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西安街頭的燈籠陸續被拆掉,堆積在一起的燈籠看著霸氣

2020-12-23 冰彬兵

西安年最中國,還記得熱鬧的西安年嗎,相信很多人對西安小寨天橋的紅燈籠記憶深刻,大紅大紅的,一到晚上就是紅燦燦的一大片很是壯觀,轉眼,過年結束,天橋上的燈籠也陸續拆掉了,如圖剛剛拆掉堆放橋頭上的紅燈籠,有序擺放著,很是壯觀。

如圖工作人員正有序拆掉紅燈籠,小夥子一手拿4個燈籠看著很威武有木有~

沒有燈籠的天橋圍欄恢復了以往的平平淡淡,一絲紅色的布帶隨風飄在,顯得有點落寞。

一位大叔正在整理著燈籠的線,過往的路人時不時的回頭看著,不遠處的一位保潔大爺也彎腰配合著幫忙收拾清理著曾經紅極一時的大紅燈籠。

這種大紅燈籠很有大長安範,雖然被拆掉了,但堆在一起的它們,依然見證著曾經的酷炫,美麗,希望明年的春節還可以見到他們。

小寨天橋可以說是西安人流量最大的天橋之一,雖然是中午休息時分,但是,來來往往的行人還是很多,你曾見證過小寨天橋的紅燈籠嗎?來評論說說。

氣慢慢變暖,不少人褪去了厚衣服,迎接春天的到來。西安的天還是忽熱忽冷的,如圖,一位帶著毛絨帽子的路人背著書包路邊,擺放在邊上的紅燈籠亮了。

雖然這些燈籠暫時不用了,但是可以看得出工人們還是很用心,專門用箱子袋子把它們進行了回收。

天橋底下的馬路邊也擺放著拆下來的紅燈籠,不用多久會有車把它們運走,年一過,一切又恢復了平淡,所不同的是我們又長了一歲,你見證著西安的每一步發展,評論說說你對西安的情感吧。

相關焦點

  • 夫妻檔西安街頭制手工燈籠 最害怕手藝後繼無人
    老兩口在街頭編燈籠    本報記者李宗華攝  「夫妻搭配,幹活不累」。王西學和老伴這對夫妻檔可是搭配了幾十年。  在西安市雁塔區樂遊路路口,他和老伴王粉團擺了一個小攤位,專門賣手工燈籠。他的活是破篾子,老伴負責編。「手工燈籠現在很受歡迎,不少人路過這都會買一兩個,順便看看我們怎麼做。」
  • 西安:三兆村燈籠老藝人為大唐不夜城做創意燈籠 獲遊客點讚
    已做了50多年燈籠的呼延振元,在不斷的挑戰自己,他做過能摺疊高達8米的巨無霸燈籠,他不斷嘗試製作異形燈籠,南瓜燈籠、水滴燈籠、鑽石燈籠……在他的手中一個個面世,他覺得燈籠不能固守老樣子,客戶的需求是多樣的,你必須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圖片來源:魏永賢/視覺中國2019年2月5日,西安。
  • 正月十五前西安傳統燈籠市場遇冷 玩具燈籠暢銷
    正月十五前西安傳統燈籠市場遇冷 玩具燈籠暢銷時間:2016-02-20 17:20:10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不過今年記者發現,西安城區的燈籠市場似乎並不熱鬧。    一大早,記者在西安輕工市場看到,銷售燈籠的商戶只有零零散散的十多家,一些商家告訴記者,往年這個時候輕工市場的三樓有一半都是賣燈籠的,而今年從年前開始,很多商戶就已經停止銷售燈籠了。    商鋪老闆李女士:往年這個時候燈籠也就還算差不多,今年不知道為什麼生意就特別淡,現在就市場特別空蕩,人來來往往就那樣了。
  • 評論:手工燈籠靠「節」走俏 誰來傳承?
    臘八之後便是年。農村集市、城市街區年味十足,年貨琳琅滿目。外甥打燈籠、大紅燈籠高高掛、正月十五雪打燈說的都是燈籠。新年、新春掛燈籠的風俗,從古沿襲至今。臘月裡,西安市場傳統的手工燈籠少多了,西安市周邊的「燈籠村」為應節慶,老手藝人又一次扎、編、糊、系,眼看著身邊的傳承稀稀落落,不免傷感。  春節前後 手工燈籠走俏  西安市灞橋區塘村的燈籠手藝人王學坤與老伴張淑雅已是古稀之年,獨愛編制傳統篾子燈籠「火葫蘆」。
  • 40餘萬燈籠的街頭「守護人」
    上午10點剛過,正在東單路口對燈杆上懸掛的紅燈籠進行例行巡視的吳晗,手機「叮」的響了一聲。他趕緊從兜裡掏出手機打開,幾秒鐘後,一張路燈杆上掛著燈籠的照片便下載到了手機屏幕上,照片上還寫著一行小字「政協路北側東口往西第五根杆壞燈籠未換」。發現問題,迅速解決問題,吳晗要像這樣在工作中度過一整個春節。
  • 《新人皮燈籠》痴情邱淑貞,即使變成人皮燈籠也要談戀愛!
    初看到人皮燈籠,以為是一部鬼片,又是人皮,又是燈籠,估摸劇情肯定非常血腥,驚悚,詭異。想著接近午夜,看了未免難以入眠。但是封面上邱淑貞香豔動人,還是最好的年紀,93年20出頭的年紀,明眸皓齒,楚楚動人。
  • 燈籠
    紙糊燈籠竹子綁,這句把扎燈籠的過程說了。不管是竹,還是葦,都要用篾刀來破,篾條寬窄要看燈籠大小,大用寬的,小用窄的。接下來就是扎了,最常見的繡球燈,碗大一個,三五分鐘就扎了。越複雜,費時越多。舊時,扎燈籠雖然平時不吃香,可手的巧卻是一眼能看出來的。想要學這門手藝,得有半邊豬肉一壇老酒,砰砰砰三個響頭,正兒八經行了拜師禮,師傅才肯教。紮好燈籠還不算,只是架子。
  • 西興燈籠
    大約是農曆十月開始,手藝人帶上一兩千個燈籠殼子及相應材料,到淳安、建德、蘭溪、湖州等地,為當地人做過年用的燈籠,生意紅火時大年夜回家,也有人忙過了元宵節才回來。民國以後西風東漸,陸上交通系統逐步完善,運河失去了原本的主導地位,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了電燈,燈籠、過塘行也就隨著西興老街一起,無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
  • 西安村民年做10萬隻燈籠,春節前後足不出戶賣完賺20萬
    2018年1月13日,陝西省西安市三兆村。三兆村是西安遠近聞名的「燈籠村」,一進村子便能看到村道上掛著的大紅燈籠。燈籠作為傳統工藝品被代代相傳。過去,村裡幾乎家家戶戶做燈籠。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不少村民轉型做起了大型花燈,有村民靠此發家致富年入20萬。
  • 紅紅火火過大年,貼對聯,大紅燈籠高高掛了
    春節日益臨近,家家戶戶過年都少不了的春節飾品開始熱銷了,走入飾品市場,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我也是看著紅紅火火的年味,去了最有代表中國年味的春節對聯市場。每年必須在年前逛一次這樣的濃濃年味市場,雖然年味越來越淡了,但是,你去了一次這樣年味地方,心情就會不一樣,真的置身於這樣的年味中,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過大年、貼對聯,放鞭炮,提著紅彤彤的小燈籠,到處跟著大人去拜年的情景浮現出來。春節到,紅紅火火過狗年。每年都會迎新年過佳節,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吶!
  • 社區創意手工燈籠過新年
    過年了,在家門口掛上一串燈籠,既可以烘託新年的氣氛,又增加了喜慶的味道。為讓居民們在年前感受到春的氣息、年的味道,近日,雙塔街道大公園社區聯合安瀾社工開展了社區創意手工燈籠過新年活動,居民們在親手製作燈籠的趣味體驗中迎接春節的到來。活動現場,志願者向居民們介紹了活動的內容,給居民們演示了燈籠的拼裝、展示了加上多種繪畫手工元素的繪畫燈籠成品。
  • 燈籠畫
    當地有順口溜:「燈籠畫,畫燈籠,燈籠故事說不清。精忠報國有嶽飛,白臉曹操是奸佞。忘恩負義陳世美,降妖除怪孫悟空。孫尚香嫁了劉皇叔,大戰呂布是三英……」鄉親們說這種貼有燈籠方子的燈籠「有看頭,有講究」。燈籠上的戲曲故事和民間傳說,無疑成為大人對孩子進行人生啟蒙教育的好教材。
  • 舅舅給出嫁外甥女送燈籠 蓮花石榴燈寓意幸福美好多子多福
    2月13日,正月初九,西安西影路觀音廟村,大哥用一根甘蔗提著4個漂亮的大燈籠,大哥說:「今年是外甥女出嫁後的第一個春節,送蓮花燈、石榴燈,寓意幸福美好、多子多福。」大哥說,外甥女小的時候,做舅舅的每年春節都送燈,但外甥女出嫁後的第一個春節送的燈比小的時候多。
  • 親子手工,和孩子一起做中秋節燈籠,快快樂樂過中秋
    燈籠的形狀顏色多種多樣,最經典的是大紅的圓圓的燈籠,掛上有喜氣洋洋的感覺。圓的形狀象徵著團團圓圓,也象徵著現在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特別吉祥的寓意。為了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下面就用紅色絨布自己動手做一個最經典的紅燈籠。
  • 挑燈籠、碰燈籠……
    □記者 蔡建華    這一年過得真快,快得讓人來不及品味就沒了。同事說,日子過得快,說明生活、事業好,小日子過得不錯,既不愁吃又不愁穿。如果吃了上頓沒下頓,日子就不是過得飛快了,而是度日如年。
  • 繪傳統燈籠 小朋友手繪燈籠畫中秋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李元源) 說起中秋節,從小在恩寧路長大的「老西關」廬阿姨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小夥伴做燈籠、玩燈籠。她從沒想過,幾十年以後,能和自己的女兒、外孫一起重溫童年趣事。昨日,廣州傳統工藝美術中心上演了一堂30個家庭齊齊手繪燈籠慶中秋的傳統文化課。  「我們小時候先買竹子扎的燈籠框,用彩色的紙粘起來,再用水彩畫上圖案,裡面點一根小蠟燭,到了晚上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對於廬阿姨來說,在童年裡,點燈籠是中秋節最隆重的慶祝方式。「現在我兩個外孫分別上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學校裡也讓做燈籠,不過很多是手工粘貼的,很少會畫。
  • 鮮花燈籠剪紙 蓉城街頭年味濃
    距2020年農曆除夕還有幾天時間,成都的大街小巷都裝點一新,每個角落都透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在太古裡,以中國剪紙為設計元素的巨型裝置作品,為農曆新年增添了濃鬱的傳統色彩;在春熙路商業街區,商家也將展位布置成以大紅燈籠為設計亮點的中國風;在長順上街與寬窄巷子交界處,一座被紅色鬱金香等名貴花卉裝飾的過節天橋,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前來打卡;在人民公園,2020天府迎春賞花節和迎春花市讓市民在節日期間可以觀花海、逛花市、過一個鮮花裝扮的多彩春節;在天府廣場,用鮮花製成的巨型燈籠吸引市民紛紛留影
  • 鮮花燈籠剪紙 成都街頭年味濃
    鮮花裝點的天府廣場中國年畫及剪紙等元素的裝置給寬窄巷子增添了節日氣氛現代感的燈飾裝點著太古裡街區  距2020年農曆除夕還有幾天時間,成都的大街小巷都裝點一新,每個角落都透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 淶源北辛莊村:大紅燈籠送到家 張燈結彩過大年
    1月15日,本網報導了《淶源北辛莊村:搬進新民居的鄉親們想掛幾個紅燈籠熱熱鬧鬧過大年》的新聞,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村民們圍著看紅燈籠。長城新媒體記者 張曉明 攝一直關注農村發展的全國人大代表李徵了解到此事後,獲悉唐山市勝源電力工程有限公司有獻愛心的想法,就從中牽線,為村裡送來了紅燈籠。
  • 大紅燈籠可不是中國風,中國傳統燈籠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除了實用價值以外,燈籠最大的用途還在於節日慶典。有資料記載,我國古代用節假日掛彩燈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很可能與發明了紙有關),尤其是每年的元宵燈會,更是一次花燈藝術的展覽盛會。根據文獻記載,元宵燈會成為一項正式的民間活動,大約是在南朝形成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東晉士族大舉南遷,造成了整個中國的經濟重心向南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