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炒咖啡配加央麵包 大馬茶餐廳四代傳承經典古早味

2020-12-19 大眾網

1.店裡的「肥媽」燒肉,也是安順著名美食。2.自製傳統風味加央3.店裡的鮮蛤炒粿條也很美味。(馬來西亞《中國報》)

中國僑網9月13日電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馬來西亞霹靂州安順新大西亞茶餐室創立於1929年,經過四代人的傳承,雖然店面已重建為明亮新式咖啡店,但仍保存祖傳秘方手炒咖啡粉,每一杯咖啡都透著古早味,吸引老中青顧客。

覃彬接手後,瓊興茶室改名為新大西亞茶餐室。(馬來西亞《中國報》)

第四代傳人覃彬(30歲)告訴《中國報》,2年前他才接手店鋪,當時重建為新店,也把原有店名「瓊興茶室」,改為新大西亞茶餐室。「祖輩時店名是大西亞茶室,後來改為瓊興茶室,如今轉型後再改名。當初要重建,確實感到忐忑,畢竟原店經過祖父輩三代人經營,不能在我手裡沒落。」

覃彬說,早前老店主要是老顧客,坊間甚至稱為「老人院」,年輕人與一般公眾不太願意來消費。

「幸好重建後,老顧客仍大部分保留,而一般家庭、年輕人、公眾與遊客,都踴躍來消費,總算放下心頭大石。」

覃彬說,該店雖已發展為新店,但仍延用祖傳數代的咖啡秘方,因此許多老顧客都原意留下來「嘆咖啡」。

「安順有家歷史悠久的咖啡廠,他們根據祖父輩交託的秘方,手炒特香咖啡粉,這保存了數十年來的濃香味道,深受歡迎。」

「店裡的白咖啡,也採用祖傳秘方咖啡粉。」

覃彬說,已故婆婆是安順著名的「咖啡師」,很多顧客指定要婆婆衝泡咖啡。

「幸運的是,我就是向婆婆學會傳統的衝泡咖啡手法。」

此外,該店也採用自製傳統風味加央,烤麵包配加央也是來到該店必叫的美食。

推薦閱讀

  • 金秋九月向來醉人,上海今秋先醉的不僅僅是人,還有人工智慧(AI)。  網際網路及人工智慧業界中外大佬的日程表,最近都標註了同一個地點——上海。這些人中,有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的掌門人,微軟等世界知名網際網路企業的高管,10位全球人工智慧...[詳細]

  • 根據氣象預報,今年第23號颱風「百裡嘉」將於今天上午到中午在廣東電白到海南文昌一帶沿海登陸,登陸時颱風為熱帶風暴級或強熱帶風暴級。針對颱風影響,瓊州海峽已在12日下午全線停航。[詳細]

  • 這家位於杭州城北夾城巷7號的炒貨店門前,鐵鏟在鍋中翻動,滾圓的山核桃變得愈發飽滿。老食客們看到老闆娘微信裡發的消息,早早趕來嘗鮮。[詳細]

  • 根據氣象預報,今年第23號颱風「百裡嘉」將於今天上午到中午在廣東電白到海南文昌一帶沿海登陸,登陸時颱風為熱帶風暴級或強熱帶風暴級。針對颱風影響,瓊州海峽已在12日下午全線停航。[詳細]

  • 中國節舉辦期間,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到黃檗文化促進會展臺參觀。在日期間,交流團一行拜訪京都宇治市日本中國友好協會,受到井上浩會長一行熱情歡迎。在日期間,交流團一行還參加在東京舉行的紀念「東瀛慘案」95周年中國受害者悼念儀式。[詳細]

  • 特稿:同心同行 共築希望——「一帶一路」的非洲故事 對塞內加爾來說,「一帶一路」提及的重點合作領域與其「塞內加爾振興計劃」高度契合,修建高速公路將有助於推動塞內加爾互聯互通建設。[詳細]

相關焦點

  • 三代人堅持70年 大馬古早味華人小店咖啡飄香
    三代人堅持70年 大馬古早味華人小店咖啡飄香
  • 市井大馬(二):到茶室體驗馬來西亞人的生活
    市井大馬(二):到茶室體驗馬來西亞人的生活   馬來西亞人,尤其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一天,很多都是從當地茶室開始的。那裡有他們熟悉的食物、輕鬆的環境。今天(30日)的《市井大馬》系列報導,就帶大家一起去馬來西亞的茶室吃個早餐、喝杯咖啡,感受馬來西亞人的日常生活。
  • 港式茶餐廳用餐不完全指北
    「烘底」是將麵包外皮烤到暖熱香脆,「飛邊」是去掉麵包的幹硬表皮,「走油」則是不要黃油。和「飛邊走油」類似的,另一個俠氣十足的暗號「飛砂走奶」用於咖啡,也就是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奶茶可以要不加糖的「走甜」,但還有更高級的吃法是要一杯「茶走」,以煉奶代替砂糖,口味更醇,還不像砂糖那樣容易起痰。
  • 香港茶餐廳點菜攻略,了解一下,不踩雷!
    在香港常去茶餐廳的小夥伴是不是經常聽到夥計這麼吆喝「沙爹牛面轉出前一丁,方包走油飛邊,火腿炒雙蛋,反蛋,茶走!」第一次來香港茶餐廳的話聽起來自然會頭頂冒問號但常常光顧茶餐廳的老司機們對這些茶餐廳「套路」自然是瞭然於心
  • 舌尖上的香港:粵菜傳承百年 從茶餐廳到街頭小吃
    這裡有「星」光四射的米其林餐廳,也有其貌不揚、味道讓人驚喜的街邊小店;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特色美食,也有傳承百年的古早味道……而在香港一道道美食的背後,也體現著香港人敬業、創新和包容的精神。  粵菜傳承百年 傳統味道裡的工匠精神  在香港豐富多樣的美食中,粵菜作為最主要的菜系傳承百年,魅力不減。
  • 港式茶餐廳在上海的華麗轉身
    香港回歸十年,港式茶餐廳與上海也經歷了十年塵緣。茶餐廳在香港是最平民的小店,到了上海便被賦予了小資的文藝氣息。如今,叫上一杯港式奶茶配上一隻」菠蘿油」麵包,靠在港式茶餐廳特有的火車椅上享受一個悠閒午後,這是上海白領忙裡偷閒的好去處;喚上三五好友,點上乳鴿、燒臘、白灼生菜、老火例湯和雲吞麵,就是一桌地道的香港菜餚,可以讓親朋好友饕餮一晚;就算是囊中羞澀的學生,也不必擔心到這裡來會破費,港式的小點心和花樣飲品既實惠又美味。
  • 茶餐廳最愛早餐,菠蘿油配奶茶,教你做超省事的菠蘿包
    我家的茶餐廳營業,早餐吃菠蘿油配茉莉花奶茶,還有摩飛杯做的梨汁。大口吃黃油這件事我不敢,看著孩子們吃的香我就滿足了。深夜研製菠蘿包,我和先生說孩子們睡了,我在廚房裡折騰食物是一種解壓的方式。他很欣慰。菠蘿包是覆蓋了一層重油的酥皮,吃起來酥脆香甜,熱麵包切口夾一塊冰黃油,就是經典的菠蘿油。我不太敢吃的,酥皮本來也用了好多黃油,再夾黃油是年輕姑娘們的心頭好,小阿姨是不敢嘗試了。我用菠蘿包配咖啡,也是美味的早餐組合了。一次發酵的菠蘿包組織竟然有點像蛋糕,這是節省時間的做法,如果你不差時間就用二次發酵排氣法,這樣做出來組織更細膩呢。
  • 美味的 港式茶餐廳
    正如香港作家馬家輝說:「如果要簡單地描述香港文化,那就是茶餐廳,因為這裡既可以吃到三明治和牛排,也能找到白粥和雲吞麵。」茶餐廳能很好地詮釋香港的精神,擅於接納融合,多元創新,為我所用,還有快節奏卻不將就的飲食態度。  東莞有許多港式茶餐廳,從地域分布來看,與香港交集越多的鎮上,港式茶餐廳就越多,比如樟木頭、常平、長安、虎門、南城、東城。
  • 港式美食:奶油脆豬(豬仔包)簡單易學在家就可做出茶餐廳的味道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個是港式茶餐廳非常經典的一道美食奶油脆豬(豬仔包)一直都很喜歡茶餐廳的奶油脆豬,每次多加煉奶,再配港式奶茶,超簡單又好吃!香脆的外層,裡面非常鬆軟,連不喜歡吃麵包的我也超級喜歡,其實絕對是為了吃煉奶而吃這個!
  • 深圳這5家港式茶餐廳就有正宗的TVB風味!
    夏天快到啦 每當這個時候就很想去茶餐廳 點上一杯凍檸茶配上菠蘿包一口氣吃到五種小吃的划算之選 就是這個招牌小吃拼盤啦 雞尖、混醬腸粉、咖喱魚蛋、 泰式蝦腸、腸仔……要什麼有什麼 每個都是茶餐廳的經典小吃
  • 「下午茶」一口西多士,港式茶餐廳標配
    在家做一口西多士,吃不完的吐司麵包不用愁啦今天的下午茶,做的是一口西多士。西多士是香港茶餐廳最常見的小吃之一,簡稱「西多」,據說該甜品是由法國傳的,香港人稱為西多士。它原本是大酒店的下午茶食品,後來被平民化,成為港式茶餐廳常見的小吃。一口西多士,我猜也許是傳統的西多士太大塊,不方便下午茶時的分享。所以創作出來的「一口」,剛好一口的大小,很是方便朋友間的分享品嘗,所以越來越多港式茶餐廳的菜單上都出現了一口西多士。
  • 武漢這3家地道港式茶餐廳,竟然都藏在居民樓
    咖椰吐司必須實名打call,裡面的醬是椰絲加椰青加雞蛋現熬而成,口感非常棒,老闆說這是他在80年代的香港媽媽帶他們吃的一道美食,但現在連香港都很少見了。菠蘿包用的韓國砂糖每天現烤,限量50個,和他們家的蛋撻一樣,去晚了就會吃不到。
  • 京城裡那些讓人不得不愛的港式茶餐廳,了解一下!
    冰冰涼潤滑的黃油配著剛烤出來的菠蘿包一口滿足,麵包外表酥脆內裡柔軟,好吃的想流淚。必點之一的深井燒鵝也名不虛傳,外皮酥脆,裡面的鵝肉很嫩,即便是最肥的地方沾著醬汁也不覺得膩,真的是味蕾的大滿足。除此之外,蜜汁叉燒,紅豆包和奶茶也很不錯。紅豆餡細膩軟糯,黃燦燦的外皮,非常正宗的港式特色甜品,來這裡一定要嘗嘗它!
  • 香港茶餐廳:靚仔的意思是白飯
    冰室本來是以提供咖啡、奶茶等飲品為主,也出售三文治、多士等小食,但絕不賣飯。部分冰室還自設麵包工場,製造新鮮麵包、蛋撻等。後來,隨著香港經濟發展,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增加,乃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提供傳統中國小炒及各種歐美食物。  香港茶餐廳充滿著平民氣氛,它承載著本土文化,給人一種「街坊」的親切感。
  • 廣東人粵語10級,卻聽不懂港式茶餐廳的菜名?
    不同於廣州茶餐廳的慢悠悠,在萬事講求快的香港茶餐廳,為趕時間,這裡的夥計們都習慣於記餐簡寫,久而久之,這些簡寫,也就發展成一套自成一體的「茶餐廳暗語」:「熱九」,就是「熱狗」;「細奄」,就是小份「奄列」;咖啡,簡稱為「啡」。
  • 深夜食客丨茶餐廳,廣東人永遠的安樂茶飯
    廣州順記冰室 上世紀五十年代,冰室傳到了香港,變成了不僅提供冷飲,還提供咖啡、奶茶等熱飲以及西餅麵包的場所。 TVB經典劇集《談情說案》中,楊怡飾演的犀利妹就給林峰飾演的景博士親手製作了一杯鴛鴦奶茶。 此前並沒有喝過鴛鴦奶茶的景博士認真地評價道:「(這東西)有點像咖啡,又有點茶味。」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香港茶餐廳與內地茶餐廳有大不同
    冰室當時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配以三明治、奶油多士等小食,部分更設有麵包工場,製造新鮮菠蘿包、蛋撻等。後來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逐漸增加,又與西菜館和餐室的模式結合,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提供傳統中國小炒及歐美食物,後來更發展至晚飯小菜,款式可謂多元化。最早以茶餐廳名義經營的為1946年開辦的中環蘭香閣茶餐廳,1952年開業的蘭芳園則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茶餐廳。
  • 探店|嶺南街頭的「港式茶餐廳」
    有人說:「巴黎不能沒有咖啡廳,紐約不能沒有街頭餐館,而香港不能沒有茶餐廳。」 作為廣東人,我從小就是一個資深的TVB影迷,是看著周星馳的喜劇電影,聽著經典粵語歌曲長大的。自然也是逃離不了「茶餐廳」這個經典的香港元素劫。「牛楠楠」作為嶺南本土的餐飲店鋪,這些年來也是逐漸被港化了。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從小就跟隨著父母學習面線製作工藝的他,也在食品業商海摸爬滾打多年,並深知「古早味」手藝人的痛點所在。「以閩南小吃為例,產品大多流傳於坊間,且收益微薄,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洪一博告訴記者,打造來旺良品堂的初衷就是集合優質的傳統美食手藝人,一起留住閩南「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