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老先生,是這家餅鋪的第六代傳人。
他把大半生都獻給了這裡,在這個幾十平米大小的祖鋪,執著地堅守著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
百年老鋪,隨處可見老的回憶
時間似乎對每個人都很公平,記憶裡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是滿頭白髮。
門前上了年紀的老樹、地板上斑駁的紅磚,以及署有年份的老門匾,仿佛都在訴說著古老的回憶。
約兩百年前,蘇氏先祖迫於生計,漂洋過海來到臺灣謀生,在那裡習得一身做綠豆餅的功夫。
雖身在遠方,但仍心寄故鄉,後來有了些積蓄後便返鄉,在坊腳村開設了這家餅鋪。
「我們是晉江最早做綠豆餅的一批,後來慢慢就多了,但要說味道正宗的還是我們家」
由於口味獨特、制餅技藝精湛,再加上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與傳承,「蘇記正泉成」這個名號便鑲嵌在很多人的記憶之中。
甜而不膩的綠豆餅,咱厝人的古早味
純手工製作,不懂宣傳,也沒有多餘人力和精力,綠豆餅還是以零售為主,所以買餅得親自到鋪子裡頭來。
正泉成·伴手禮
餅鋪位於小巷的石頭房中,平日裡只有蘇老先生、妻子女兒,以及僱來的工人在店內忙活。
時不時有人進門買餅,很多人一買就買上好幾盒,還有一些人前來訂購上百盒用於婚嫁、喬遷等喜事。
蘇記的餅皮薄如蟬翼,足足有十多層,口感微酥,入口綿軟,蘇老先生介紹說,餅皮的製作非常講究。
必須要擀兩種麵團,一種是水油皮、一種名為酥心,需按照特定的比例將兩者糅合在一起。
這樣烤出來的餅皮就會有很多層,用嘴巴輕輕一咬,餅皮就會散落。
綠豆餅的內陷主要由綠豆製作而成,飽滿厚實,味道甜而不膩,入口有冰涼的質感,十分獨特。
素餅的內陷用的則是白雲豆,餅皮製作與綠豆餅如出一轍,口感香酥清甜,素有「冰餅」之稱。
與綠豆餅和素餅相比,肉餅的內陷種類多,含有豬肉、冬瓜、花生、黑芝麻等,吃起來唇齒留香,口感豐富,回味無窮。
一百多年的時間,萬物都呈現出嶄新的面貌,這座城市也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飛快發展著,但蘇記綠豆餅仍然堅持手工製作。
傳統手藝的存在,讓這份古早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延續下去。
因為錯過,人生軌跡發生轉變
年過八旬的蘇老先生,待人親切,笑眼如初,與他交談宛如跟自家爺爺聊天,自在輕鬆。
「不用管拍照,你們先吃啊,水在旁邊自己拿起來喝。」
「女孩子不用減肥,你們快多吃點。」
蘇老先生仿佛又換了一個角色,像極了永遠覺得你瘦、永遠覺得你吃不飽的媽媽形象,讓人感受到一股暖意。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和做餅打交道,晚年時光亦是如此。
其實,如果不是因為年輕時候的錯過,他的人生恐怕就是另一番景象。
年輕時的蘇先生,是一名中專畢業的高材生,在那個年代,畢業後就能得到工作分配。在家等待工作分配的日子裡,他便跟著父親學起了做餅手藝。
因為當時經濟並不富裕,家中還有七個弟弟妹妹,村裡文書看他能幹,便攔下了村裡的工作分配通知書看,等到發現時,早已錯過。
說起往事,蘇老先生還是一副雲淡風輕、波瀾不驚的模樣,後來我們才知道,他確實放下了,真正愛上了這份手藝。
如今,蘇老先生已經上了年紀,三個兒子事業有成,自己也做起了太爺爺,膝下兒孫滿堂。
家裡的兒輩也一直不願讓他這麼操勞,但他還是放不下,就是想維持這家祖鋪。
清晨四五點,太陽還在揉著惺忪的睡眼時,蘇老先生已經邁著矯健地步伐在村中晨練,晨練後著手做餅的準備工序,然後開啟一天的辛勤工作。
■ ■■■■
六十多年的制餅生涯,生出了無法割捨的羈絆,也繁衍出無窮無盡的熱愛。
一百多年的時光,「蘇記正泉成」餅鋪,在這裡沉澱出了獨屬於自己的味道。
泉州舌尖美食老字號 | 第91家
蘇記正泉成綠豆餅
【蘇記正泉成綠豆餅】
時間:8:00-22:00
地址:晉江陳埭坊腳村濱坊路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