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百年筷子鋪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 現已後繼有人
冼聯廣在專心致志地製作筷子。
這家筷子店創辦於1889年。
有了第四代傳人 老店筷子製作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
越秀區繁華老城區,在老街濠畔街的尾巴上,有家不起眼的百年筷子老店——「酸枝家具」,古舊的招牌旁邊擺了一疊疊筷子。63歲的冼聯廣說,老店筷子製作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他坦言, 單靠這筷子生意,連自己都無法養活。他曾一度擔心無人繼承這門手藝,但現在已無此憂。他女兒女婿表示願意回歸這份「家族工藝」,要把老店經營下去,這是他近年最高興的事。
文/ 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謝婧怡
圖/ 記者高鶴濤 實習生黃攀
越秀區天成路175號,在濠畔街的尾巴上,「酸枝木雕家具店」並不起眼,只有7平方米。狹小店鋪的左側擺放了一張椅子,上面有一張黃布製作的招牌,毛筆手書「酸枝家具」幾個大字。招牌旁邊擺放了一疊疊筷子,這是目前廣州唯一的民間工藝手工筷子。
百年老店是「無心插柳」之作
今年63歲的冼聯廣說起筷子老店的歷史,神採奕奕。從他爺爺1889年開店講起,冼聯廣爺爺的「滿記」木雕家具店就開在廣州「酸枝街」濠畔街上。當年,冼聯廣的爺爺見名貴的木料做完家具還剩下了很多邊角料,覺得扔了可惜,便嘗試著用它們做成了筷子,不料一擺上鋪頭,就大受歡迎,從此成了一門生意。
冼聯廣說,這是一次「無心插柳柳成蔭」工藝創業。上世紀50年代初,「滿記」老店搬至天成路175號,延續至今。手工筷子是一門複雜的手藝,光是程序便有7道之多,要3年才能出師。冼聯廣感嘆,看木、開界、開片、開條、打頂、磨圓、刮磨,樣樣都有學問。冼聯廣說,即使一個熟練的手藝人,一天最多也只能製作出40雙筷子。十幾年前,冼聯廣就在南海建了一個小作坊,僱傭了一些工人一根根用人工刨製成型。令他得意的是這百年工藝,不單每根筷子形狀、大小均勻,就連雕花也刻得細緻入微。「筷子仍以零售為主,我們原則是少而精」。
移民老廣到老店尋記憶
「顧客的話有新有老,新帶老、老帶新」,冼聯廣表示,老店做的筷子不是「奢侈品」。筷子老店的經營靠著一份情誼維持。
很多年前,一位老廣州十幾年前曾經在店裡買過家具和筷子,後來移民了。多年後,老人邁著蹣跚腳步,回到廣州來找這家筷子老店。走前還年輕,回來已兩鬢斑白。老人告訴冼聯廣,他是來找故鄉的回憶,一家人都來和我合影。「老店把他們帶回舊時,我也感念小時候他們的幫襯」。
現在筷子老店的經營相對平穩,除了本地顧客,還有藍眼睛、黑皮膚的外國留學生,要買些有中國特色的紀念品回國去。除了買者,還有觀賞者。「不買不要緊,大家有愛好也可交個朋友一起探討。」冼聯廣總是笑迎來客。
為什麼筷子木器生意也能百年不衰?按冼聯廣的說法,一是真材實料,二是講究工藝,三是以誠待客。
冼聯廣說,祖輩們告誡「做生意先做人」,信譽好、口碑好很重要。所以從來不與顧客發生爭執,並且真心實意介紹商品,買回去的貨,不中意可以隨時來換。「如果解釋給客人聽,他們還不喜歡,我們可以退貨」。
冼聯廣表示,現在筷子製作老工藝與老店經營已交女兒女婿接手。老人希望這門工藝的傳承「不在經商,讓廣州人知道老店存在就可以」。但作為傳承人的女兒卻有著另外一種思路,打算以後順應市場化的道路,將手工筷子工藝推出去。
冼聯廣:「以商養藝」
在筷子手工製作行業有一個祖輩留下的規矩,筷子的長定在26.8釐米,取義「一路發」。在冼聯廣眼中,他希望自己手工筷子老店能像守住「26.8釐米」一樣,沿承祖輩的傳統工藝,讓三輩人摸索出的傳統工藝「活」下來。
對於百年筷子老店的發展,冼聯廣有個設想是「以商養藝,淡中求穩」。他認為,傳承不在於經商,而在於工藝創作,「讓廣州人知道老店存在就可以,雖然不是很輝煌。有小小的經營我們都已經足夠了。」
傳承人:市場化推傳統工藝
作為手工筷製作繼承人的女兒冼惠玲卻有著另外一種發展思路,她打算以後順應市場化的道路,將傳統工藝推出去。「開發出新的產品,有更多的生產線,滿足不同階層的人們的需求。讓家家戶戶都能夠用上他們的產品」。
冼惠玲表示,目前她在學習傳統廣式的傳統文化,丈夫梁偉負責銷售方面。她表示,老店會堅持手工製作,但會擴大生產規模。「現在基本不會自己做手工了,畢竟還是要走市場化的道路。自己負責設計,其他交給工人去做」。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