,一個家庭,一個家庭有金有銀有銅有鐵,有一個鍋、灶,這紫色叫一個家,家裡面有福祿壽,後面字寫的是財丁貴。

上桐油的更牢固、更美觀。碰水也不怕,風吹也不怕。

6、百年民間手藝盼重現光彩

問起油紙燈籠的現狀,蔡先生的臉龐閃過一絲欣喜,但是蓋不住些許擔憂:

現在油紙燈籠已不如以往興盛了,只有過年前後才有比較多的人前來訂做。

雖然每到新春佳節之際,燈籠生意都供不應求,但現在做燈籠的人並不多,都是中老年人。

而油紙燈籠的製作更是繁瑣費時,年輕一代對這項手藝也常是一臉茫然,這項傳統手藝,『正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尷尬。

歲月如梭,承載著人們美好期盼的油紙燈籠,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暗淡,而你是否還記得它呢?

相關焦點

  • 潮陽金浦手藝人鄭義20餘年堅持手工製作油紙燈籠
    春節臨近,市場上燈籠的身影也漸漸多了起來,其中不乏手工燈籠。做工精細的油紙燈籠是潮汕民間一種雅俗共賞的實用工藝品,更是舊時老百姓辦紅白事必不可少的傳統用具。傳統永遠是無法割斷的牽掛隨著現代工業的迅猛發展,燈籠匠這個行業日益萎縮。然而,仍有一些民間手工藝人對這種傳統的油紙燈籠,有著一份堅守的情懷。他們靠著自身單薄的力量,堅守著讓人無法割捨的傳統和牽掛,潮陽金浦的鄭義便是其中的一員。在潮陽金浦南門新市場內,有一家不起眼的紙質燈籠店。
  • 評論:手工燈籠靠「節」走俏 誰來傳承?
    臘八之後便是年。農村集市、城市街區年味十足,年貨琳琅滿目。外甥打燈籠、大紅燈籠高高掛、正月十五雪打燈說的都是燈籠。新年、新春掛燈籠的風俗,從古沿襲至今。臘月裡,西安市場傳統的手工燈籠少多了,西安市周邊的「燈籠村」為應節慶,老手藝人又一次扎、編、糊、系,眼看著身邊的傳承稀稀落落,不免傷感。  春節前後 手工燈籠走俏  西安市灞橋區塘村的燈籠手藝人王學坤與老伴張淑雅已是古稀之年,獨愛編制傳統篾子燈籠「火葫蘆」。
  • 陝西7旬夫婦手作傳統燈籠 傳承300餘年供不應求
    春節將至,西安白鹿原孫家溝村編制手工燈籠的手藝人王學坤和張淑雅夫婦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近期每天都會有早早預定或者前來購買的顧客登門。自小做燈籠至今,年逾七旬的兩位老人如今已是手工燈籠非遺傳人,他們製作的手工燈籠,遠近聞名、供不應求。 今年已經78歲高齡的王學坤老人,祖上幾代都是做燈籠為生,傳承至今已有300多年。而王學坤老人自幼就跟隨長輩學做燈籠,到如今也已經有60多年。老伴張淑雅老人今年已76歲高齡,同樣也是從小時候就開始學編燈籠,一直到現在也有50多年了。 兩位老人編制的燈籠叫長命富貴燈籠,又叫紅罐燈籠、火葫蘆燈籠。
  • 手工燈籠怎麼做?橫瀝「文化送下鄉」免費教
    手工燈籠怎麼做?老師手把手教你。8月17至8月21日,橫瀝「文化惠民 百姓講堂」鄉村振興文化送下鄉系列公益培訓活動走進半仙山朱氏宗祠,舉行特色傳統手工燈籠製作工藝公益文化培訓活動。小朋友在糊燈籠。在老師的指導下,小朋友們充分發揮互幫互助的精神,利用紅包袋、透明膠帶等物品,同心協力完成一個個精美的燈籠作品。小朋友在做燈籠架。看著自己做的漂亮小燈籠,大家都愛不釋手,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 烏鎮傳統手工燈籠,照亮人們的生活
    在烏鎮的所有商店中,銷售傳統手工製作燈籠的商店在夜間最為突出。這些精美作品背後的男人是顧業光,他是一位53歲的工匠,出生於江蘇省南京的一個燈籠製造商家庭。雖然顧業光幾乎花了他一生的時間製作燈籠,但他從未對這個職業感到厭倦,並說如今向年輕人傳授這種技巧是他最近的動力。他承認,他不是出於興趣而選擇了這種工藝,只是因為他被迫幫助了家族企業。
  • 「手工燈籠,既是手藝更是情懷」
    「小時候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場所,所以每天放學後,我只能待在店裡看著爸爸做燈籠。」耳濡目染下,彭少英也喜歡上了這項手藝,便跟著爸爸學習,並一直堅持到現在。  1995年,彭少英來到光孝路開了這家「天就行」,25年來幾乎天天都泡在店裡。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是「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在做燈籠」。由於每一隻燈籠都需要手工製作,別看這些燈籠款式簡單,但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 臺灣寫真:臺灣手工紙匠的傳統堅守
    原標題:臺灣寫真:臺灣手工紙匠的傳統堅守  「如果說我爸爸是做一萬張紙賣給一百個人,那麼我要做一張紙賣給一萬個人。」這看似不可能實現的想法,目前正被林政立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臺灣南投縣埔裡鎮「宣紙村」內的紙匠工房慢慢實施。   紙匠工房是一家帶有觀光和教育性質的手工造紙工廠,負責人林政立出生於造紙世家。
  • 做手工、扎燈籠、玩拼圖!宜賓市珙縣疫情下養老院老人們生活多樣化
    做手工、扎燈籠、玩拼圖!1月25日對該縣養老機構起實行封閉式管理,「封院」之後,老人們通過做手工、扎燈籠、玩拼圖等將老年生活過的多樣化。老人們「不得閒」的花樣生活  「我今天做了一個簡易抽紙盒,用了1個多小時,李院長幫我拍了照片發到家庭群了,大家都給我點讚。」72歲的老人張奶奶在養老院生活了快一年時間,近期,做手工成了她著迷項目,「疫情早日結束,就能把這些手工送給我的小孫子了。」
  • 上海最後的手工布鞋製作班組:傳統匠人的默默堅守
    東方網6月10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傳統佳節裡,你有沒有邂逅傳統手藝?會包粽子的還能找到,會撬鞋底的能有幾人?曾經在全國20多個省市設立300多個銷售網點的民族品牌「大美華」,如今在上海僅保留了兩家門店、四位製鞋師傅。或許民間還有個別布鞋師傅,但這卻是上海最後的手工布鞋製作班組了。記者探訪這個「四人組」,揭示傳統手工匠人的現代日常和默默堅守。
  • 傳統年貨最招人 電燈籠賣不過手工製作紙燈籠
    傳統年貨最招人 電燈籠賣不過手工製作的紙燈籠近日,新文化記者在歐亞超市、中東大市場、北方市場等商場發現,臨近春節,市民紛紛為迎新春做準備,對聯、剪紙、燈籠、中國結等年貨火爆熱銷。猴年春節還有不到半個月時間就到了,市民購買這些物品的熱情越來越高漲。而猴年吉祥玩偶、孫悟空造型娃娃等猴子玩具也是近來暢銷的熱門商品。」在中東大市場,裝飾類年貨已經成為一道風景,無論是購買的人還是路過的人,都會被主街上的一片紅色所吸引。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剪紙、對聯、燈籠、中國節都以紅色作為主色,並且大都以「福」字、「喜」字為圖案。
  • 中秋將至,橋頭手工技藝製作達人教你做燈籠
    為慶祝今年中秋節和國慶節雙節同慶,橋頭文廣中心特舉辦了2020年「我做燈籠」徵集評選活動,並於9月12日下午,邀請了手工技藝製作專家開展燈籠製作培訓,手把手教市民製作精美的手工燈籠。活動現場,在手工技藝製作老師的指導下,家長及小朋友們用竹蔑、白乳膠、接口帶、封面紙等材料,製作出了一個個精美的手工燈籠。參加培訓的家長紛紛表示,此次培訓活動,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創作及動手能力,也激發了孩子們對傳統手工技藝製作的興趣,學習到製作燈籠的技藝。
  • 開封:"迎新年 掛彩燈"手工創意燈籠製作弘揚傳統文化
    參賽的手工燈充滿新意,有紙卷粘貼而成的《春意黯然》、會動的木偶蟾蜍《招財金蟾》、上百個一次性勺子染色而成的《菠蘿》、毛線鉤織的傳統燈籠……這些各具特色的手工燈充滿童趣,讓現場評委讚不絕口。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人張俊濤表示,活動的舉辦旨在讓青少年發揮無限想像力,傳承傳統文化,加深傳統文化符號在青少年心中的印記。
  • 溪水灣社區:手工燈籠製作活動
    (通訊員:李正梅)為了讓孩子們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體驗濃濃的迎新年氛圍,溪水灣社區攜手長沙市心快樂公益服務中心,於2021年1月9日下午在溪水灣社區美世界鄰裡中心開展了舊紅包巧手藝手工燈籠製作活動。
  • 元宵節燈籠製作 紙藝小燈籠手工製作(附詳細教程)
    元宵節燈籠製作 紙藝小燈籠手工製作(附詳細教程)時間:2018-03-01 12:47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元宵節燈籠製作 紙藝小燈籠手工製作(附詳細教程) 元宵節馬上就到了!
  • 社區創意手工燈籠過新年
    過年掛燈籠一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因為紅燈籠不僅象徵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而且象徵著幸福、光明、活力、圓滿與富貴。過年了,在家門口掛上一串燈籠,既可以烘託新年的氣氛,又增加了喜慶的味道。
  • 幼兒園元旦新年必備,用卡紙做的小燈籠手工
    手工剪紙,做燈籠 創作獨一獨二的漂亮燈籠 新年家裡一掛 繽紛美好、團團圓圓又一年咯! 接下來就來看看一個稍微更複雜一點點的手工製作燈籠案列吧!其實也不難啦,看看圖解就知道啦!這是一個一次性紙杯手工製作燈籠的案例,下面就是紙杯做成的燈籠效果圖啦!
  • 8天製作手工燈籠136個
    為感謝外來務工人員為小欖建設做出的貢獻,近日,中山好人工作室志願者服務站聯合小欖愛心助學團親子義工隊,開展了一期「暑假製作傳統燈籠送留守兒童(小候鳥)親子義工分享會」活動,經過8天共500多名志願者的接力,一群暑期跟隨父母來到小欖的小候鳥們獲贈了精美燈籠,近日開心地踏上了歸鄉之旅,活動共製作燈籠136個。
  • 手工達人做公雞狀燈籠引圍觀
    4個「公雞燈籠」很惹眼(受訪者供圖)  昨日,安靜姑娘給記者分享了一件趣事兒:我姥爺是位手工達人,他做了4個公雞狀的燈籠,在元宵節夜裡送給我和弟弟妹妹,我們挑著「公雞燈籠」逛街,引來很多人圍觀。  安靜家住老城區,她的姥爺任天義今年72歲,是位書畫和手工愛好者。雞年是他的本命年,於是他便買來材料製作「公雞燈籠」。
  • 大同明堂手工燈籠古都燈會首發
    據了解,「大同明堂DIY手工燈籠」是為了更好地宣傳「中國古都 天下大同」的文化內涵,讓來同遊客更加了解大同歷史而特別推出的民俗文創潮品,並選擇在古都燈會上首發亮相。位於南城牆月城的「大同明堂DIY手工燈籠」展位內,一排排由燈會工作人員悉心手工製作的燈籠整齊懸掛,金黃色的光線從紅彤彤的燈籠中映照出來,別有一番古典雅致的韻味。
  • 【手工燈籠】喜慶又簡單!10分鐘讓你學會4種手工燈籠做法
    本文導讀 不管是過年還是節假日,燈籠都是幼兒園必不可少的手工之一,怎樣製作燈籠才有創意呢???今天小莉老師就來教大家4款非常漂亮有創意的燈籠手工,一起跟小莉老師動手製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