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西安白鹿原孫家溝村編制手工燈籠的手藝人王學坤和張淑雅夫婦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近期每天都會有早早預定或者前來購買的顧客登門。自小做燈籠至今,年逾七旬的兩位老人如今已是手工燈籠非遺傳人,他們製作的手工燈籠,遠近聞名、供不應求。 今年已經78歲高齡的王學坤老人,祖上幾代都是做燈籠為生,傳承至今已有300多年。而王學坤老人自幼就跟隨長輩學做燈籠,到如今也已經有60多年。老伴張淑雅老人今年已76歲高齡,同樣也是從小時候就開始學編燈籠,一直到現在也有50多年了。 兩位老人編制的燈籠叫長命富貴燈籠,又叫紅罐燈籠、火葫蘆燈籠。材料就是普通的竹子,用工具分割成細小的竹條。編制過程看似簡單,實則需要長久的練習才能掌握。
「編燈籠是個慢活,我幹了60多年,現在一小時也只能做兩三個」,王學坤老人說,而且同樣尺寸的材料,不同的人編制,最後的成品大小也不一樣,因為竹孔的大小不一。編好之後,烘烤定型,再在燈籠的腰身處糊上一層紅紙,一個傳統燈籠便做成了。 雖已年近八旬,但兩位老人還是堅持勞作。一年四季一有空閒便開始製作燈籠,他們編制的燈籠外形美觀、做工精細,加上傳統手工燈籠有著相對不錯的商業市場,所以他們做的燈籠時常供不應求。 春節前後是兩位老人最忙的時候,作為白鹿原最有名氣的傳統燈籠手藝人,西安、臨潼、富平等地的商販每年春節前後都會訂購,也有許多人慕名而來。常常預定的客戶剛走,又有人上門購買,只能每天早起晚睡加班趕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