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茶餐廳,很多小夥伴們第一時間
就會想起那頻繁在港片裡出現的港式茶餐廳
從第一家港式餐廳永盈開業到如今
在廣東街頭,越來越多港式茶餐廳
雖說香港地區的粵語
與廣東地區發音相近
但會說粵語並不意味著
你就會在港式茶餐廳點單
反而很有可能「雞同鴨講」
來源:抖音@詹sir詹昊宸
粵語10級的廣州人
卻聽不懂香港茶餐廳的菜名
對的,你沒看錯!即便是粵語10級的廣州人,也有可能聽不懂香港茶餐廳的菜名,不信你來看看:
「唔該一份A餐,要太陽蛋,凍檸茶走冰少甜。另外一份C餐,走青,加一個靚仔。」
是不是一頭霧水呢?「走青」「靚仔」都是什麼意思呀?
這些詞語猶如一個個「接頭暗號」,讓人瞬間回到那個港片盛行的年代,但也讓聽不懂的人好有壓力,覺得不明所以…
事實上,「靚仔」是白米飯的意思,因為白飯本身是純白色,不添加任何色素,猶如乾淨清秀的男子,所以被人稱為靚仔。
而「走青」是指食物中不放入蔥粒,也叫「走蔥」,類似的還有「走甜」,指冷飲內不放糖。
而這些暗語,其實是香港速度的一個縮影。
不同於廣州茶餐廳的慢悠悠,在萬事講求快的香港茶餐廳,為趕時間,這裡的夥計們都習慣於記餐簡寫,久而久之,這些簡寫,也就發展成一套自成一體的「茶餐廳暗語」:
「熱九」,就是「熱狗」;「細奄」,就是小份「奄列」;咖啡,簡稱為「啡」。
在茶餐廳的暗語裡,還承載了不少港人的幽默和八卦,如:
「肥妹」=巧克力,喝多了就會變成肥妹。
「制水」=幹炒牛河,沒水了就只能幹炒。
「敗家仔」=阿華田,有田有地才有資本做敗家仔。
「0T」=檸檬茶,因為在粵語裡,檸檬一般簡稱「檸」,數字「0」與「檸」同音,T=Tea。
就連阿拉伯數字,也能組編好幾種飲品:
「29」=熱奶;
「206」=熱檸樂;
「306」=生薑檸檬可樂。
此外,不少香港茶餐廳裡的暗語,其實就是其英文音譯的縮寫,例如幾乎每家菜單都有的「奄列」,其實就是從omeltte(煎蛋卷)音譯過來的。
同理「多士」=toast(烤麵包);「西多士」=French toast(法蘭西多士);「佔」=jam(果醬)。
內地人在香港茶餐廳點餐,就如同一場「密碼破譯」:
不但要從繁體轉成簡體,還要從中文翻譯成英文,再翻譯成中文,偶爾還要縮寫中文詞彙,或者延伸一下食物的特徵…
一旦在線密碼破譯超過時長,分分鐘會被暴躁老闆兇…
這時候,了解一些香港茶餐廳點餐「暗語」就十分有用了!
不但可以快速get到老闆的意思,下次跟朋友一起去茶餐廳還可以露一手。
港式茶餐廳暗語指南
科普君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份香港茶餐廳暗語指南。
讓你們去港式茶餐廳點餐時,輕輕鬆鬆搞明行話,成為「行家」,讓人刮目相看!
▼
< 香港茶餐廳暗語——食物篇 >
「蘿柚」—菠蘿油
「靚仔」—白米飯:如果你在茶餐廳聽到「一個靚仔」,別誤會,那並不是叫你,而是指白米飯。
「靚女」—白粥:與「靚仔」相對的「靚女」,也就是指的白粥啦~
「下火」—皮蛋瘦肉粥:因為皮蛋加瘦肉熬出來的粥可以下火,所以被稱為「下火粥」,也叫「有味粥」。
「細蓉」—小碗的雲吞麵:由於雲吞在煮熟時像一朵盛放的芙蓉花,因此有了「細蓉」之稱。
「大蓉」——大碗的雲吞麵。
「打爛」—炒飯:由於炒飯要加蛋,按照蛋炒飯的做法,為了避免飯炒焦,要先打蛋後炒飯,所以用「打爛」替代炒飯。
「和尚跳海」—滾水蛋:玻璃杯裡倒上熱開水,打個生雞蛋進去,雞蛋白立刻有部分凝結,可裡面還是生的,客人自己加了砂糖趁熱攪拌,就能攪成一杯黃色的蛋花,是香港傳統的養生飲品。
「夏蕙姨」—西多士:因為吃西多士之前,要在西多士上淋糖漿,也就是糖膠,簡稱「要淋膠」,而夏蕙姨曾與粵語片演員「林蛟」拍拖,在粵語裡面,「林蛟」與「淋膠」同音,所以「夏蕙姨」就代表了西多士。
「撈丁」—加料方便麵:「撈」就是「攪拌」的意思,而「丁」就是指日清拉麵牌的「出前一丁」。
「常餐(set餐)」—茶餐廳常有的一種套餐餐單。常見的選擇有幾種:一是牛油方包或多士;二是火腿奄列(蛋包)或煎雙蛋(多為太陽蛋);三是一碗麵類(可選方便麵、米粉、通心粉等),加一至兩種食物(如午餐肉、香腸、叉燒等),再另配一杯飲料。
▼
< 香港茶餐廳暗語——飲品篇 >
「涼茶」—凍奶茶
「好Q黑」—好立克:俗稱「呵瀝」,取其英語名稱Horlick,是一種即衝飲料。
「敗家仔」—阿華田:來自於瑞士的一種飲料。
「例水」—例湯:茶餐廳每天都提供的湯水,一般分為隨餐附送和另外收費兩類,免費或廉價例湯一般都很稀,沒什麼味道,所以就得名例水。
「茶走」—奶茶不加砂糖,改加煉奶以增添甜味。
「飛沙走奶」—只要咖啡不要糖不要奶。
「肥妹」—熱朱古力:由於巧古力含熱量高,吃多了容易令女性朋友變肥胖,所以久而久之就叫做肥妹。
「甩色」—檸檬水:檸檬茶是有顏色的,而檸檬水就是透明的,所以叫「甩色」,意思是沒有顏色。
「汪阿姐」—熱咖啡:汪明荃(江湖人稱「阿姐」)曾經唱過一首名叫《熱咖啡》的歌。
▼
< 香港茶餐廳暗語——配料篇 >
「走青」—不要蔥:指食物中不放入蔥粒,有時亦指其他青色配料如韭菜、芫茜(香菜)等,多用於湯麵或粥。
「飛邊」—去吐司邊:把方包(吐司)的四邊切去。
「烘底」—烤土司:將白麵包烤成多士(吐司),焦焦的口感更加香甜,不過這些特殊服務一般要加錢哦~
「加色」—加醬油:指在白飯/粉面中加入牛腩汁或豉油(醬油)提味,這種配飯的豉油一般偏甜,不同於鹹醬油或蒸魚用的鮮味醬油。
「扣底」「雙扣」「加底」「炒底」:叫餐時主食如米飯、麵條等稱為「底」,扣底即減少主食分量,雙扣即飯菜都減少,加底指增加主食的份量,炒底就是白米飯改為炒飯。
▼
< 香港茶餐廳暗語——結帳篇 >
「行街」—外帶:店員出去送外賣被戲稱為「行街」,也有打包帶走的意思,不過香港餐廳提供的,塑料飯盒和刀叉一般都要加收費。
「有數」—客人持單結帳:服務員高叫「有數」 通知收銀員留意客人有否持單結帳,免招損失。
「後數」—同一桌子上,最後走的人付錢。
「睇數」—指餐廳不用單來記帳,在客人要結帳的時候再有店員過來按照客人吃東西計算總價(通常都是按碗的大小和顏色來區分)。
「打cat」—偷吃:粵語有個詞語「為食貓」是指貪吃鬼的意思,所以用打貓來形容偷吃。
看完之後大家是不是基本心中有數啦?
下次去茶餐廳就可以用啦!
今日推薦視頻
「火眼」10小時建成!這就是中國速度!
科普君開視頻號啦~
原標題:《廣東人粵語10級,卻聽不懂港式茶餐廳的菜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