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南京市第十三中學高三男生李某,在家寫作業時,遭到媽媽的嚴厲說教和言語辱罵。 盛怒之下,李某拿起菜刀,砍殺了媽媽。 媽媽倒地後,李某換衣出門,到同學家借宿一宿。第二天上學後,他主動向班主任坦白罪行,並在老師的鼓勵下,報案自首。 警方趕到時,媽媽已經死亡。
又一起弒母案發生,以弒殺母體、挑戰倫理的方式,撞擊著輿論和人心。 案件發生後,更多的細節也隨之披露: 媽媽謝某是一位人民教師(有媒體報導,該男生爸爸也是教師),平日教育裡對兒子非常嚴厲,母子之間多有衝突。
看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反思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師可以教好別人的孩子,卻總在教育自己孩子方面遇到種種困難?
首先,我們要客觀看待一件事,那就是合格的老師不一定是一名合格的父母。
一方面,所謂合格的老師的基本要素就是工作認真負責、加班加點,陪伴學生的時間要遠遠大於陪伴自己孩子的時間,了解學生的狀況要遠遠多於了解自己孩子的狀況,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隔閡。另一方面,父母好為人師,就會過度自信,認為自己能桃李滿天下,或成就顯著璀璨,必定會教好自己的孩子。過度自信的父母,就會缺乏自省,就會缺少共情,就會從想當然的視角,漠視孩子的感受。 更有甚者,像你的副校長丈夫,在好面子和好比較中,陷入過於嚴厲的管教,讓孩子在憤恨和叛逆中,對家庭產生恐懼和反感。父母好為人師,從職場返回到家中,不能轉化角色,還活在「都必須聽我的」的一言堂裡。 孩子在學校,聽夠了任課老師的各種說教,回到家還要聽父母的花樣訓導,不窒息和厭煩才怪。 這也是為什麼,小學和初中階段,有的老師的子女,學習成績特別好,但到了高中或者考上大學後,就開始倒退,尤其是出現心理問題。
其次,我們還要客觀看待另一件事,那就是合格的老師不一定是合格的老婆或老公。這次的事件和上次北大弒母案背後都暴露出同樣的家庭關係失衡問題,這種失衡就會帶來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失衡,父母雙方要麼是一方特別嚴厲,給予孩子過高的期待;要麼是一方根本不聞不問甚至婚姻變故根本沒有出現過。因此就帶了學生心理上的失衡。
最後,我們要看待的一件事,那就是合格的老師了解自己不一定了解自己的孩子。為人父母,我們的父輩和我們這代人,大都吃過苦。 所以,我們唯有奮鬥,唯有競爭,唯有狠拼,才能活下來,走出貧困或底層,站穩腳跟,買房買車。 這是我們當年苦讀的原動力。 00後、10後的孩子,不再為生存發愁,他們生下來就住在高樓上,喝著牛奶,吃著西餐,出門有汽車,花錢不太愁。 他們站在我們的肩膀上,已經不必再為生存和溫飽奮鬥。為什麼要學習,是這代孩子最大的困境。所以在這個時刻你還是跟孩子講要唯有奮鬥,唯有競爭,唯有狠拼,才能活下來,走出貧困或底層,站穩腳跟,他們是無法領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