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燈籠、碰燈籠……

2020-12-14 大河網

  □記者 蔡建華

  

  這一年過得真快,快得讓人來不及品味就沒了。同事說,日子過得快,說明生活、事業好,小日子過得不錯,既不愁吃又不愁穿。如果吃了上頓沒下頓,日子就不是過得飛快了,而是度日如年。

  日子好了,好得就像天天在過年,也就對過年沒什麼期待了,我之所以對過年還有念想,是因為可以暫時停下快節奏的腳步,美美地休息幾天。

  兒時過年,卻有很多願望,很多期盼。

  我的兒時是在開封農村度過的,生在1982年的我,正好趕上土地承包的好政策,沒有挨過餓,可家裡也不寬裕。我生活的村子缺山少水,冬天單調乏味,因為有了春節,才讓人對冬天有了期待。

  我對除夕和大年初一沒有太多感覺,無非是放放鞭炮吃吃餃子,要不然就是各家各戶串串門。在我看來,除夕和大年初一,就是給大人設置的,和小孩子沒太大關係。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元宵節,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每天晚上都可以挑著燈籠滿大街瘋跑,玩到半夜不回家,也不會挨爸媽的吵。

  那時候的燈籠,多是紙糊的。紙糊的燈籠呈橢圓形,有著長長的穗。燈座上有個槽,用來插細小的紅蠟燭。燈籠紙很復古,也很漂亮,男孩子的燈籠的圖案多是「哪吒鬧海」、「三打白骨精」,女孩子的燈籠圖案多是「紅樓夢」、「花開富貴」之類的。

  那時候,農村的供電時間不能保證,停電的時候比有電的時候多,再加上沒有路燈,一到晚上,整個村子漆黑一片。正月十五則不同,不管有電沒電,村子裡總是亮亮的、暖暖的,到處都是孩子們的歡笑聲。

  只是挑燈籠就夠大家樂和的了,更讓孩子們激動的是大家還可以碰燈籠——兩個小夥伴見面了,都說自己的燈籠好,咋辦,碰碰就知道了。於是,兩個小夥伴就把燈籠往一起碰,看誰的燈籠先滅先著火。如果小夥伴多了,大家一起舉著燈籠碰,那場面,不亞於「群魔亂舞」。被碰壞燈籠的小夥伴,更多的是認賭服輸,也有玩不起的,哭著鼻子回家了。

  現在,正月十五挑燈籠的習俗還在,可小娃娃手裡的燈籠,已經和我們小時候玩的不一樣了。去年,我爸媽和我姐分別給圖圖(我的孩子)買了兩隻燈籠,一隻小羊造型、一隻軍艦造型,都是裝電池的,下面有輪子,開關一開,閃著燈滿地跑。拿回家時,我壓根就沒看出那是燈籠。爸媽說,他們跑了好多地方,也沒有找到紙燈籠。

  看著圖圖的燈籠,我笑了。現在的燈籠雖然高檔,卻完全沒了小時候的那種感覺。我的孩子,也體會不到碰燈籠的樂趣了。

相關焦點

  • 嶗山重視「請年」,除夕傍晚全家老少挑著燈籠上山
    (資料圖片)半島記者 韓紅軍 陳緒衛 李晨大街上紅彤彤的燈籠,車站裡拎著行李腳步匆匆的旅客,商場裡包裝喜慶的年貨大禮包,過年的氛圍濃了。年俗各地都有不同,在嶗山區,請年和舞龍就很有當地特色。進臘月門說好話、排隊碾上「打」地瓜、除夕上午貼春聯、挑著燈籠去「請年」……這些都是李澤河記憶中的年味。
  • 男子聽信算命先生一句話 提燈籠挑百萬現金找乾媽
    據其介紹,提燈籠尋找乾媽是因為算命先生說,找個乾媽自己的事業才能夠有好的發展,挑100萬現金是為了向大家展示,他並非為了傍大款,也為了證明其人品(一部分錢是朋友借的)。  驚訝:男子提燈籠挑百萬現金找乾媽  30日下午3點左右,廣漢市民劉先生吃過午飯後,攜帶家人去廣漢房湖公園散步。
  • 元宵節的燈籠:80後心中永遠的記憶
    《賣湯圓》和元宵節挑燈籠一併影響了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這些成為80後心中一份揮之不去且永遠珍藏的醇厚記憶。然而時至今日,伴隨著這首正在淡去的歌曲,被人遺忘的還有「消失的燈籠」:很難在元宵之夜看到孩子們手中提著燈籠走街串巷。
  • 國風之大紅燈籠高高掛
    只是在紙燈籠出現之前,燈籠的製作和價值一定非常昂貴。是用紙做的燈籠,是漢朝紙張發明之後。而佛教傳入中國,又有點燈敬佛的做法,所以從漢朝的時候就在節日裡掛燈的習慣。這種風氣由貴族上層蔓延到下層,又由於紙張的發明,做花燈,掛燈籠,在節假日裡以燈籠來慶祝祭祀,變成了全民的狂歡。
  • 手工達人做公雞狀燈籠引圍觀
    4個「公雞燈籠」很惹眼(受訪者供圖)  昨日,安靜姑娘給記者分享了一件趣事兒:我姥爺是位手工達人,他做了4個公雞狀的燈籠,在元宵節夜裡送給我和弟弟妹妹,我們挑著「公雞燈籠」逛街,引來很多人圍觀。  安靜家住老城區,她的姥爺任天義今年72歲,是位書畫和手工愛好者。雞年是他的本命年,於是他便買來材料製作「公雞燈籠」。
  • 自己動手做個性化燈籠玩具--燈飾常識
    雖然街上的燈籠各式各樣,種類繁多,但要真正挑到一盞自己非常滿意的燈籠,還不容易.這時不妨自己親自動手,製作幾盞自己心意的燈籠,還能充分享受製作過程的樂趣,另外送給心愛的人,也可以表現出更多的誠意. 一、材料準備:竹條、棉線、漿糊(膠水)、鐵絲、紗布、蠟燭、綿紙、竹刨、剪刀等.
  • 燈籠優秀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提到燈籠,我們或聯想到春節張燈結彩的喜慶,或想起宮廷戲中穿梭在紫禁城的點點燈火。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代,燈籠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紐帶,記錄著親情,抒寫著繁華,以及對往昔歲月的懷念……讓我們走進吳伯簫散文名篇《燈籠》,感受一下那個特殊時期的作者情懷。
  • 那年頭,都是自己動手做燈籠
    河南商報記者 李肖肖  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提起記憶中的元宵節,很多市民首先想到的是燈籠。  小時候,提著燈籠,和小夥伴走街串巷,互相戲弄,比誰的好看,成了很多人記憶中最大的樂趣。
  • 《散文》自做燈籠過元宵
    節日前幾天,在大人們的幫助下煞費苦心地做自己心愛的手提燈籠,有圓的,有方的;有秸稈的,有玻璃的,有木頭的,有紙糊的;有的做成鯉魚形,有的做成胖豬樣,有的做成金雞狀……自己不會做大人又不肯幫忙的,就只好找個玻璃罐頭瓶,在裡面豎根半截蠟燭,用細繩系好,挑在木棍上。鄉村漸沉黃昏了,盼望著就跌入了夜色,有月亮探出虛光來,夜就愈發顯得清冷。
  • 燈籠
    張燈得要有燈籠,有些燈一直都在,要用時提出來,抹乾淨,貼紙掛起就好,鄉間典型的木頭四方燈籠,叫簷燈,雙掛在簷下。有些燈得現扎,竹子能扎,葦也行,它們有韌性。秦巴山區結婚鬧房,講究說個四言,新郎說上句,新娘說下句。不是他們想說,鬧房的給他們出難題,教他們說,新郎說:紙糊燈籠竹子綁。新娘說:我在娘家把你想。新郎又說:想我偷著來呀!新娘又說:我怕爹娘嚷(批評教訓的意思)!
  • 瞧瞧今年流行的「毛呢燈籠褲」,不挑身材,百搭顯瘦又保暖
    當然是毛呢燈籠褲。這種褲裝單品採用的面料是非常適合冬季穿搭的毛呢面料,內在還做出了加絨的設計感,保暖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褲子以寬鬆為主,任何身材的女性都可以穿出比較好的效果。整款褲裝的版型從上到下依次是上窄中寬下窄的版型,形狀像一個圓形的燈籠,因此也稱為燈籠褲,這款燈籠褲是羊毛面料的,非常適合現在的季節。
  • 遠看黃鶴樓的光,原來是他們在挑著燈籠,夜讀詩詞
    登黃鶴樓俯瞰武漢夜色、打著燈籠探尋歷朝歷代詩詞故事、夜宿在名樓腳下...搭完帳篷,30組親子家庭點亮燈籠,在黃鶴書社門前席地而坐,孩子們誦讀詩詞並娓娓道來自己和黃鶴樓的深厚情緣。「參加本次活動,緣於我們家幾代人對武漢歷史文化的喜愛。」13歲的張泓頤受外婆的影響,酷愛國學和古詩詞,她介紹,參加本次夜宿活動還圓了外婆多年的一個心願。
  • 記憶中的元宵節:那年頭都是自己動手做燈籠
    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提起記憶中的元宵節,很多市民首先想到的是燈籠。  小時候,提著燈籠,和小夥伴走街串巷,互相戲弄,比誰的好看,成了很多人記憶中最大的樂趣。  故事  孩子不經騙,經常把燈籠給燒了  昨日,商報推出「尋找記憶中的元宵節」,很多讀者紛紛參與,講述那些讓他們記憶深刻的過節的快樂,大家提起最多的,就是元宵節的燈籠。  網友「星之一」說,那個時候都是玩紙燈籠,裡面放一根蠟燭,很好玩很有元宵的味道。
  • 燈籠簡筆畫:學做兔子燈籠
    要做能給我們帶來吉祥和好運的迎神接福的兔子燈籠,我和其他小記者在前往目的地萬科·草莊的路上就格外興奮。  到了萬科·草莊,迎接我們的是滿面春風的四位工作人員,他們把我們帶到了一個非常寬敞的大廳裡,大廳的桌子上已經擺好了做兔子燈籠的材料,我們先看阿姨為我們展示製作兔子燈籠的全過程。
  • 燈籠畫
    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冀中廣大農村,掛的卻是用木條子做成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燈籠。這種木製燈籠大都是四個面。這四個面貼上用白紙印的燈籠畫,俗稱「燈籠方子」或「燈籠方兒」,天黑時裡面點上蠟燭,燈籠方兒上面的畫兒便亮堂起來。燭光映出了各種戲曲故事和民間傳說,《龍鳳呈祥》《八仙過海》《鍘美案》《古城會》《桃園三結義》《三打白骨精》《劉海戲金蟾》等等。樣板戲的劇情也曾出現在燈籠畫上。
  • 巷裡坊間的民俗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扎燈籠
    巷裡坊間的民俗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扎燈籠。哈嘍,各位讀者們好,我們又見面了!上一期我們簡單介紹了華麗大氣的宮燈,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民間燈籠吧!要說這民間的燈籠雖比不上皇宮中的燈籠奢華精緻,但卻別有一番韻味。
  • 燈籠簡筆畫:大紅燈籠簡筆畫
    還有一種說法:清代雍正年間河北省有一個老漢,此人心靈手巧,酷愛民間工藝,有一套做燈籠的手藝,每到年節,他都要做幾對鮮豔奪目的燈籠掛在自家的門前,為新春佳節增添了祥和、喜慶的氣氛,每年都吸引眾街坊鄰居圍觀欣賞。
  • 《有翡》:謝允畫好燈籠和周翡一起放,兩人許願的樣子美成畫
    01周翡練刀謝允畫燈籠,等周翡練好刀謝允還要調侃兩句回到四十八寨的周翡謝允兩人,深夜在洗墨江的亭子裡,周翡練刀謝允看著周翡練刀還畫燈籠。周翡一套流利的刀法耍的可叫一個好看啊,練好刀的周翡回到亭子裡,謝允還對她的刀法發出了自己的調侃。
  • 人頭攢動、生意興隆、市場不錯,小編帶您瀏覽元宵節燈籠市場
    2019年2月14日,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解放路與東風大街十字西南角的燈籠市場人頭攢動、購銷兩旺。圖為2個小朋友在購買豬年燈籠。人頭攢動、生意興隆、市場不錯,小編帶您瀏覽陝西渭南燈籠市場人頭攢動、生意興隆、市場不錯,小編帶您瀏覽陝西渭南燈籠市場人頭攢動、生意興隆、市場不錯,小編帶您瀏覽陝西渭南燈籠市場人頭攢動、生意興隆、市場不錯,小編帶您瀏覽陝西渭南燈籠市場人頭攢動、生意興隆、市場不錯,小編帶您瀏覽陝西渭南燈籠市場人頭攢動、生意興隆、市場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