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堅持70年 大馬古早味華人小店咖啡飄香

2020-12-22 中國僑網

三代人堅持70年 大馬古早味華人小店咖啡飄香

    喝上一杯濃濃咖啡,加上塗上加椰和牛油麵包,再來兩個半生熟雞蛋,是小鎮上居民的共同記憶。(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中國僑網10月18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古早味的傳統咖啡店是馬來西亞許多小鄉鎮獨有的一道風景,更是承載著幾代人集體的回憶。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一代外流,傳統咖啡店陷入夕陽行業危機,然而仍有一些還在堅持著傳承數代人的傳統,致力保留大家記憶中的咖啡香。

  擁有逾70年歷史的麻坡班卒瓊芳園茶室,香濃的咖啡源自三代人的堅持。

  瓊芳園茶室是第二代掌廚人蒙光鏡(71歲)的父親已故蒙朝蔭的心血。蒙光鏡曾經在馬來西亞一家著名電器商任職經理,於50多歲接近退休年齡之際,年邁父親卻因病過世,他為了不讓父親心血付之東流,毅然選擇放棄高薪職業,與妻子回到班卒老家,留守父親留下的這家老店。

  蒙光鏡與妻子王惠風(68歲)共育有4名兒子,隨著夫婦年紀漸大,已經慢慢放手給老三蒙上傑(41歲)打理,雖然該傳統咖啡店經歷祖孫三代經營逾70年,唯一不變的是濃濃的鄉情,即使在外地打拼的年輕人,每逢佳節或周末回到班卒,都不忘帶上一家大小,來到咖啡店品嘗咖啡配麵包的古早味。

  蒙光鏡接受訪問時指出,父親白手起家創辦了這家咖啡店,班卒早期聚集許多華裔勞工,麻河早期是主要運輸方式,貨運商通過小船運載貨物到麻河上流,當時班卒碼頭蓬勃發展,也聚集許多華裔勞工,剛從海南島南下的父親眼光獨到,選擇在碼頭開設這家咖啡店,成為勞工休息及敘舊的地方。

  他說,在這數十年來,腦海裡不曾划過結束營業的念頭。班卒新村曾經歷了5次水災,2006年及2011年南馬百年大水災仍歷歷在目,水深6尺高,他還是堅守自己崗位,並沒有因為遭遇挫折選擇放棄祖業。

  他也說,班卒年輕人外流非常嚴重,之前也有人向他建議,把傳統咖啡店轉型為現代化的咖啡廳,才能吸引外地年輕人前來品嘗,可是想到傳統咖啡店是富有地道的香濃咖啡味的,咖啡配上麵包及半生熟雞蛋,老顧客可以習慣性地在咖啡店內高談闊論,不像咖啡廳只能小聲談天,深怕打擾到其他人。

瓊芳園茶室在班卒是老字號咖啡店,70多年來已和當地居民建立深厚情誼。(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在談及接班人的問題時,蒙光鏡指出,只有三兒子蒙上傑(41歲)對繼承父親遺留下來的傳統祖業有興趣,其他3個兒子都向外其他領域發展。

  他說,如果沒有孩子願意傳承這項行業,再加上本身年齡漸長,最後唯有結束父親一手打下的江山。

  自認對讀書不感興趣的蒙上傑,自初中三評估考試過後就輟學,之後在外打工兩年多時間,因不習慣外地生活,從18歲開始回到咖啡店,成為父親最得力助手。

  蒙上傑從小都有在咖啡店幫忙,已經傳承到父親那套泡咖啡的手藝,希望讓這些老顧客仍能品嘗到古早味的濃鬱的咖啡香味。

  他指出,由於弟弟是經營麵包廠,所以店內兩個月前也引進烏達比薩,這對傳統咖啡店而言算是一項小小的改變,對於是否會轉型為咖啡廳,自己會再觀察,一切順其自然。

  他說,畢竟這是祖父及父親打下的江山,可以說超過90%都是地方上的老顧客,自己有意願改變,也要胥視顧客是否有相同意願。(陳浩瑞)

【責任編輯:李明陽】

相關焦點

  • 市井大馬(二):到茶室體驗馬來西亞人的生活
    市井大馬(二):到茶室體驗馬來西亞人的生活   馬來西亞人,尤其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一天,很多都是從當地茶室開始的。那裡有他們熟悉的食物、輕鬆的環境。今天(30日)的《市井大馬》系列報導,就帶大家一起去馬來西亞的茶室吃個早餐、喝杯咖啡,感受馬來西亞人的日常生活。
  •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華人茶室
    若是在大陸,這就是典型的違章建築,而在馬六甲,隆安茶室已有八十年歷史。茶室招牌上的英文是 Refreshments,意為「茶點」。招牌的兩端畫著冒熱氣的咖啡杯,寫著 Kopi,這是馬來文的「咖啡」。三種文字擺在一起正說明了華人茶室的功能:這裡是提供咖啡飲料、點心小吃和簡餐的餐館,並非真正意義的 Tea Shop(茶室)。
  • 百年來,華人在大馬的生活是怎樣的?
    這裡,你可以找到濃鬱風情的圓頂清真寺,殖民時期的英式建築、荷蘭特色的紅屋,還有獨具風韻的古典中式木結構建築……在馬來西亞的旅程極有可能會是一場充滿奇妙經歷的萬國建築博覽大會~常說「海水到處有華人」,華人的腳步遍及世界。大馬華人不僅在社會的舞臺上大放異彩,還用最執著的信念,傳承著中華文化。
  • 手炒咖啡配加央麵包 大馬茶餐廳四代傳承經典古早味
    (馬來西亞《中國報》)中國僑網9月13日電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馬來西亞霹靂州安順新大西亞茶餐室創立於1929年,經過四代人的傳承,雖然店面已重建為明亮新式咖啡店,但仍保存祖傳秘方手炒咖啡粉,每一杯咖啡都透著古早味,吸引老中青顧客。覃彬接手後,瓊興茶室改名為新大西亞茶餐室。
  • 印尼華人「過年」拜祖先吃團圓飯:滿滿中華「古早味」
    圖為雅加達唐人街被各種春節節慶用品裝飾成紅色的海洋 林永傳 攝中新網雅加達1月24日電題:印尼華人「過年」:滿滿的中華「古早味」中新網記者林永傳24日,中國傳統「祖籍中國福建省南安市的黃印華現任印尼華裔總會執行主席,是第二代華人。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他數十年僑領生涯致力和堅持的「大事」。圖為西爪哇省茂物市製作舞獅的家庭作坊加班加點,春節臨近舞獅的銷量增加10倍以上。 《印尼商報》供圖 攝「家庭祭拜祖先、除夕夜吃團圓飯,晚上到寺廟張羅安排華人跨夜燒香禮佛事宜」。
  • 印尼華人「過年」拜祖先吃團圓飯:滿滿的中華「古早味」
    圖為雅加達唐人街被各種春節節慶用品裝飾成紅色的海洋 林永傳 攝中新網雅加達1月24日電題:印尼華人「過年」:滿滿的中華「古早味」中新網記者林永傳24日,中國傳統「祖籍中國福建省南安市的黃印華現任印尼華裔總會執行主席,是第二代華人。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他數十年僑領生涯致力和堅持的「大事」。圖為西爪哇省茂物市製作舞獅的家庭作坊加班加點,春節臨近舞獅的銷量增加10倍以上。 《印尼商報》供圖 攝「家庭祭拜祖先、除夕夜吃團圓飯,晚上到寺廟張羅安排華人跨夜燒香禮佛事宜」。
  • 在馬來西亞怡保,沒喝過這三間店的咖啡,不算到過白咖啡發源地
    怡保上世紀50年代,怡保是馬來半島上最摩登的城市,遍布新潮的娛樂場所,歌舞廳、電影院,後來到了70年代末,隨著錫礦的紛紛倒閉,很多當年下南洋那一輩華人的後代,再次離開怡保,遠赴歐美等其它國家怡保白咖啡近打河的兩邊分別是舊街場和新街場,馬來西亞的食物好吃的出了名的,怡保也不例外,隨便找間小店鑽進去,都不會讓人失望,價廉且美味,還有難忘的白咖啡。
  • 【大馬語言】大馬ROJAK語言,你知多少?
    、客家話等等,這也讓許多大馬華人自小就能夠以不同語言和別人溝通!每次國外的朋友看到大馬華人能夠流利地用各種語言溝通,都會真的非常驚奇和震撼!說實話,挺羨慕大馬華人會那麼多種語言!但其實除了這些基本語言外,小編發現大馬人還會一種獨特的語言,那就是「Rojak(大雜燴)語言」!而這個「Rojak語言」就是用各種不同語言形成的字,只有大馬人才聽得懂!話不多說,趕快來看看只有在大馬才能夠聽見的語言吧!
  • 食行紀·馬來西亞的白咖啡
    馬來西亞,2019年8月。原產於非洲的咖啡,在英殖民時代被引種到馬來西亞。現如今,咖啡不僅是大馬重要經濟作物之一,並早已融入當地百姓的生活,成為許多馬來西亞人最愛的飲料。在馬來半島開啟咖啡種植的就是下南洋的華人(以廣東、海南人為主),因此華人也是大馬咖啡的主要消費群體。很多大馬華人的一天,就是從一杯濃濃的本地產的咖啡開始的。一杯咖啡,配上兩塊夾著咖椰醬的吐司,再來一隻滑嫩可口的半熟蛋,看上去分量都不大,卻是營養豐富均衡,提神健胃(見《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華人茶室》)。
  • 馬來西亞中文縮寫是「大馬」,那裡華人很多,本士人叫「大馬人」
    去越南遊的中國人很多,去泰國的也是一批接著一批,但這兩年去韓國的中國人少了許多,而在馬來西亞定居的華人已達760萬人,是什麼吸引了這麼多的華人在那裡定居呢?馬來西亞華人大多是明清時代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的族群遷徙的,當時他們的商業文化交流頻繁,華人和當地人通婚的很多,於是馬來西亞華人便繁衍開來。鴉片戰爭後,清朝戰敗,當時馬來半島是英國殖民地,便從中國輸入了大量的勞工到馬來半島,華人的幅度又進一步提升。
  • 古早味蛋糕,柔軟細膩,滿屋飄香
    古早味蛋糕By 敏豬細膩的蛋糕,滿屋飄香,當早餐下午茶都可以哦原料:全蛋、蛋黃、蛋白、低粉、玉米油、白糖、牛奶。第6步、加入三個蛋黃和一個全蛋。第7步、攪拌均勻,蛋黃糊呈細膩流動狀態。第8步、蛋白加入白糖,準備打發。第9步、一直打發到蛋白出小直角狀態。第10步、混合蛋白和蛋黃糊,上下翻拌的手法。
  • 太原小店區將推進8個城中村改造,大馬小馬在列!
    ,甚至千萬村民家庭,著實讓人羨慕。 小店區與晉中市榆次區接壤,南與清徐縣毗鄰,西與晉源區隔汾河相望,北至南內環街與迎澤區相連,是太原市「南移西進、擴容提質」城市發展戰略的主要擴張區域,是太原市與晉中市聯合開發的前沿地帶。在《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中,太原市小店區排名94位,成為山西省唯一上榜區域。
  • 了不起的大馬「福建人」!改變馬來西亞首富一生的不滅心燈
    在東南亞華人群體中,來自福建的閩商無疑是這群「經濟螞蟻」的佼佼者之一。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生於1923年,他的出生地是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是福建移民「二代」,他的祖籍是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郭宅村。
  • 消失的臺灣古早味 再度飄香
    臺南市民黃婉玲,花了9年寫下《尋找臺灣古早味》,為消失中的臺灣庶民小吃,留下歷史記錄。記者吳淑玲/攝影     臺南市民黃婉玲花了9年時間尋訪,收集36個已消失或面臨消失的庶民小吃,出版《尋找臺灣古早味》,要為臺灣庶民美食文化留下歷史記錄。黃婉玲曾經營美容沙龍、房地產投資,從沒想過有一天會投入採訪寫書的工作;黃婉玲說,動機是多年前侄子的一句話:「臺灣那有什麼文化?
  • 「大咖」齊聚,賓川原創歌曲《咖啡飄香朱苦拉》魅力來襲!
    三 小粒咖啡在這裡生長, 咖啡文化在山鄉飄蕩, 朱苦拉帶著祖輩的守望, 朱苦拉載著詩意的濃香。
  • 大馬一商家堅持中秋節傳統 親手製作狗型燈籠受歡迎
    中國僑網8月30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馬六甲觀音亭街商家張瑞清每年堅持只賣傳統玻璃彩紙或日式紙燈籠。今年中秋節,由於大馬本地製造商沒有製作狗型燈籠,他更親自下手製作一盞盞玻璃彩紙燈籠應節。  張瑞清除了售賣燈籠,也會製作燈籠,每年除了向中國進口或大馬本地商家訂製傳統日式及玻璃彩紙燈籠外,他也會自製玻璃彩紙燈籠。
  • 美味古早味,來泉州這家小店打卡吧
    福建泉州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這裡的美食也是琳琅滿目,今天就和大家來打卡這裡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禾和古早味,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一個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 想見你,那個古早味的臺南
    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懷舊味道的一個詞。臺灣許多街邊小吃店招牌上都會加上古早味三個字,而這樣的小店在臺南似乎特別多。臺南這個城市仿佛有一種時光凝固的古早味。
  • 古早味的臺灣牛肉麵館,廈門機場邊上的寶藏小店!
    一說起牛肉麵,在廈門的人第一想起來的可能是泉州的牛肉麵,畢竟遍地的泉州牛肉麵館,中午來一碗已經成為部分人的日常了。經朋友推薦, 最近我終於在廈門找到了這麼一家臺灣牛肉麵的寶藏小店,就是今天我要來的這家老蔣家秘制紅燒牛肉麵!一聽到紅燒牛肉麵的你,是不是突然腦海裡就蹦出了康師傅的畫面?我跟你保證,這家絕對比康師傅好吃一百倍以上,正宗的古早味,地道的臺灣味!
  • 新加坡七成是華人,更受歡迎的為什麼是咖啡不是茶
    「打洋工」的意外收穫:瓊幫移民的西點技術新加坡南洋咖啡文化的形成,與華人移民群體密不可分。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之一。鴉片戰爭前,下南洋經商謀生的華人就已有150萬之多。1860年《北京條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合法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