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7旬夫婦手作傳統燈籠 傳承300餘年供不應求

2020-12-22 中國網

春節將至,西安白鹿原孫家溝村編制手工燈籠的手藝人王學坤和張淑雅夫婦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近期每天都會有早早預定或者前來購買的顧客登門。自小做燈籠至今,年逾七旬的兩位老人如今已是手工燈籠非遺傳人,他們製作的手工燈籠,遠近聞名、供不應求。 今年已經78歲高齡的王學坤老人,祖上幾代都是做燈籠為生,傳承至今已有300多年。而王學坤老人自幼就跟隨長輩學做燈籠,到如今也已經有60多年。老伴張淑雅老人今年已76歲高齡,同樣也是從小時候就開始學編燈籠,一直到現在也有50多年了。 兩位老人編制的燈籠叫長命富貴燈籠,又叫紅罐燈籠、火葫蘆燈籠。材料就是普通的竹子,用工具分割成細小的竹條。編制過程看似簡單,實則需要長久的練習才能掌握。

「編燈籠是個慢活,我幹了60多年,現在一小時也只能做兩三個」,王學坤老人說,而且同樣尺寸的材料,不同的人編制,最後的成品大小也不一樣,因為竹孔的大小不一。編好之後,烘烤定型,再在燈籠的腰身處糊上一層紅紙,一個傳統燈籠便做成了。 雖已年近八旬,但兩位老人還是堅持勞作。一年四季一有空閒便開始製作燈籠,他們編制的燈籠外形美觀、做工精細,加上傳統手工燈籠有著相對不錯的商業市場,所以他們做的燈籠時常供不應求。 春節前後是兩位老人最忙的時候,作為白鹿原最有名氣的傳統燈籠手藝人,西安、臨潼、富平等地的商販每年春節前後都會訂購,也有許多人慕名而來。常常預定的客戶剛走,又有人上門購買,只能每天早起晚睡加班趕製。

相關焦點

  • 實驗區這三所學校成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
    12月9日,嵐臺傳統燈籠非遺項目授牌儀式在平潭澳前中心小學舉行。經實驗區社會事業局、旅遊與文化體育局聯合認定,平潭澳前中心小學、平潭嵐城中心小學、平潭城關小學為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創作手繪燈籠 爭當非遺傳人非遺進校園,能吸引孩子嗎?此次傳承儀式,給出了答案。
  • 陝西公布19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陝師大皮影等入選
    央廣網西安9月7日消息(記者雷愷)經高校自主申報、陝西省教育廳組織專家遴選,陝西省教育廳認定西安交通大學等19個基地為全省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這次認定的陝西省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包括:西安交通大學的秦腔傳承基地、西北工業大學的中國傳統壁畫藝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眉戶戲、陝西師範大學的陝西皮影、長安大學的富平碑刻技藝、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傳統瓦作技藝、
  • 萬盛萬東鎮開展迎七夕手繪燈籠活動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8月4日6時訊(通訊員 黃志衛 王麗)筆者昨(3)日了解到,為了豐富轄區青少年暑期生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慶市萬盛經開區萬東鎮關工委、團委聯合組織開展了迎七夕手繪燈籠活動。本次活動共吸引轄區40餘名家長攜孩子前來參加。
  • 評論:手工燈籠靠「節」走俏 誰來傳承?
    臘八之後便是年。農村集市、城市街區年味十足,年貨琳琅滿目。外甥打燈籠、大紅燈籠高高掛、正月十五雪打燈說的都是燈籠。新年、新春掛燈籠的風俗,從古沿襲至今。臘月裡,西安市場傳統的手工燈籠少多了,西安市周邊的「燈籠村」為應節慶,老手藝人又一次扎、編、糊、系,眼看著身邊的傳承稀稀落落,不免傷感。  春節前後 手工燈籠走俏  西安市灞橋區塘村的燈籠手藝人王學坤與老伴張淑雅已是古稀之年,獨愛編制傳統篾子燈籠「火葫蘆」。
  • 剪窗花、做燈籠、寫春聯...傳統年俗文化帶你體驗十足年味
    &nbsp&nbsp&nbsp&nbsp長江網1月12日訊(記者關馨 實習生黃語盈)近期,為喜迎農曆新年,武漢晚報健康生活館聯合各社區開展系列傳統年俗文化活動,居民紛紛表示「年味十足」。
  • 正月十五前西安傳統燈籠市場遇冷 玩具燈籠暢銷
    正月十五前西安傳統燈籠市場遇冷 玩具燈籠暢銷時間:2016-02-20 17:20:10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顧檸語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後天就是正月十五了,每年的這個節日都有猜燈謎、賞花燈的習俗,孩子們會提著各式各樣的花燈出門玩耍,而家家戶戶的門前也會掛上大紅燈籠。
  • 7旬老人譜曲300首用音樂「唱」起古詩詞(圖)
    (原標題:7旬老人譜曲300首用音樂「唱」起古詩詞(圖))
  • 陝西師範大學堅持14年手寫錄取通知書 翰墨傳承傳統文化
    圖為陝西師範大學舉行「2020年毛筆書寫新生錄取通知書活動」現場。 趙曉燕 攝圖為陝西師範大學舉行「2020年毛筆書寫新生錄取通知書活動」現場。陝西師範大學新生王宋源13日向中新網記者表示。當日,陝西師範大學舉行了「2020年毛筆書寫新生錄取通知書活動」,該校十餘位老教授將用一周時間毛筆手寫約4500份新生錄取通知書。據了解,該活動從2007年延續至今,已經堅持了14年,旨在讓廣大學子在入校前,收穫一份富有經典氣息的「成人禮」。
  • 專注傳統青瓷手作 熹谷文化全面助力青瓷文化傳承
    專注傳統青瓷手作 熹谷文化全面助力青瓷文化傳承 2020/10/07 19:07 來源: 瀏覽:1825
  • 莆田鄉村老人60年堅守傳統手工,一年做4000個手工油紙燈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1、莆田油紙燈籠在莆田,春節元宵懸掛油紙燈的傳統習俗莆仙方言中,「燈」與「丁」,「竹」與「德」同音,竹子做的燈籠代表了「財丁興旺」,「德澤綿長」,在莆田地區深受老百姓喜歡。對大多數莆田人而言,油紙燈籠見得多,製作過程卻甚少接觸。我們走進東海鎮東沙村,通過鏡頭記錄製作傳統油紙手寫燈籠背後的繁複工序,一起感受來自老一輩的沉甸甸的傳承。
  • 大紅燈籠可不是中國風,中國傳統燈籠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大紅燈籠高高掛》場景看起來很傳統,很中國味吧,但是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中國傳統的燈籠真的不是長這樣。就拿天安門城樓上的八隻燈籠來說吧,它最早是為了迎接1949年的開國大典而專門設計的,而它的設計者其實是兩個日本學生。1945年,一群來自日本美術專科學校的畢業生,因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於是從北平逃了出來,並加入了八路軍,之後被分配到「抗敵劇社」作舞臺美術工作。
  • 臺灣文化走筆:點亮傳統之光的鹿港燈籠鋪
    中山路騎樓下的一間老店前,曾有位鬚眉皓白的老人,常常坐在那裡,細心勾畫著懷中的燈籠。  如今,店前的各式燈籠還在風中搖曳,老人卻已不在。推門進去,一人蹲坐在低矮的桌前,同樣抱著盞燈籠,專注地落筆抹上油彩。他叫吳怡德,是老人的小兒子。  吳怡德的父親吳敦厚先生2017年初辭世,生前秉持傳統技法製作燈籠80餘載,在臺灣被譽為「活的燈籠史」。
  • 海南萬寧:外國人寫春聯,掛燈籠,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2018年2月10日,海南萬寧,外國遊客在書法老師指導下學習中國書法,學寫春聯,掛燈籠、辦年貨,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編輯時間:2018-02-11 09:41:02外國遊客在書法老師指導下學習中國書法,學寫春聯,掛燈籠、辦年貨,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 傳承100多年的許昌非遺——本庄燈籠製作技藝
    本改性在展示自己製作的燈籠。記者 孫學濤 攝已有100多年歷史穿籠、縫製、裝籠、粘金條……7月20日,不過年、不過節,長葛市古橋鎮本庄村燈籠廠的女工卻忙得熱火朝天。「現在,不是過年才掛燈籠,很多企事業單位、美麗鄉村把燈籠當成烘託喜慶氣氛的必備物品。」本庄燈籠製作技藝傳承人本改性說。本改性今年72歲。談及本庄燈籠製作技藝,他說,燈籠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他家祖上製作燈籠,起源於1912年前後,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
  • 「手工燈籠,既是手藝更是情懷」
    對於老粉絲來說,這些手作燈籠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僅是因為其細緻的做工,小小的燈籠裡更飽含了手藝的傳承,也是老廣們的情懷所在。   談傳承:  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在做燈籠  燈籠店老闆彭少英回憶起童年時,笑著稱自己是「在燈籠堆裡長大的孩子」。彭少英表示,她父親曾經在十三行經營了一家手作燈籠店。
  • 體驗傳統手工的魅力,姐姐們的手作棒棒噠
    體驗傳統手工的魅力,姐姐們的手作棒棒噠 2020-09-09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細說陝西燈籠和西山八爪小核桃的區別
    今天這篇文章為大家深度剖析下陝西燈籠和西山八爪小核桃,為什麼要把他倆放到一起說,明明生長在兩個不同的地域,主要是因為其顏色,紋路感覺有類似的地方,放到一起也有個對比。紋路區別:先看下對比圖,這兩個品種主筋都是很粗壯的,不同的是裡面夾雜的碎紋,西山八爪的碎紋更像螞蟻紋,而燈籠核桃的碎紋都是小刺狀。形狀區別:八爪給人的直觀印象是飽滿籽圓,紋路充實而不稀疏。
  • 巧手彩繪燈籠,感受傳統民俗
    巧手彩繪燈籠,感受傳統民俗
  • 潮陽金浦手藝人鄭義20餘年堅持手工製作油紙燈籠
    一走進這家小店,就能聞到瀰漫在空氣中的一股濃烈的桐油味,牆上掛滿了各式各樣已經成型的燈籠。店主鄭義夫婦正在做油紙燈籠,抹漿糊、撐圓、糊紙,兩人分工明確。「這是在趕製一批預定的喬遷燈籠」,鄭義告訴記者,臨近除夕、春節,各地喜事接二連三,這些天幾乎天天加班製作,有時晚上做到快天亮。
  • 臺灣傘燈落戶平潭 兩岸共建傳統燈籠文化傳播平臺
    她說,傘燈迄今已傳承三代,有60餘載歷史,始終堅持純手工製造。製作傘燈,需耗時20餘天,經歷十幾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燈上的圖案均為手繪製成,因而每盞燈都是獨一無二的。    1947年,謝亦熀從福州隻身來到臺灣,最初從事福州式油紙傘的工作。隨著塑料雨傘大量問世,1963年,傳統油紙傘漸漸失去市場。為了生計,謝亦熀決定轉行,而後認識了製作泉州傳統燈籠的劉師傅,因骨架皆為竹材,便向劉師傅學習燈籠製作技術。就這樣,謝亦熀在臺灣成家立業,並且將福州油紙傘與泉州燈籠製造技術結合起來,從此轉化成為具有民間地方風格的臺灣式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