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柏克萊 紅樓夢

2020-12-25 中國網財經

  張愛玲曾經客居柏克萊三年,從1969年7月住到1972年秋天才離開,也算為柏克萊留下了一章美麗的詩篇。

  大約在1968年前後,張愛玲結束波士頓的駐校作家一職後,想另找一份新的差事,於是託她一向信賴的莊信正替她留意。那時任職於柏克萊「中國研究中心」的莊信正恰好預備離職,於是和夏志清商議後,兩人決定共同推薦張愛玲來接任研究中心的空缺。1969年,莊信正原來的老闆,即當時任教於柏克萊加大東方語文學系的陳世驤,便以計劃主持人的身份,延聘張愛玲到柏克萊擔任研究員。

  張愛玲平日上班的地方,是位於校園外小城市中心區緊鄰灣區公車站的一棟三層紅磚房的頂樓。「中國研究中心」雖然隸屬於柏克萊大學,但校園空間不敷使用,只好先在校外租用空間,這也是柏大創校以來的慣例。佔用了兩個樓層的「中國研究中心」,從創設起便佇立於夏塔克街上,一直到1972年,才搬遷到校內。

  張愛玲每天走路上班,據她的同事描述,她「總是過了中午才到,等大家都下班了,她往往還留在辦公室。平日難得有機會與同事見到面,也沒有人去注意她的來去,大家只是偶然在幽暗的走廊一角驚鴻地瞥見她一閃而過的身影」。張愛玲為了替自己多保留一些寫作的時間,當初接受的是一份兼職工作,因此過了中午才上班,也屬正常。既然張愛玲並不是全職人員,也不必一年內交出論文。不過陳世驤還是期望她能和之前的莊信正一樣,交出漂亮的「專業論文」。只是「術業有專攻」,對於專業論文的形式,張愛玲和陳世驤之間顯然產生了歧見。其實第一年起,「上層」對張愛玲已有微詞。張愛玲那時就已醒悟到,柏克萊這群「專家」只看結果,論文是否被接受,是能否續任的關鍵,至於她「文壇巨星」的光環,在這裡並不管用。尤其她平日鮮少與人打交道,人際關係薄弱,當真遇上什麼難題,連個幫她說話的人都沒有。

  大約在1971年2月,她先提交了一份初稿。只是閱稿的人多說「看不懂」,張愛玲也曾試著根據別人給的意見修訂內容,「並沒有一味固執或是怠工」。說來說去,還是論文形式認知上的差異。張愛玲說過自己「沒寫過理論文字」,結果這回踢到了鐵板。4月份,陳世驤來信通知她「6月底結束這裡的工作」。

  張愛玲離開研究中心的職位後,又在柏克萊住了一年。對於自己論文的遭遇,她顯然也頗不是滋味。她說:「我在中國研究中心寫的文章,去職後當然沒有再給他們的義務。但是是我喜歡的東西,既然有現成的材料在這裡,自然要寫完它。以前我說一直對這材料有興趣,並不是因為想做這事,才那麼說。」在柏克萊的最後一年,她又花了不少時間弄那些材料,結果寫成了100多頁的論文。張愛玲也很清楚,「這一類的論文的出路也少」。結果這100多頁的論文,後來便不了了之。

  原本就打算為自己多保留一點時間的張愛玲,在柏克萊期間的寫作重心有一部分是放在《紅樓夢》的考證上。那段期間,也是她沉醉在紅樓世界的美好時光。因為她正好有機會在「柏克萊的加大圖書館借書,看到脂本《紅樓夢》」,近人的考據她都是站著看──等不及坐下。

  據考據,張愛玲站著看《紅樓夢》的地方,就在校園核心建築杜蘭館,即早年的東亞圖書館。由於圖書館空間不大,而又書籍眾多,於是藏書室便以壓縮樓層,層層累疊、盤桓的書架,以爭取最大的貯藏空間。由外觀之,宛若「藏書閣」一般。

  要進「藏書閣」之前,得先過一道鐵鎖門。上下樓層間,則以幾乎只容單人出入的樓梯,折返行進。至於「藏書閣」中,只有找書的立足之地,連多擺一張閱讀桌椅的空間也無。對於求知若渴的人來說,找到心儀的藏書,必想即刻一睹為快,誰還肯繞過迢迢小徑,將書搬到鐵鎖門外的閱覽室,再慢慢坐下來看。「紅迷」張愛玲更是如此。

  張愛玲並非全然冷漠的人,熟識她的莊信正就說她「其實極富人情味」。曾經為了感謝女助理為她「病中送藥」的美意,張愛玲送了她一小瓶「香奈爾五號」香水。當年既無宅配,也無網購,看來柏克萊有一處專賣「香奈爾五號」香水的店,是當年張愛玲喜歡去遊逛的地方。

  當年張愛玲到柏克萊的第一個月,為了觀看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在電視轉播當天,還特地搭了公交車到城西的聖帕羅街去買電視機。這條聖帕羅街是柏克萊小城的第一條南北大街,街上各式商店羅布,距離張愛玲的住處大約有10個街廓之遙。買好電視機,她手裡抱了一個大紙盒,忙著找車搭。由於近視得厲害,張愛玲還一度將電線桿當成是公交車站牌,眯著眼張看了半天。恰好讓開車路過的陳世驤夫婦看見,於是送了她一程。張愛玲也關心時事,並非全然不食人間煙火的傳聞,在華人圈裡散布開來。

相關焦點

  • 柏克萊的張愛玲
    在柏克萊大學,張愛玲幾乎是一個隱形人關於我的同事張愛玲,我知道的不多。她其他的同事知道的也並不比我多。原因是她幾乎從來不見她的同事,包括她的助手。在柏克萊大學,張愛玲幾乎是一個隱形人。這首先與她的體形有關。
  • 《紅樓夢》的續寫是狗尾續貂?張愛玲恨高鶚補紅樓
    《紅樓夢》裡的人物年齡,完全是一本糊塗帳。寶玉的年齡忽大忽小,而王熙鳳的女兒巧姐兒,被施了定身法一樣永遠長不大。林黛玉六歲喪母,賈母旋即派人接她進京。而在120回的全本裡,黛玉初到賈府,王熙鳳問黛玉幾歲了,她答是13歲。故此張愛玲以她一貫的衝淡又譏的口吻反問道:從蘇州到京城,這路上是走了五年?
  • 紅樓夢:賈家竟然給林黛玉吃「五香大頭菜」?張愛玲:狗尾續貂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評價《紅樓夢》後四十回:「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只抱怨「怎麼後來不好看了」,仍舊每隔幾年又從頭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點不同……很久以後才聽見說後四十回是有一個高鶚續的。怪不得!」
  • 同事回憶張愛玲的生活點滴:她的生活和感情讓人難以琢磨
    關於張愛玲,我知道的不多,她其他的同事知道的也並不比我多。原因是她幾乎從來不見同事,包括她的助手。在柏克萊大學,張愛玲幾乎是一個隱形人。這首先與她的體形有關。臺灣學者水晶說她像艾米莉·勃朗特。有一次,我坐在安德魯(柏克萊大學東語系教授、張愛玲小說的英文譯者)的車上,向舊金山一家小啤酒館奮勇前進。我們談起張愛玲。
  • 陳子善:陳蝶衣與張愛玲
    「特輯」選入夏志清、莊信正、黃康顯、陳怡真、黃修己、餘斌、黃傲雲等海峽兩岸三地和美國學人的紀念文字,以及轉載的張愛玲老師汪宏聲等回憶文字,並附有《張愛玲年表》《張愛玲研究索引》等,但我以為香港筆會元老陳蝶衣的這篇最值得注意。
  • 穿過柏克萊的年輕人
    「誰年輕時不寫詩」,今日的延伸閱讀,我們一起回到詩人年輕時的柏克萊校園,與他一同走過電報街,穿過紅磚方場,撞見那些憤怒而熱情的心。「我覺得那四年比其他任何四年對我都重要。柏克萊使我睜開眼睛,更迫切地觀察社會體認社會;在觀察和體認之餘,我並沒有感覺知識無能,我反而更信仰知識的力量。
  • 最有可能把《紅樓夢》精準譯成英文第一人:張愛玲獨創英語學習法
    不知道是誰告訴的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她顯然很把這個理念當回事,早早開始謀劃未來。都說張愛玲早慧,這種"慧"多半是張愛玲自己的選擇,就像許多人選擇庸碌一樣,她清醒自知地選擇了不凡。17歲那年,《大美晚報》刊登了她的一篇全英文散文,文章講述了她被父親幽禁在家、她智脫牢籠的經歷。文章一見報,張愛玲便大出風頭,成名之路就此拉開序幕。
  • 張愛玲讀書挑剔 外國作家最愛毛姆
    張愛玲讀書挑剔 外國作家最愛毛姆   都說張愛玲平生最恨的三件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  張愛玲喜歡讀書,但她讀的書一定是自己最感興趣的,不感興趣的,不管誰介紹都不會去讀,而《紅樓夢》卻一讀十年,《紅樓夢魘》是她唯一一部學術著作。
  • 柏克萊:吉普賽婦人賣的魔鏡
    02今日早讀,我們一起來了解哲學家柏克萊。 你認識柏克萊麼?他是英國哲學家,另一譯名為喬治·貝克萊,通稱為貝克萊主教。英國愛爾蘭克羅尼地區的主教。 柏克萊的主要思想裡,他否認在人類的心靈之外存在著一個物質世界,認為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他同時也以批評世俗的看法而聞名。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1995年9月8日。「叮玲玲……」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被一陣急促的電話聲嚇了一跳,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果不其然,電話是張愛玲伊朗房東的女兒打來的。她對林式同說:「你是我知道的唯一認識張愛玲的人,所以我打電話給你,我想張愛玲已經去世了。」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下)
    你什麼時候開始讀張愛玲?大約是小學五六年級。記得姑姑從外地帶回一些書,這些書成了立在我人生路上的第一批書。有《紅樓夢》,當然只看寶黛愛情部分,其他全略過。有張愛玲的《第一爐香》,字是小小的,密密麻麻的,好像還沒了封皮,也沒開頭部分,半截的故事只留住女主葛薇龍的一點惆悵。後續沒跟上,把她當一般作家對待。因為不懂什麼文字是美的,什麼腔調是我愛的。
  • 究竟什麼是柏克萊主題教學?
    臺灣柏克萊「自然心·教育愛」主題教學是我集團教育特色課程。教室設立語言區、益智區、自然區、扮演區、藝術區等,強調自然是文化的根源,科學是文明的過程,教育是文化的傳承。柏克萊就是以拓展延伸生活為主題,接下來小編就帶著大家看看老師們是如何進行柏克萊教學的吧!在幼兒園,望遠鏡還可以用什麼做?
  • 張愛玲與賴雅的婚姻
    張愛玲與賴雅的關係發展出乎預料地快。賴雅在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的期限到了,他又獲準去了紐約州北部的耶多文藝營。張愛玲親自送他到車站,彼此傾訴了感情。儘管張愛玲手頭拮据,臨別時她還是送給賴雅一些錢,使賴雅深受感動。賴雅在耶多經常給張愛玲寫信,他盼望著10月份能重新回到麥克道威爾文藝營。7月5日,他突然收到張愛玲的來信,得知張愛玲已經懷上了他的孩子。
  • 只有夏志清最懂張愛玲——「她太苦了!」
    這本書是張愛玲留給世人的最後的文字記錄,是她晚年信件的首次曝光。這也是夏志清教授的最後一本書,出完這本書,夏志清先生就去世了。張愛玲與夏志清的信箋往來上百封,夏先生表示:「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自一九九七年四月首次發表,距今將近十六年。現終於編集成書。之所以出這個東西,是希望能增進人們對張愛玲的了解,對張愛玲有興趣的人,從信裡能夠看出她的奮鬥,她的生不逢時。」
  • 張愛玲、林徽因,你更喜歡誰?
    張愛玲,今天可以說名字最俗,不過半個世紀前,用愛做名字的也不多吧,算得上超凡脫俗嗎?愛玲其實來自於英文名字Eileen附生活照,本人覺得這張最能代表張愛玲,但也個人偏愛而已。引自對照記張愛玲一生寫情,只是23歲遇到胡蘭成,26歲分手,這是她一生中最壞的一部戲。命運也沒有什麼可說的。1945年有人出版了漢奸醜女之類的書,當時胡已逃走,只有張愛玲被輿論輪番攻擊,這有些類似於今天的網絡人肉嗎?1946年張愛玲把出版的第一本劇本的一大筆錢給了窘迫中的胡,並正式提出了分手。這一點可真的令人驚奇了。
  • 【人物】民國大家之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中最具天才的作家
    這段沒有結果的婚戀是張愛玲人生中一段不尋常的經歷,也是讓她飽受非議的一段經歷。同年,張愛玲不僅創作了《花凋》、《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還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集《傳奇》以及散文集《流言》,並且在《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回應傅雷的批評,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1947年,張愛玲應邀創作了電影劇本《太太萬歲》和《不了情》。
  • 2014年,誰進了柏克萊法學院?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Boalt Hall School of Law。(以下簡稱BerkeleyLaw」或「柏克萊法學院」)(吐槽,絕對是T14中名字最長的學校吧。)名字很長,名氣也很響 。柏克萊大學的理工科強悍世人皆知,大量的理工科和商科精英校友遍布中國,在國內擁有無比強大的校友圈。就柏克萊法學院而言,其傳統的IP項目是招牌專業(常年位居排行榜第一位)。
  • 張愛玲也曾因論文不合格被伯克利解聘
    02《紅樓夢》痴張愛玲然而我們都知道在張愛玲的心目中,中國最好的書當屬《紅樓夢》。因此在賴亞離世後,獨自調整了一段時日,並逐漸平復了情緒的張愛玲,走出了公寓,來到哈佛學院的燕京圖書館,當她打開她的最愛《紅樓夢》時,她感受到了無比的輕鬆和舒暢。就在這裡,張愛玲遇到了當時哈佛學院世界著名的漢學家-韓南。這位著名的漢學家韓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可以把《金瓶梅》翻譯成英文的世界級大家。
  • 柏克萊加大造假 最佳大學遭除名
    美國著名學府、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與另外四所大學,近日承認提交誇大不實的數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決定,將這五所學校從美國大學排行榜上除名。今年度的最佳公立大學排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原列第二名,現已被改為「未入榜(unranked)」。柏克萊分校29日也發出聲明表示,因為不清楚計算項目改變,才提供了不正確的數據,並對此事表達遺憾。《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每年推出最佳大學排名,綜合評比學術表現、師資設備、財力等狀況,極具公信力。
  • 《品讀張愛玲》作者:如茵
    ,1920年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瑛,童年在北京、天津度過,1929年遷回上海,1930年改名張愛玲。張愛玲是清朝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然而到她父母這一代已家道中落。她的父親是一個出身豪門貴族的遺少,母親雖出身官宦世家,思想上卻極為開化,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我始終認為母親對張愛玲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