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筷子鋪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 現已後繼有人

2020-12-23 東方網

原標題:百年筷子鋪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 現已後繼有人

冼聯廣在專心致志地製作筷子。

這家筷子店創辦於1889年。

  有了第四代傳人 老店筷子製作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

  越秀區繁華老城區,在老街濠畔街的尾巴上,有家不起眼的百年筷子老店——「酸枝家具」,古舊的招牌旁邊擺了一疊疊筷子。63歲的冼聯廣說,老店筷子製作至今一直延續手工刨制。他坦言, 單靠這筷子生意,連自己都無法養活。他曾一度擔心無人繼承這門手藝,但現在已無此憂。他女兒女婿表示願意回歸這份「家族工藝」,要把老店經營下去,這是他近年最高興的事。

  文/ 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謝婧怡

  圖/ 記者高鶴濤 實習生黃攀

  越秀區天成路175號,在濠畔街的尾巴上,「酸枝木雕家具店」並不起眼,只有7平方米。狹小店鋪的左側擺放了一張椅子,上面有一張黃布製作的招牌,毛筆手書「酸枝家具」幾個大字。招牌旁邊擺放了一疊疊筷子,這是目前廣州唯一的民間工藝手工筷子。

  百年老店是「無心插柳」之作

  今年63歲的冼聯廣說起筷子老店的歷史,神採奕奕。從他爺爺1889年開店講起,冼聯廣爺爺的「滿記」木雕家具店就開在廣州「酸枝街」濠畔街上。當年,冼聯廣的爺爺見名貴的木料做完家具還剩下了很多邊角料,覺得扔了可惜,便嘗試著用它們做成了筷子,不料一擺上鋪頭,就大受歡迎,從此成了一門生意。

  冼聯廣說,這是一次「無心插柳柳成蔭」工藝創業。上世紀50年代初,「滿記」老店搬至天成路175號,延續至今。手工筷子是一門複雜的手藝,光是程序便有7道之多,要3年才能出師。冼聯廣感嘆,看木、開界、開片、開條、打頂、磨圓、刮磨,樣樣都有學問。冼聯廣說,即使一個熟練的手藝人,一天最多也只能製作出40雙筷子。十幾年前,冼聯廣就在南海建了一個小作坊,僱傭了一些工人一根根用人工刨製成型。令他得意的是這百年工藝,不單每根筷子形狀、大小均勻,就連雕花也刻得細緻入微。「筷子仍以零售為主,我們原則是少而精」。

  移民老廣到老店尋記憶

  「顧客的話有新有老,新帶老、老帶新」,冼聯廣表示,老店做的筷子不是「奢侈品」。筷子老店的經營靠著一份情誼維持。

  很多年前,一位老廣州十幾年前曾經在店裡買過家具和筷子,後來移民了。多年後,老人邁著蹣跚腳步,回到廣州來找這家筷子老店。走前還年輕,回來已兩鬢斑白。老人告訴冼聯廣,他是來找故鄉的回憶,一家人都來和我合影。「老店把他們帶回舊時,我也感念小時候他們的幫襯」。

  現在筷子老店的經營相對平穩,除了本地顧客,還有藍眼睛、黑皮膚的外國留學生,要買些有中國特色的紀念品回國去。除了買者,還有觀賞者。「不買不要緊,大家有愛好也可交個朋友一起探討。」冼聯廣總是笑迎來客。

  為什麼筷子木器生意也能百年不衰?按冼聯廣的說法,一是真材實料,二是講究工藝,三是以誠待客。

  冼聯廣說,祖輩們告誡「做生意先做人」,信譽好、口碑好很重要。所以從來不與顧客發生爭執,並且真心實意介紹商品,買回去的貨,不中意可以隨時來換。「如果解釋給客人聽,他們還不喜歡,我們可以退貨」。

  冼聯廣表示,現在筷子製作老工藝與老店經營已交女兒女婿接手。老人希望這門工藝的傳承「不在經商,讓廣州人知道老店存在就可以」。但作為傳承人的女兒卻有著另外一種思路,打算以後順應市場化的道路,將手工筷子工藝推出去。

  冼聯廣:「以商養藝」

  在筷子手工製作行業有一個祖輩留下的規矩,筷子的長定在26.8釐米,取義「一路發」。在冼聯廣眼中,他希望自己手工筷子老店能像守住「26.8釐米」一樣,沿承祖輩的傳統工藝,讓三輩人摸索出的傳統工藝「活」下來。

  對於百年筷子老店的發展,冼聯廣有個設想是「以商養藝,淡中求穩」。他認為,傳承不在於經商,而在於工藝創作,「讓廣州人知道老店存在就可以,雖然不是很輝煌。有小小的經營我們都已經足夠了。」

  傳承人:市場化推傳統工藝

  作為手工筷製作繼承人的女兒冼惠玲卻有著另外一種發展思路,她打算以後順應市場化的道路,將傳統工藝推出去。「開發出新的產品,有更多的生產線,滿足不同階層的人們的需求。讓家家戶戶都能夠用上他們的產品」。

  冼惠玲表示,目前她在學習傳統廣式的傳統文化,丈夫梁偉負責銷售方面。她表示,老店會堅持手工製作,但會擴大生產規模。「現在基本不會自己做手工了,畢竟還是要走市場化的道路。自己負責設計,其他交給工人去做」。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天安門紅燈籠製作者:傳統制燈手藝恐後繼無人(1)
    原標題:天安門紅燈籠老藝人手工扎制每當過年,大街小巷、政府企業單位總是掛起紅紅的圓燈籠辭舊迎新,但鮮有人知道這些紅燈籠都出自「文盛齋」的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如今的紅燈廠早已不見昔日輝煌,固守傳統的手工制燈者寥寥無幾,這項傳統民俗技藝面臨失傳窘境。
  • 小筷子 大文化:雷鋒小學走進木工坊,製作手工筷子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不同榫卯結構製作的各種物品的細節展示;環視整個工作坊,有各種手工製作工具以及手工作品。最吸引孩子們的是大大小小的陀螺、木質手槍、還有木搖馬。在角落裡孩子們像發現寶貝一樣研究者活字印刷術的模版。孩子們不時地發出陣陣感慨:「哇!太神奇了!太好玩了!」
  • 解析手工木刨
    刨是一種用來刨直、削薄、刨光、作平的木工具
  • 衡陽縣:百年傳承芝麻糖 延續濃濃鄉情味
    在衡陽縣三湖鎮,有一家傳承了四代的金牌老字號——老買芝麻糖,百年來用不變的匠心和初心延續著故鄉的情懷。一大早,他便坐在冒著熱氣兒的土胚房裡熬製麥芽糖。谷芽曬乾打碎後,和蒸熟的早稻米一起高溫發酵10個小時以上,才有了這清澄透亮的糖稀。王大買告訴記者,製糖要先用大火燒開,再轉變成小火慢慢熬製,熬糖時,掌握火候是關鍵,火候過了會發苦,火候小了會粘牙,一直攪拌到能拉出細絲時就差不多可以出鍋了。
  • 夫妻檔西安街頭制手工燈籠 最害怕手藝後繼無人
    在西安市雁塔區樂遊路路口,他和老伴王粉團擺了一個小攤位,專門賣手工燈籠。他的活是破篾子,老伴負責編。「手工燈籠現在很受歡迎,不少人路過這都會買一兩個,順便看看我們怎麼做。」  40多年的磨鍊,王西學如今的手藝已是爐火純青。一把竹刀在他的手裡上下翻飛,不一會工夫,兩根完整的竹節就被破成一條條又細又薄的篾子。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每根篾子的粗細、厚度幾乎分毫不差。王西學說,這是一門很多人都練不來的功夫。「別看我劃篾子就是說話間的事,但就這兩下不練上數年,一般人還真到不了這種水平。劃篾子對手的力度、距離的掌握有非常高的要求。」
  • 佛香第一村的手工制香人
    >>>有人說,大邑縣新場鎮的農田,一半是種莊稼,另一半是曬香。家家戶戶制香,奠定了新場鎮不可撼動的四川乃至全國制(佛)香第一村的地位。>>>機械化進入制香工藝後,能提高約10倍的產品,但這並不妨礙手工制香人的存在。從12歲學藝起,付老漢堅持手工制香38年。
  • 通訊:發揚傳統 回歸自然——記黎巴嫩制皂家族的百年傳承
    新華社貝魯特2月9日電 通訊:發揚傳統 回歸自然——記黎巴嫩制皂家族的百年傳承  新華社記者李良勇  第一次見到巴德爾·哈蘇恩是在他的工作間。55歲的巴德爾頭髮花白,衣著樸素,正在聚精會神地雕刻手中一塊肥皂。
  • 好的木匠已經不多了,純手工打的家具也已經不是普通人能用得起的
    出師後,只要技藝嫻熟,再熬上幾年,就能自己帶徒弟了。(木匠師傅工具)在那個時代,師傅或多或少都還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想法,所以會留一手。而現在,木匠不再吃香,即使師傅不遺餘力地教,也沒人肯學了。一個老木匠工具多,斧、鋸、刨、鑿、刀、鑽和錘等,林林總總加起來共有近百種,單是刨子就是幾十種。
  • 手工木刨居然可以薄到如此境界?!
    早期刨的實物已經無法考證,但從中國人對木工的重視和依賴推測,刨類工具應該在很早以前就出現了。和現代使用的刨類似的平推刨的實物,則最早出現在南宋末年的文物中。↓帶倆耳朵的平推刨來看個個4微米的高清視頻:▼4微米厚度的透明刨花(54秒)比較一下:桑蠶絲的直徑都有13-18μm;蛛絲細一點,直徑有0.93~1.4μm;而PM2.5的定義是空氣中顆粒物的直徑在0~2.5μm之間的所有顆粒物。。。也就是說,日本刨拉出來的刨花厚度差不多相當於兩三根蛛絲,或者一層霧霾顆粒。
  • 一輩子,一桿秤:二郎河集鎮,藏著宿松最後的手工制秤人
    即便如此,如今在皖西南的一些老街小鎮,依舊有一些制秤人堅守著這個傳統的老行當,成為最後的手工桿秤製作人。手工桿秤製作技藝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和傳承,二郎鎮的董松義老人就是這樣的一位手工藝人和非遺傳承人。與湖北黃梅縣接壤的宿松縣二郎鎮,是聞名皖鄂兩省的商業古鎮。
  • 手工紅薯粉製作:老作坊堅守百年傳統
    雖然現在市場面機器加工的紅薯粉很多,但文明鋪鎮淨龍庵村仍一直保留著手工製作紅薯粉的百年傳統。 淨龍庵村曾是純手工製作紅薯粉的大村,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紅薯粉。由於純手工製作紅薯粉工序繁多,耗體力,而且經濟效益很低,加工一斤紅薯粉才收取2.2元,所以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學。
  • 成都傳統老字號糕點鋪,復古手工做法,樸實又美味!
    百年老字號糕點鋪,三代人的共同傳承,陪你回憶童年的味道!在成都華陽的老街道上,有著一家三代人傳承的百年糕點鋪。清晨的陽光灑在曾經繁華的大街上,陳舊的街道旁,一家老字號糕點鋪開啟了新的一天營生。聽老嬢嬢跟我們分享,這家百年老字號糕點鋪,最初由於家族內部的矛盾,導致如今分為兩家各自經營,味道都相差不大,言語間我們感受到了老嬢嬢內心的欲言又止。傳統的手工做法,味道純粹,吃起來更放心!「我們從來不添加任何化學工藝!」老嬢嬢認真地向我們介紹店裡的糕點。
  • 「百年老湯」是如何保存至今的,難道一直放在火上煮嗎?
    「本文章已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走在路上,大街小巷裡的一些滷肉店經常都會打上「百年老湯」的招牌。很多人都有疑問,這一說法到底是真的。那麼「百年老湯」是否真的存在,它是如何保存至今的?難道是一直放在火上煮嗎?
  • 臺灣屏東百年手工打鐵店第三代楊永耀盼傳承
    華夏經緯網7月17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屏東枋寮永興鐵店是百年老店,也是枋寮至恆春一帶唯一手工打鐵店,目前傳至第三代楊永耀。他32年前開始學功夫,接手至今22年,回顧過往,坦言數度想當逃兵,直到看見產業人才凋零才明白父親的苦心,也才深知傳承的重要。
  • 陳埭坊腳村的百年餅店,一塊綠豆餅,傳承六代人
    蘇老先生,是這家餅鋪的第六代傳人。他把大半生都獻給了這裡,在這個幾十平米大小的祖鋪,執著地堅守著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百年老鋪,隨處可見老的回憶時間似乎對每個人都很公平,記憶裡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是滿頭白髮。
  • 西湖龍井手工炒茶技藝後繼乏人?大師帶徒弟
    近年來,隨著機器炒茶的普及,西湖龍井手工炒茶技藝後繼乏人。面對這一窘境,龍塢茶鎮不少有識之士加入到拯救手工炒茶技藝的隊伍中來。  炒茶大師:帶徒弟傳手藝  在杭州炒茶界,來自轉塘街道桐塢村的樊生華是大咖級人物。他是「西湖龍井炒茶大師」,整個西湖區僅5人有此殊榮。他還是「西湖龍井採摘和製作技藝」唯一一位省級傳承人。
  • 「百年手工油坊」壓榨出香濃的山茶油
    出油啦……」一絲絲,一縷縷金燦燦的山茶油順著木槽緩緩流下,12月1日,在遂昌縣金竹鎮首屆原生態山油茶開榨節上,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手工油坊重新恢復了生產,壓榨出滴滴醇香而濃厚的山茶油。  「金竹有嘉木,嘉木孕奇葩。
  • 【非遺之美】家裡鋪上臨洮純手工地毯,太漂亮啦!
    【非遺之美】家裡鋪上臨洮純手工地毯,太漂亮啦!、植物染色、打結、剁制、栽絨絨等獨特工藝製作高端地毯產品以及藝術掛毯、壁毯、工藝地毯、美術地毯的織毯技藝。
  • 百年糕點鋪:歷時124年,現如今加盟店達上百家,年盈利達上億!
    它不僅將自己做成了一個百年品牌,還在其124年的經營時間裡面保持產品的品質一如既往,經常上演顧客排隊購買的盛況!124年的苦心經營,這家曾經的小店鋪已經成為了小吃街的知名品牌。除此之外,它還擁有了270多家門店,年銷售額更是達到了54億元。1895年的時候,一個南方的小夥來到北京開始自己的謀生之路。
  • 在酉陽,有一種鄉愁叫回家吃刨湯咯
    又到了酉陽人吃刨湯的時候了,刨湯是指過年開始殺年豬了,在殺年豬的當天,主人請親戚朋友或鄉鄰吃一頓剛殺的豬肉這個活動,這個活動就叫吃刨湯或喝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