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課上,一名學生自由發言:「我想表揚一下孫媽。複習課,孫媽說後面的飲水機水開了你們可以直接下位去接,免得等下課接不到。孫媽體諒我們。」
一位同學話音剛落,另一位同學迅速接上,「我也想表揚一下孫媽,這段時間總複習很疲倦,孫媽讓我們可以自己找一個舒服的位置和姿勢,只要專注度高,形式不重要。這種又體貼又有用!」
緊接著,班上的同學紛紛發言,「孫媽每次出差都會給我們每個人買禮物。」「獎勵我們去孫媽家裡吃餃子……」
這是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棠外」)「修身班會課」的熱鬧場景,在棠外,提起「修身班會課」,孫曉暉是一個繞不過的名字。作為修身班會課教育模式的創始人,修身班會是她從事了28年班主任工作的結晶。
孫曉暉告訴記者, 「修身班會課」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跟蹤學生成長過程,以學生參與班級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教師故事法引領,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和行為習慣養成的綜合性活動課程。它是對國家德育課程的一種補充,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
多年來,無數棠外學子通過「修身班會課」「增強了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成為了善於「主動、創造性」做事的學生。
孫曉暉(右二)和孩子們在一起
時光閃回1989年9月,不滿18歲的孫曉暉走上講臺,那時的她便和班主任結緣,在一次學習中,她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從那一天起,她就一直思索:「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教育的本質?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教育」。
孫曉暉從師範校畢業便分配在甘孜州教語文,教過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還教過純農村中學、城鄉結合部、國家級示範學校、民辦學校的孩子,「教育對象不同,那麼教育群體特徵也不同。」孫曉暉告訴記者,針對這個問題自己一直在實踐中探索,以「知其重要,乏其效行」為切入點,在28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摸索中研究,研究中摸索。對班級管理和班會教育進行了雙向改革,並將兩類改革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創設了以「修身班會課」為代表的系統規範的班會課程化教育體系。提出「體驗、自主;動心、導行」的班級德育主張。
從教31年,孫曉暉不僅自己成為了四川省特級教師,成都雙流區名班主任工作室導師,還帶出了五十多位「徒弟」,她和她的團隊創造了學校的多個「首次」,比如:首次編撰《修身班會課校本課程標準》,首次編制了全國首本《修身班會課教書用書》,首次提出「智囊團—擔當」班級自主管理模式,首次構建「擔當法 + 故事法」教育模式和教育策略,建立了較完善的班會課程管理和班主任校本研修機制等等。
此外,她還在實踐中實現了「師生雙修」。這一實踐成果不僅在棠外全面實施,自2013年起還在河南、山東、河北、重慶、江蘇、內蒙、四川等全國七省市自治區的三十所中小學的推廣實踐。
孫曉暉
以「修身班會課」為代表的班會課程化建設與實踐,該成果榮獲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四川省人民政府一等獎;專著《讓品格同青春一起成長》《修身班會課教師用書》均獲成都市人民政府哲社獎。
孫曉暉總說,「做的事越多,能力才能得到訓練;主動、創造性做事可以讓你出類拔萃。」這句話,不僅是她的獨特教學方式,也是她多年來一直不變的育人堅持。
紅星新聞記者 蔣超 王婷婷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