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一件事 你會堅持多久
一天 一年 十年
手藝人的人生很慢,做好一件事,用了一輩子!
時至今日,在這個流水線慢慢磨掉匠心的時代裡,在工廠隆隆聲到達不了的僻靜角落裡,一些被時光遺忘了的守藝人,通過一份孤獨的舊工藝,連接著我們過去的記憶。然而,曾經做出貢獻的老行當即將消失,但他們不應該就這樣被人們遺忘。
《走進》第八期
半生已過 初心不改
蔡起德和他60多年的匠心之路
視 頻 內 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莆田油紙燈籠
在莆田,春節元宵懸掛油紙燈的傳統習俗,已經延續千年歷史,以祈求新的一年美滿團圓、平安吉祥。
莆仙方言中,「燈」與「丁」,「竹」與「德」同音,竹子做的燈籠代表了「財丁興旺」,「德澤綿長」,在莆田地區深受老百姓喜歡。
對大多數莆田人而言,油紙燈籠見得多,製作過程卻甚少接觸。我們走進東海鎮東沙村,通過鏡頭記錄製作傳統油紙手寫燈籠背後的繁複工序,一起感受來自老一輩的沉甸甸的傳承。
2、一輩子就堅持這件事
在東沙村裡,經營著燈籠鋪的蔡起德,對油紙燈籠已是十分熟悉,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燈籠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他的油紙燈籠,依然保持著100多年前的樣式和工藝,完好的保留了莆田古式的技法,由他製作而成的油紙燈籠更是不計其數。
『曾經有一年做4000個手工油紙燈籠,為莆田祈求吉祥美好!』
我們剛去的時候蔡老先生在編織燈籠坯子,見我們到了便起身與大家點頭、擺手問好。
雖然他不太會普通話,但這種友善穿越了語言的障礙,還是讓我們倍感親切。
3、從竹子到燈籠胚
蔡起德老人說:從9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做油紙燈籠,四代相傳,已經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純手工的莆田古式的油紙燈籠,代表莆田地方傳統民俗整體禮制規範和特殊文化內涵,極具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但製作過程繁瑣。
蔡起德的油紙燈籠從破竹編絲作骨,到糊紙做面,手繪圖案,提煉桐油,『油紙燈籠製作的每一道工序,都依賴手工作業,整套製法自成體系。』
製作油紙燈籠的原材料是竹子,從簡單的竹子到網狀的燈籠胚,還要經過削竹、編織、修剪等工序。而編織這一過程,更需要手藝人將編織技法諳熟於心,並且熟練掌握。
燈籠胚製作完成,修剪整齊,就可以為它貼上一層「新衣」了,也就是棉塵紙。『蔡起德說:幹我們這行的,全靠手藝和耐力,慢工才能出細活。』
4、畫燈籠
別看燈籠上的字只有幾個而已,這也需要一定的書法、美術基礎。他自小便看著家中長輩畫燈籠,受影響頗深,這項手藝也是祖傳而來。
在不同場合出現的油紙燈籠,規格也有大小之分,不單單是規格不同,油紙燈籠上的吉祥語、圖案也會因為不同場合的使用而變化。
每個簡單的圖案和色彩,或來自遙遠的民間傳說,或蘊含著設計者的巧思,傳遞著美好的願景。
例如『燈上繪的大旗、繡球、毛筆、官印,合在一起就是祈求必應,帶著吉祥而希冀的寓意。』
求子、求財、求平安、求和睦,都在其中。表達著人們生活中樸素而美好的願景。
寫好的燈籠,還需刷上一層帶乾性的植物油——桐油,刷上桐油的油紙燈籠更加有光澤度,耐受力也更強,不易受風吹日曬的侵蝕。待桐油晾曬至幹,安裝上燈腳,油紙燈籠的製作才算完成。
5、燈籠上描畫的七種顏色的含義
談起竹製燈籠的製作過程,蔡起德眉飛色舞,頭頭是道:
我家燈籠特點就是兩種,一種就是用桐油,一種就是圖畫不一樣,圖畫我有金木水火土等七種顏色,人家現在改革了都是四種顏色、五種顏色。我還是按古代的。
籠上描畫的每一種顏色和線條都有著特殊的含義。要畫七種顏色。『紅銅、黃金、白銀、黑是鐵,這是紫色,按莆田話說是鍋,含義就是一個家。』
這藍色是天,這是草綠,綠色是陸地。那這七種顏色就是包含一個家,一個家庭,一個家庭有金有銀有銅有鐵,有一個鍋、灶,這紫色叫一個家,家裡面有福祿壽,後面字寫的是財丁貴。
上桐油的更牢固、更美觀。碰水也不怕,風吹也不怕。
6、百年民間手藝盼重現光彩
問起油紙燈籠的現狀,蔡先生的臉龐閃過一絲欣喜,但是蓋不住些許擔憂:
現在油紙燈籠已不如以往興盛了,只有過年前後才有比較多的人前來訂做。
雖然每到新春佳節之際,燈籠生意都供不應求,但現在做燈籠的人並不多,都是中老年人。
而油紙燈籠的製作更是繁瑣費時,年輕一代對這項手藝也常是一臉茫然,這項傳統手藝,『正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尷尬。』
歲月如梭,承載著人們美好期盼的油紙燈籠,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暗淡,而你是否還記得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