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大想推薦大家去哪家店
那就跟大家聊聊如何在茶餐廳裡愉快的用(zhuang)餐(b)好了
上學的時候,我一室友說在茶餐廳裡點餐跟黑社會接頭差不多,等會兒看我眼色行事。
等我們去的時候,只聽得鄰桌揚聲點單:"沙爹牛面轉出前一丁,方包飛油走邊,火腿炒雙蛋,反蛋,茶走!"
初見這等場面,難免緊張的面無人色,一句完整話兒都說不出口。
好在這些年跟著我這老饕室友一路逛吃逛吃,他體重從剛入學的140直逼190,我也從他身上學了幾句正港茶餐廳黑話,這幾天剛好看到網上有人系統的出了套用餐指北,關鍵時刻以此落單,也能裝成淡定從容老司機。
第一步 排隊
首先要明確一件事,人氣稍旺的茶餐廳,在飯點照例是要排隊的,不能預約也不能拿號,這一點想來在臨汾是不用擔心。
第二步 讀菜單
不同時段的茶餐廳,呈上的餐品也是面目迥異。
早餐大多是三明治、麵包、雞蛋、意粉之類,
港人譯文和內陸多有不同,其中最常見的吐司多被譯成「多士」,浸泡了蛋液牛奶煎炸而成的法式吐司叫「西多士」,又被縮略成「西多」。根據搭配醬料的不同,又有「佔多」(果醬吐司),「奶油多」(煉奶黃油吐司),「油佔多」(黃油果醬吐司)種種。
三明治多被譯成「三文治」,看起來這個還比較常見是不是,縮略叫法如下:雞蛋三明治叫「蛋治」,午餐肉雞蛋餡的叫「餐蛋治」,把午餐肉換成火腿自然就叫「蛋腿治」。
光明白這些只能算得上入門級,叫得上菜單裡沒有標明的隱藏選項才算得上是出神入化。「烘底」是將麵包外皮烤到暖熱香脆,「飛邊」是去掉麵包的幹硬表皮,「走油」則是不要黃油。
和「飛邊走油」類似的,另一個俠氣十足的暗號「飛砂走奶」用於咖啡,也就是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奶茶可以要不加糖的「走甜」,但還有更高級的吃法是要一杯「茶走」,以煉奶代替砂糖,口味更醇,還不像砂糖那樣容易起痰。此外,「檸樂」是檸檬可樂,「檸茶」是檸檬紅茶,「檸七」配的是七喜,「檸水」則是簡單的檸檬水。另外,好立克譯作「呵瀝」,阿華田被簡稱「華田」。「鴛鴦」是奶茶和咖啡雙宿雙飛的成果,「黑白鴛鴦」則是用好立克和阿華田拼成的飲料。
雞蛋作為早餐的常客,「太陽蛋」「炒蛋」是通用術語,但「反蛋」大概很少聽見,其實就是正反兩面煎的荷包蛋。不願意吃生蛋黃的,可以要求「熟蛋」。還有一種叫「奄列」的,則是西式蛋卷omelette(雞蛋餅加上奶酪,蔬菜肉之類的)。
午餐裡最經典的無疑是「碟頭飯」,其實就是一疊白飯加肉菜,在襯上兩根綠油油的時蔬,大約可視作蓋飯的平鋪版本?
當然,叫碟頭飯也是有隱藏選項的,若是飯量小,不想吃太多米飯,可以主動要求「扣抵」,即減少米飯分量。菜和飯的分量都要減少,則是「雙扣」。另外,想加醬油或味汁拌白飯的,可以喊「加色」。而把白飯改成奢侈的蛋炒飯,謂之「炒底」。
作為茶餐廳裡最閒暇的晚餐,各類餐點去掉主食再加個量,如各類燒味可以變為燒味拼盤,咖喱牛腩換個盛具搖身一變成為咖喱牛腩煲,原本配飯的蔬菜,多燙幾根自成一道「白灼時蔬」。再來一碗熱騰騰的「細蓉」(雲吞麵)。
但作為真正的老饕,無論早中晚,進得門來,最常點的還是「常餐」。顧名思義,常餐從早到晚常年供應,雖各家餐廳偶有出入,但總不出那幾樣能慰藉人心。一是「牛油方包」(白麵包塗黃油)或煎的噴香的多士,二是火腿煎蛋或太陽蛋,三是熱騰騰的湯麵或湯粉,雖是卡路裡盛宴,但在夜裡來上一份,著實暖心暖胃。
第三步 點單
以上種種,可不是讓你在茶餐廳裡實踐,而是在進門前就做好功課。「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不完全適用於茶餐廳,在茶餐廳裡,無論是點單,用餐或是翻臺都比別處快上不少,因此時間也應當等同於翻倍的金錢。要是讀菜單讀上半天,點單猶豫不決,可是要得到夥計翻倍的白眼的。
在茶餐廳裡點單不能說「點菜」,正確做法是向夥計舉手示意,說一聲「唔該,落單」對方自可心領神會。乾脆利落的報上選項後,以一句「係咁多」(就這麼多)作結,再聽夥計迅速確認一遍菜名,點單這一關才算順利通過。
第四步 結帳
高峰期的茶餐廳,當夥計來利落收拾碗盤,就是委婉的逐客令了。
此時千萬要抑制招手叫服務員買單的衝動,給你送來二維碼給你掃的服務,在茶餐廳是不會有的,服務生在下單後,一般會將單子放在桌上,「醫飽肚」(吃飽)以後,自己乖乖拿著帳單去收銀臺結帳便是。街頭巷尾的茶餐廳多收現金。
人少還好,人多時看到心情不太好的收銀老伯,最好提前將錢包準備妥當,付款一氣呵成,絕不拖泥帶水,拿好找零,立刻飄然離去,不要回頭,讓老闆對你留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好印象:「嗯,後生仔孺子可教,歡迎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